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秦安“诸邑子石铭”考析

2016-12-03张铭魏文斌

敦煌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秦安

张铭 魏文斌

内容摘要:秦安新发现一通“诸邑子石铭”,通过与秦州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的比较,判定其应开凿于北周保定至建德三年间(561—574)。该碑为邑社造像碑,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邑社组织情况,权、吕、仵等姓氏反映出北周时期该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邑头”一词为佛社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对相关造像碑的碑文也重新进行了校对。

关键词:秦安;诸邑子石铭;北周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5-0052-11

Abstract: A stele newly found in Qinan, Gansu Province, which is named“Zhuyizi shiming,”was presumably made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between the Baoding era and the third year of the Jiande era (561—574). As it was constructed by various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working in unison, research of this site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recording of different surnames, including Quan, Lü and Wu, reflect that various peoples lived together in the villages of the Northern Zhou. A word from the steles inscription,“head of the community,”has given new direction for studying Buddhist communit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rrelate inscriptions from relevant Buddhist steles with this new term.

Keywords: Qinan; community-made stele; Northern Zhou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中山乡吊坪村的关帝堡新发现一通石造像碑,通过与天水地区(秦州)西魏和北周时期的五通石造像碑相比较,初步认定该造像碑为北周保定至建德年间的作品,如有谬误,还请方家指正。

一 新发现造像碑的概况

该碑现立于关帝堡寺庙门前,该庙新建于旧堡遗址上,前方正对牟家沟。碑存碑额和碑身,碑身下半部分已残损,材质为砂岩。残高74厘米,厚12厘米,碑额宽51厘米,高44厘米,碑身宽41厘米,碑身残高30厘米。碑额呈圆拱形,上雕蟠龙四条,身体交错,头部向下,龙鳞斑驳,牙齿锋利(图1-1、1-2)。

碑阳:碑额正中凿一外沿呈竖长方形、里沿呈圆拱形的浅龛,雕出龛尖,内刻一身思维菩萨。菩萨头向左侧倾斜,戴高冠,右手抚左脚,结半跏思维坐,跣足坐于略呈圆柱形的台座上,身着宽袍大袖的通肩衣饰,衣纹刻画简练,刻痕较深,显得质地厚重。碑身上部凿出一横长方形浅龛,在其中间又凿一圆拱形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佛高肉髻,面部损毁,但圆润之型可辨,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衣摆呈圆弧形下垂至龛底。两侧弟子面部也已残损,头大颈短,身形短小,躯体壮硕,拱手而立。圆拱形小龛两侧各立一身胁侍菩萨,面型圆润,皆戴高冠,宝缯下垂向后飘扬。右侧菩萨右手下贴腰侧,左手屈肘上举,所持之物不可辨,披帛自腹部相交上绕手臂后下垂至地面,着长裙。左侧菩萨残损较严重,右手持莲蕾,披帛的穿着方式与右侧菩萨一致,侧身扭头,与右侧菩萨相对而立。碑身下方为阴刻供养人姓名,竖行排列,因碑身残损,题刻所存不多,现识录如下:

邑□……/

邑主仵……/

邑头□……/

邑□……/

邑……

碑阴:碑额中部的竖长方形位置阴刻着“诸邑子石铭”五个大字。碑身全是供养人姓名,刻写于阴刻的方格内,字迹残损,识录如下:

□□权□□……/

权□(家)昌吕□/

……/

权□□□/

仵……/

□(吕)……/

权……/

……/

权伏□□……/

吕……

碑身两侧也有阴刻的题记,竖行,刻于方格内。碑阳左侧面刻:

王□□僧□□□□权……/

王容晖王容吕□□□……/

王□□□□王□□□……/

权……

碑阳右侧面刻:

王□□□……/

吕显□吕□□……/

吕……/

吕□□王……

从现存造像的特点可以看出,主佛还延续有秦州地区西魏造像的特点,弟子和菩萨头部比例较大,身躯较矮,上身长,下身短,是典型的北周造像特点,因此基本可以判定为西魏至北周时期的造像碑。

从题记可以看出,这是一通由邑社组织、“诸邑子”共同出资雕凿的功德造像碑,牵头和管理人员应为邑中的邑主和邑头。供养人的姓氏有权、吕、王、仵等,并以权、吕、王为主。仵姓值得关注,仵姓者为邑主,身份特殊。该姓氏的供养人还出现在下面将要介绍的权道奴、王文超、宇文建崇等造像碑上。权氏在十六国后期直至唐代一直是秦州的大姓,西魏北周时期有著名的权景宣,在这一带也出土了许多权氏造像{1}。据敦煌文书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中所记载的唐十道诸郡所出姓望氏族可知,权氏郡望即在秦州天水郡[1]。吕姓为略阳氏族,也是秦州大姓。十六国时吕光在姑臧(武威)建国称后凉,天水也是王姓的几大郡望之一,也属天水大姓[2]。该造像碑的功德主身份则有僧有俗,是北朝时期佛社造像中常见的组合形式[3]。虽然没有明确的铭文说明供奉的主尊身份,但是根据造像特点分析,思维菩萨和龛内主佛皆是释迦牟尼。释迦佛是北周崇奉的主要对象,合邑造像大多造此题材。长安地区释迦造像十分流行,这可能是受到北魏传统佛教思想的影响,继承了原来的释迦佛信仰[4,5]。

