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与习作比翼齐飞
2016-12-03刘满秀
刘满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几个部分,尤其是阅读与习作,两者息息相关。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口作文。”阅读是理解的吸收,写作是理解的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渗透习作的指导,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引导多读精彩语言,让课文中语言文字尽可以多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积累的语言越丰富,习作就越有材料和内容,习作才能言之有物。那么,如何加强阅读与习作的整合,使它们比翼齐飞呢?下面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利用阅读教材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课例的写作技巧中获得习作经验,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感悟到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再读课文后,学生纷纷举手说:“用了对比、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笔者没有就此罢休,再让学生看看写桂林水和山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当学生了解了这两段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后,笔者在课堂上花十多分钟让学生小练笔,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并学一学作者的语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的特点。由于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他们奋笔疾书,各种自然景物很快跃然纸上。学完整篇课文后,笔者又让学生品读第一、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引用和首尾呼应的写法,然后让学生仿照本课写法写一处风景。这样一来,学生既积累了语言,更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笔者再指导学生按游览的顺序和应用本课详略得当的方法写家乡的一处景。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和习作方法,又能在习作中灵活应用。这样一来,阅读就成为习作的基础,习作成为阅读的延伸,让阅读与习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阅读课中,利用教材有目的地指导习作方法,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学生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以教材中课例的内容为写作材料,引导学生习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大部分都是文学经典,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课例向学生提供写作的材料,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最有效的途径。
1.改写。就是在保持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改造,可以改变体裁,可以改变人称,也可以改变表达方式,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村居》时,笔者让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想象他们一家和谐温馨、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通过改写,古诗的内容意境就更加丰富, 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2.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作延伸。它需要透彻地领悟课文内容,通过想象完成。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文中只说小钱得救了,没说得救后怎样,文章里没有具体写,留下了一个“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学完课文后,笔者把课文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想想他们会说什么?把他们见面后可能说的话写下来。通过续写,将学生写的能力落到了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渗透习作教学,让课堂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整合。
3.写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了文章、书籍之后,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下来而形成的文章,“读”是基础,“感”是重点。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毁灭的景象。通过学习,学生无不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产生愤怒。学完课文,笔者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在文章里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学生在写读后感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以上的改写、续写和写读后感都是学生以课文为凭借,以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语文课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到同步提高。
三、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也很强。因此,笔者提倡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如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事。习作前,笔者布置学生看《童年的玩与学》《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草房子》等,并要求阅读这些课外书时要积累书中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将课外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将“阅读”与 “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让阅读带动写作,让写作促进阅读。让阅读与习作在语文教学中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