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语文课堂的一朵奇葩
2016-12-03朱雅婷
朱雅婷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课本剧编演活动应运而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解读,将课文和课外读物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小型话剧等形式,让学生在二次创作文本的过程中,收获更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协同编写,品味细节
要注意编演课本剧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师生之间协同合作的结果。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小组通力合作,对文本的细节内容仔细地品味琢磨,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进行创造性解读,编撰出优秀的课本剧剧本,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被司马迁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对文章感触很深,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创作课本剧,从而实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标。在组织和协调下,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组织语言,还有的负责进行文本校对。大家各司其职,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更加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小组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仔细推敲的过程,让大家收获良多。例如在写“生死独白”这场戏时,大家经过仔细分析,认识到这时司马迁的心理一定有激烈的斗争,于是在撰写时这样处理:首先写到司马迁受完宫刑回到牢房,注意到一定是被“拖回”牢房,他万念俱灰,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想到父子两代的夙愿未能完成,因此才重新坚定信念。这样的细节将司马迁的内心变化生动地展示出来,研究得非常透彻。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本剧编写,为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编撰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回归文本内容仔细琢磨,推敲文本的细节,完善自己的创作,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文本的思想,这样才写出了令人情动的剧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整体参与,配合默契
编演课本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过程。这样创作加入了个性化的解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表演中都承担角色,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如《半截蜡烛》一课,向我们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的故事。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探究,学生对文本故事很感兴趣,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编演课本剧,同时明确提出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编演得最好,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于是大家纷纷精心准备,积极参加表演。小组成员有的扮演伯诺德夫人,有的扮演哥哥,还有的扮演小女孩,其他成员担任德国军官和士兵,做到小组成员人人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大家互相配合,将伯诺德夫人一家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表现表演得十分到位,剧情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演效果非常好。
在这次的课本剧表演中,教师调动了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演出,获得自己的深刻体会。整个表演过程气氛热烈,大家热情高涨,主动性得到了极大发挥,真正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主人。同时,在编演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入,实现了深度阅读的目的。
三、多元评价,学会倾听
有活动就会有评价,适度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引导,更是激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进行多样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且完善自己的认知,这样学生才能够进步,收获更多的知识。
如在教学《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学生很早就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很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并且进行课本剧的编撰和表演。表演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互评,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就指出这样的问题:“智斗逢蒙”一段戏,对文本中重点词语“周旋”表现得不够,应该设计嫦娥假装不知情的情节,利用喝茶或者聊天等方式拖延时间。这样的评价十分中肯,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多元化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而课本剧编演这种活动形式因为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热情,同时课本剧编演提倡的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让整个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