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活化小学美术课堂
2016-12-03陈志燕
陈志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往往比较强。小学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审美艺术学科,理应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如何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打造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一、引入生活化情景
小学生独立性不强,刚刚离开父母进入学校,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角色转变。根据相关调查,不少小学生在入学几个月后依然无法适应角色。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打造生活化的课堂,帮助学生适应新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恰当选择生活化的素材,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结合教材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自己熟悉的环境慢慢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从而找到自信,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授“校园真热闹”这一课时,采用了“课堂素材源于生活,生活情境走进课堂”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熟悉的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回忆学校里的热闹场景。学生听到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看到的景象有很大的差别。于是,教师趁热打铁道:“大家如何用画笔表现出自己所看到的热闹呢?”有的学生说:“我要画操场上的情景,有的同学在做游戏,有的同学在聊天,还有的同学在打篮球……”另一名学生则反其道而行之:“老师,我要画空空的教室和办公室!因为人都走光了,都出去热闹了!”一席话引得全班同学都笑了,同时也启发了更多的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各自心中不一样的校园热闹场景,有的还附上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堂美术课。
二、开展体验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者要打造开放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塑造学生的品质和品格。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打造生活化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开放的课堂形式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不断增强美术学科课堂的开放性,促使学生融入课堂,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了《春之声》的Flash动画。画面展示了瑞雪融化、小草变绿、柳树发芽等生活中常见的春天细节。为了加强对比,教师还制作了《夏之韵》《秋之彩》《冬之雪》三个动画作品,与《春之声》形成强烈对比。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寻找春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描绘自己理解的春天的颜色。通过观看视频和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印象。有学生提出除了绘画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达春天的颜色,教师积极引导,帮助该学生制作了一个“风筝模型”,并阐释了意义:春天是生命的颜色,是透明的,因为她带给小风筝以自由和希望。在这名学生的启发下,同学们有的采取了绘画的形式,有的采取了手工制作的形式。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直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在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设计趣味生活小游戏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无论任何学科,保障课堂的趣味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化课堂的打造,将美术这门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引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教师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体现。
例如,教师在讲授“画味觉、画嗅觉”这一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味觉和嗅觉,随后播放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对于味觉和嗅觉的表演桥段,让学生深刻理解味觉和嗅觉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味觉和嗅觉可以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通过游戏表演的形式阐述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有的小组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表现街边臭豆腐的味道,小组成员的表情十分到位,情节和他们自己绘画的内容也完全符合,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学生通过各种表演,像在课余时间做游戏一样将本课的学习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完成了学习目标。
小学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理解这门艺术。在实际教学中,艺术不能简单地说教,而是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环境入手,让学生自觉地爱上美术课堂,进而做到爱生活、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