总之,该碑是秦安的权、吕、王、仵氏等信众与僧人共同施功德而作的造像碑,从现存的供养人题记判断,该造像碑的供养人约数十人。题刻残损严重,关于该碑的雕刻时间和用途未能明了,因此按照碑阴题刻,将其命名为“诸邑子石铭”。古代秦州地区遗存了大量的造像碑和造像塔,更有诸如麦积山石窟等规模宏大的石窟寺,结合秦州地区的石窟寺及造像碑特征,从其雕刻风格、艺术手法及造像组合判断,初步可以判定为北朝晚期西魏北周时期的作品。接下来就根据天水(秦州)地区出土的西魏至北周有纪年的佛教造像碑对该造像碑的雕凿时间作一比对和判断。

二 天水地区的北朝晚期造像碑

1. 权旱郎造像碑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造,高181厘米,宽67厘米,出土地不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6]。权姓在北朝时期为秦州氏族豪门望族,社会地位重要[7]。秦州一带还出土了西魏和北周时期许多与权氏有关系的造像碑。权旱郎造像碑为拱形碑额,两对蟠龙身体交错。碑额上部中央雕饕餮,下方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高圆肉髻,面型丰满,双手结施无畏印和与愿印,半跏趺坐于工字型须弥座上,身穿厚重的双领下垂袈裟,衣摆呈半圆形下覆(图2),造型特征与麦积山第44窟主尊非常相似。圆拱龛左右侧共雕五身供养人,下方并开七个圆拱形浅龛,每龛内雕结禅定印的坐佛一身,组成七佛。碑身上部由上而下雕出十排千佛,每排30身,合计300身,均为立像。下部分四层,上下两排为供养人立像,共18身,中间两排为车马出行图,计牛车2辆,马5匹,供养人7身,供养人共计25身,每身旁边都刻有姓名。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执鹊尾炉的比丘僧朗昌,功德主权旱郎骑马处于第二层的最前方。其余的供养人基本全是权氏家族人。题刻如下(录文与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一书略有出入):

比丘僧朗昌/忘父权遝白供养佛时/忘母文陵供养佛时/□□权□郎供养时/忘弟权□郎供养佛时/忘姊□□□供养佛时/忘嫂吕妙香供养佛时/忘女云妃供养佛时

弟子权旱郎供养佛时弟子权愿息弟子权愿□/

弟子子愿/弟子子和/弟子法□/清信□王□□/清信姊王□□/弟子权 木/弟子权 白息女淑妃/息女南妃

碑左侧下部供养人题刻:

忘兄权敬郎/小忘兄权□仁/权养具/权六特

背面碑额正中开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二力士二狮子,碑身上部雕18排千佛,每排30身,共计540身,皆为立像。碑身下部为造像发愿文,24行,每行11字,刻于阴刻的方格线之内:

……清信士权旱郎……故割前生……近镌镂□精造一劫石□千佛……灵山奉宝双树□珎……刊石颐功永畅明目……大魏大统十二年岁次丙寅二月甲戌朔廿七日庚子立

权旱郎造像碑是典型的家族发愿功德碑,从其供养人的姓氏中可以看出权氏与吕、王等姓氏有姻亲关系,该碑不是以邑社的名义雕凿的,但有僧人参与,权氏家族中不少人是佛教的信徒,根据造像及铭文中“双树”、“千佛”之称,尊奉对象为释迦牟尼佛及千佛。

从供养人姓氏的构成上看,基本可以确定权旱郎造像碑原出土地应该在秦州地区,并且极有可能就是秦安出土的。该碑雕凿水平明显较高,与新发现的“诸邑子石铭”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该碑碑阴额首正中的兽首做法是延续了北魏晚期张家川出土千佛造像碑(图3)。

2. 权道奴造像碑

北周保定三年(563)造,高82厘米,宽32.5厘米,1965年秦安县所征集(图4),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6]。

碑阳:碑额中部刻一屋形龛,内雕倚坐弥勒,双手结施无畏印和与愿印。碑身上部雕牛车及马各一,人物像3身,剩余碑面皆刻供养人姓名。录文如下(与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一书中所录文字略有出入):

