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2-05郑惠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郑惠杰(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郑惠杰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本文提出建立共青团员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力度等策略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是高校共青团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难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高校部分共青团员缺乏理想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高校部分共青团员受到各种思潮影响,理想信念缺乏,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团员没有奋斗方向,浑浑噩噩。相当一部分团员重物质、轻修养,重利益、轻道德,过多的考虑眼前利益和回报,缺乏奉献精神和长远眼光,缺乏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二)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首先,干部选拔不规范。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均有辅导员担任,没有专职团干部负责共青团工作,整个基层团总支战斗力不高。其次,团干部待遇不高。各个高校基层团总支干部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在职称评定、提拔、学习交流机会都非常少。第三,高校基层团总支干部素质有待提升。多数共青团干部由年轻辅导员兼任,干劲足,但是理论知识和经验比较缺乏,难以应对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三)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共青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追求场面热闹,注重宣传报道,不注重内涵建设,大学生对于这些活动缺乏兴趣,很多都是被迫参加,应付了事,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四)民族地区高校缺乏对相关资源的整合。
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缺乏和基层学院和其他部门的沟通,缺乏相应支持,单打独斗,组织的活动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缺乏校外资源的利用,在各类校外实习基地、社会企业等的整合力度不够。
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共青团员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
要发挥共青团优势,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栏、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结合起来,把爱祖国与奉献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团员的大局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力度。
1.重视高校共青团干部的理论研究工作。首先,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在经费支持、政策保障方面予以倾斜,其次,通过校内团队合作、外出交流、自身提高等不断提升共青团干部的研究能力。第三,加大对共青团干部科研能力的考核和激励制度。2.加强高校共青团的理论知识更新。首先,要加强通识知识的学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知识。其次,要加强党团知识的学习,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修养和水平。3.重视高校共青团干部能力的培训。要加强高校共青团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活动策划组织能力的培训和提升。4.完善共青团干部管理考核制度。制定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细则,按照严格考核、严格管理、严格问责来提升共青团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首先,建立民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确立共青团工作目标,按照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差异进行差异化教育和引导。其次,加大教育内容的创新。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共青团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来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红色记忆传承、革命历史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加强教育内容的内涵化建设。第三,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学习困扰、理想信念迷茫等实际问题来推动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和提升。
(四)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广泛联系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依靠社会资源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通过自身认知的改变来提升自我。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努力奋斗、奉献社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14]16号)
[2]王蕊.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3-01
作者简介:郑惠杰(1984-),男,山西翼城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