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2016-12-05谭江慧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新课改

谭江慧(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谭江慧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 存在着教学方式老套、满堂灌的教学弊端。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弊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阻碍学生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的地方。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遵循中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很多新课程理念已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显现,它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影响着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变化。教师改变过去一贯灌输和强制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宽容。但是,如果从深层次方面去思考,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宽泛。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教师往往把语文课程目标当作课堂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等,几个课时内不可能完成如此宏大的目标。 其次,目标主体混淆。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受动者的位置。目前的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站在“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角度,而非站在“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角度。再次,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制订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学精度和深度,学生明确学习范围,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晰,而非抽象模糊,并指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最后,教学目标片面、狭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仅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按学段、单元和文体来设计,过于程式化;偏离语文学习本体,目标异化严重。

2.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顺应新课程这一要求,当前的语文教学也采取了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只在表面上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其本质依然是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地位,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即使有这种愿望,也往往被老师繁琐的讲授取代剥夺甚至扼杀了。学生听讲和完成作业。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学习愿望、要求和个体差异被忽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无法紧跟教师教学步伐。

3.教学形式化。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标的方向,我们的教师都在积极实践这种理念,但效果却不尽人意。通常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然后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除个别学生积极参与外,更多同学仅作为旁听者,教师也没有过多关注讨论内容,致使讨论最终流于形式。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另外很多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存疑之处,并根据学生反馈组织教学内容。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喜好和思维方式各异,认知水平和鉴别水平有限,因此教学容易出现偏离重点的问题,从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对于公开课,更是流于形式。学生在公开课上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教师通常为了达到新课堂的要求,安排各种活动,制作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多样的教学材料,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几乎无法学到有用知识。另有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之前,提前与学生做好“演习”,课后,又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复习。

(二)体制方面。当下教师普遍反映,教学工作真正累人的不是教学生,而是工作检查,要求教师上交诸如班级日志,综合活动记录等很多与学习无关的材料而这些没有实际作用的材料,大多由教师随意填写。更为严重的是,有时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需要在短时间内准备大量资料,因此往往不堪重负,而这些形式上的文章,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改进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三、解决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设计和实践语文教学目标时,广大一线教师要将三维目标结合起来,让其具体可行。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关注三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又不能机械死板,在设计有关三维目标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情况综合考虑,做到有重点详略得当,难重点突出,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二)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广大一线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理念,尤其要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并在实际授课中积极实践。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积极吸收新课改的理念,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从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发动者,不断以自身力量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前进。

新课改关键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教学行为的转变,即是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第二,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上出现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如在组织学生讨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综合、筛选,选取一些关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搜集、提取,整理和汇报资料之前,教师可事先给出范围,并必要时先内化对资料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又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对于公开课,教师不能为形式而不顾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耗费精力却无法起到示范作用,事倍功半。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一方面需要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者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工作,真正推动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冯渊,龙祖胜,朱春玲,李世江,《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语文建设 ,2014,22:4-18.

[2]仲哲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 语言文字应用,1995,04:19-25.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2-01

猜你喜欢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新课改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减负问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