□□申/□长容

亡姊公(父)王□顽/亡姊母仵帛

亡姊弟僧安/亡姊弟显安 亡姊弟帛恧

荡难殿中二将军都督渭州南安郡守/

阳县开国伯权道奴供养佛时/

息朗起 侄儿僧朗 世荣 孙长/

息朗琛 清信姊昌松郡君王女俄 孙始/

息永琛 清信姊吕女姿 孙女小荣/

息永集 清信嫂廉男叙 孙女阿□/

息永袄 姊香秀 孙女帛容/

息永 女永妃供养 孙女善容/

息永富 息姊廉益男 侄姊王善如/

息永檀 息姊吕要男 外生吕阳如/

孙庆善 孙女伯容 姊侄王子郎/

从侄永安/妻王法秀

从侄法僧/妻王洛秀

从侄道元/妻王妃

外生王明息姊侄王清妃

车马两侧供养人题名:

匠□权帛郎(?)/□孙延和

碑阴:碑额雕蟠龙,中刻“伏富寺”三字,碑身上部刻11竖行发愿文,下部刻两排供养人姓名。

周保定三年岁在癸未六月甲午/

朔廿日癸丑佛弟子权道奴割施/

财产之余发誓斯愿为家口/

大小建立弥勒石像一区并为亡父母/

兄等造碑一所亲迎妙匠尽奇/

巧思担石表容兹俨然愿家眷/

休延命齐天寿仕官高迁富/

禄无穷子孙昌炽流光万世亡者/

归真永断苦因国主清化民安/

丰洛佛法长辉取迷归正□/

□之愿普诸灵境/

亡父阿驴 亡伯帛安 亡伯世安 亡叔阿兴 亡叔兴洛 亡叔松洛 亡叔洛丰 亡兄伏富 亡兄清椭 亡兄标安 亡弟标富

亡侄洛超 亡侄庆超 亡侄帛超 亡母辛香姬 亡姊周妤 亡姊僧姿 亡姊小女 亡嫂妙男 亡侄女王秀

该碑功德主为“荡难殿中二将军都督渭州南安郡守阳县开国伯权道奴”。南安郡属秦州,在今陇西县东南。昌松郡,后凉吕光置,在今武威市古浪县境,北周废为昌松县。权道奴割舍资财为其一家大小祈福而造碑,属于权氏家族功德碑,尊奉弥勒佛。该家族与前述权旱郎造像碑的供养者应属同一家族,其中的权帛郎应与权旱郎同辈。从供养人的姓名可以看出权姓与王、吕、仵姓紧密的姻亲关系。发愿文及供养人姓名刻于阴刻的竖长框内,不同于一字一格的方框形式。

供养人题刻中的“昌松郡君王女”,还反映出当时秦州大姓权氏与武威贵族之间的亲密关系。

3. 王文超造像碑

北周保定四年(564)造,高96厘米,宽43厘米,厚12厘米,从秦安县新化乡所征集(图5),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6]218。

碑额雕蟠龙,正面碑额中上部阴刻“还乡寺”三字,中间凿一竖长方形圆拱龛,雕出龛楣、楣尖,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主佛肉髻呈半圆形,面型圆润,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结施无畏印和与愿印,半跏趺坐于台座之上,台座与龛等宽,衣摆呈半圆形覆于佛座前,衣裾错落有致,褶皱曲折,装饰意味强烈。左右二弟子侧身向佛而立,头部较大。两侧各开一方形圆拱龛,雕出龛楣,内各雕一坐佛,结禅定印坐于方形台座上,头部造型特征与主佛相同,与主尊构成三佛组合。碑身大多为阴刻发愿文,文字刻于阴刻方格内,共10行。录文如下(与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录文略有出入):

保定四年二月庚寅朔十四日/

夫先出轩辕支惟帝誉姬仲□/

王之次子江□周世之封名兹/

扵百代焕乎方策累叶簪璎天/

下称为盛后选士豪常为次第/

自入起战已来蒙假辅国将军/

中散仪同司马王文超属逢□/

未薄识屈 傲割姿生之□造浮/

啚三劫并铭一所选石崟山工/

过世表仰愿四海宁住生净土

碑阴:碑额只刻蟠龙,没有开龛及造像。碑身上部并排开三龛。中间龛略呈梯形,弧度和龛顶曲线明显平缓,雕出龛楣,内刻一佛二弟子。主佛释迦牟尼肉髻较低平,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右手结施无畏印,半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衣摆呈莲瓣形下垂,衣裾较碑阳的主佛明显简单和呆板。左右两身弟子拱手面佛而立。该龛两侧各开一龛,右侧为华盖顶式竖长方形龛。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头戴宝冠,饰宝缯,右手抚左足,左手屈肘上举。左侧为屋形龛,维摩诘居士安坐于束腰台座上,宽袍大袖,右手执扇上举,左手抚于左膝,题材取自《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碑身中下方为供养人名题刻,阴刻于方格线内,录文如下(与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录文略有出入):

