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离的写生艺术

2016-12-05梁静琳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写生视觉

梁静琳(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游离的写生艺术

梁静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提及写生,那亦是古今中外画家群里老生常谈的事情。写生说来实质分为“写”和“生”两个概念,即人类应对自然万物的文明表达和自然内在的生气、外在的客观形态。从史前美术的本能涂写、洞窟壁画到石器时代的实用美术,从客观再现的艺术到人类思想、思维精神纯粹表达的艺术,作为视觉主体与现实物的交融产生的视觉真实感的写生,从意识形态各方面引导人们本能的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

关键词:写生;再现;视觉;纯粹

一、革古与创新

传统形态的欧洲艺术正在向现代形态过渡,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艺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的变革,争相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也越来越明显。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而宗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使得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科学进步的信念更加深刻,渴望能够在艺术上看到俱时代的生活气息。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印象主义就以革新的姿态登上法国艺术舞台,其锋芒就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派和奢华矫饰的浪漫主义。印象派受到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的的影响,画家们提倡户外写生,把画架搬出室内,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物像,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去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他们更多地关注绘画语言本身而杜绝叙事文学、创作想象的影响。就写生的意义来说,他们在共同画室会晤,不断地在塞纳河畔对景写生,在我看来,他们是一群探索和创新精神富余的前辈,是真正贯彻写生精神的画家。而后印象主义的实践,给写生灌以表现的形式,致力于探讨写生表现的艺术本质,赛尚的实体结构与持久感,梵高的精神性表现与高更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在形式上是对印象主义的革新,林风眠先生曾将它译成为“反印象主义”。在自然写生的过程中,画家观察到的物像只是客观存在的表象,而内在的结构与精神的诉求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①克罗齐在直觉与表现中谈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线、图形和色彩的表现力,直觉通过画家心灵予以赋形,画面的单纯感描述的似乎是一个超越于世俗生活之上的、带有精神寄托的艺术新世界。

二、机械与复制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机器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也直接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变革。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日本艺术涌入到欧洲,非洲的部落艺术、美洲的土著艺术和史前的艺术等等带给了欧洲前卫艺术家许多的启发,明显地追求艺术语言的抽象性、表现性以及象征性等等,欧洲哲学中主体性格的“主体论”也得到更大的张扬。野兽主义者马蒂斯,立体主义者毕加索、布拉克,未来主义者莱热、巴拉,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俄国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客观写生已经难以满足艺术家的需要,他们追寻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中人的精神创伤和复杂丰富的变幻心理,作品中带有强烈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表达对现实生活中消极、失望和悲观情绪的精神诉求,在一个日趋现代化的世界里,摆脱理性工具的束缚,寻求个体生命实存的体认和感悟,激活心灵深处的创造潜能。

②克莱夫·贝尔说道:“艺术家在面对自然世界时,首先想到的是简化”。当然,我说的简化,不是简单地去掉细节,而是要进行改造,使之有意味。艺术家的观看和视觉想象活动被赋予了纯粹视觉的特性,艺术家不是外在形象的记录者,而是阐释者,经由努力挖掘探求人类精神结构的奥秘。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画坛兴起了一股回归绘画的潮流,艺术家的画室里又开始挤满了各种颜色,在艺术学校里,画架重新树立起来。二战之后的社会充斥着矛盾、争执、琐碎与忧郁的状态,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们背弃纯形式抽象,希望以具象表现手段实现与心灵的深度沟通,表达他们对成千上万生活场景的情感反应和参与其中的惶恐、迷茫和失落感。里希特富于生活化的纯粹照片、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照片绘画,以照片为基础,但又不是完全地去重现一张照片,他通过样板的媒体快照与绘画艺术相融合,他的照片绘画与客观的图片区分开来,并体现出其距离感,作品以照相性的灰色调子与其主题的不清晰性去描绘“平庸的家庭快照”,忽略细节的同时对照片进行模糊化处理,曝光过度、对焦不准的视觉效果往往带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三、已知与未知

我们所谈的写生活动,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写生主体主观的敏感、直觉与心灵的呼应,是写生主体与对象的文明互动,当主体没有与对象发生碰撞时,它只是一个孤独的永恒的普通景象,而当主体意识一旦介入,对象就如同一个蕴藏巨大能量的万花筒,一经碰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视觉呈现。作为个体来说,每个主体所描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都存在着不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应运出古今中外无数的绘画大师,而今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飞速的时代背景下,在人们心里,机械复制时代的图像与多媒体数字的影像才是真正意义上真实的世界,因为科学是最可靠的,也是最值得信赖的,照片、媒体的世界和眼睛看到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样。因此,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艺术作品展现出的就是一张图片,通过现代数字工具的放大、局部特写,追求一种细节的真实。写生活动于是演变成了写生图片、复制照片。一张打印的静物、人物或风景图片,画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画布上重现照片,再现这种复制的真实。自古流传的写生活动发展到现在似乎开始或是已经扭曲了,照面绘画在过去的二十世纪已经达到了顶峰,图像绘画已经成为过去。

然,这是无知的我在艺术上的一点偏见。有幸,望指而正之。

注解:

①(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版,第9页)

②(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简史》邵大箴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01期)

[2]《西方现代美术史》张坚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第1版

[3]《美学原理》克罗齐著 朱光潜译 商务印书馆 2012年

中图分类号:TS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15-01

作者简介:梁静琳(1993.9-),女,湖南省邵阳市,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水彩画。

猜你喜欢

写生视觉
浅议中学美术引入室外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教具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黄山标识性材料设计的“焦甜香”表达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注重创意优化美术写生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