佛弟子王文超妻吕阿□/

岐解愁息王景景先小□/

侄苟与郎妻权帛香息□/

明息女善徽外吕绍吕□/

超姊僧姿□姿□姿何□/

姊帛姿羌姿外子晕僧□/

叔父王清仁弟白福鸿□/

肆保侄王显弟显达清□/

义珎庆买 □僧云永□/

吕仕斌权洛万王绍子相□

该碑碑身两侧也刻有造像铭记,右侧题刻:

吕定炽常在妙乐其辞曰子超洪进□/

吕正名外权道生弟子袭标达庆标□/

义达僧绍从弟王茧仁子明始□□□/

权杏保小妹夫权□仁奴阳仁来

左侧题刻:

忘父坞进忘母续男忘兄令炽嫂帛朱/

忘伯父进富忘叔烦进叔拜侍妹□

姿/

忘叔仵烦□儿郎富兄安超妹帛汝

该碑为王文超王氏家族所做的功德造像碑,从识读的供养人题刻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与吕、权等家族之间有密切的姻亲关系,也出现了仵姓供养人。该碑其书法兼有汉隶、魏碑笔意,字体刚健、秀美。

4. 王令猥造像碑

造于北周建德二年(573),1973年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碑高90厘米,宽39厘米(图6),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6]220。张家川在北周时属于秦州管辖[8],因此将其纳入对比范围。

碑额雕两对蟠龙,身体交错,碑额两面正中皆开一小型圆拱形浅龛,雕出龛楣,内雕一坐佛。坐佛肉髻低平,面型圆润,身穿低领通肩袈裟,双手结施无畏印和与愿印,半跏趺坐。正面坐佛坐于工字型须弥座上,佛座较低,衣摆较短,呈半圆形下垂,背面坐佛坐于方形高台座上,衣摆较长,也是呈半圆形下垂。

正面碑身分两部分雕刻。上部雕仿帐形佛龛,龛顶饰宝珠,帐幔垂悬,等分收束,自两侧下搭。龛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一龙头口衔流苏,流苏垂直及地。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面型方圆,肉髻低平,颈部粗短,内着僧祗支,外穿低领通肩袈裟,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拈衣角置于左膝,衣摆呈半圆形下搭。主佛坐于方形台座上。主佛造像特征与碑额背面小龛内的坐佛相同。主佛两侧立胁侍菩萨共2身,头戴宝冠,宝缯垂肩,披帛绕臂下搭及地,右侧菩萨左手持莲蕾,右手提桃形法器。左侧菩萨右手持莲蕾,左手提桃形法器。两身菩萨跣足而立,和主佛一起面向前方。帐形龛下方雕二力士二狮子,中间二力士头戴盔甲,扭头向外,面对狮子。两侧狮子朝外而坐,扭头与力士相对。碑身最下方雕发愿文,共14行,还有5行转至碑身右侧。

庆延明父/母等敬造/石铭一区/高四尺弥/勒壹堪释/加门壹堪/前有二师/子伏令忘/息等神生/净土值遇/诸佛龙花/三会愿在/祈首合家/眷属一年/(下转接右侧面下方)以来百年/以还众灾/消灭含生/之类普同/斯愿

背面碑身上部开尖楣龛,龛内雕弥勒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弥勒菩萨体型壮实,披帛“X”形交叉穿环后绕臂下搭,倚坐,跣足踩于方形座基上,左右两侧胁侍菩萨与正面胁侍菩萨造型大致相同。龛两侧题刻供养人姓名。

龛左侧:

猥清信息女道容清信/女颜容清信华容供养

龛右侧:

猥弟永世法标侄元庆/弟主簿王安绍先孙何妮

碑身下方浅浮雕车马图,雕出牛车两辆、马两匹、供养人五身,皆有姓名题记(自右而左、自上而下排列):

忘息延庆乘马供佛时/忘息女帛女乘供养佛时/扶车奴丰德/忘息延明乘车马供养佛时/忘父元寿供养佛时/忘母皇甫男奸供养佛时/忘息女香容供养佛时

碑阴左侧面开一小龛,龛内雕交脚菩萨。下方竖刻题铭:

猜你喜欢

秦安
甘肃秦安款冬花野生环境与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秦安特产白脆瓜大棚高效种植技术
乡村振兴视域下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探析
我和另一个我
秦安蜡花舞传承发展探究
On Ben’s lost in self—identification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
如何丈量你爱我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