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探析
2023-04-12伏龙
伏龙
摘 要:革命文物遗址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奋斗足迹,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有重要的宣传教育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保护和利用好县域内革命文物遗址,加强党员群众对革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能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发展。文章以甘肃秦安为例,介绍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尝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提升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秦安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加强县域内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让其成为县域内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强化村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能够有利于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能够有利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革命文物遗址保护的双重效益。
1 秦安革命文物遗址分布概况
秦安县地处祖国西北、甘肃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县域内文化遗存众多,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红色历史资源较为丰富。从1935年8月11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攻取秦安县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秦安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到彭德怀率一野司令部驻莲花镇筹划兰州战役及进军大西北、一兵团一军一师解放秦安、秦安县人民政权建立等等,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长期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遗址。目前,全县范围内已知革命遗址共16处,主要分布在全县的千户、西川、兴国、王尹、王铺、安伏、莲花、魏店等镇。革命遗址具体分布在安伏镇的有红二十五军军部遗址及宿营地遗址,千户镇有红二十五军途经地遗址,王尹镇有红二十五军南瓦堡子山战斗遗址,郭嘉镇和王铺镇有抗战时期、解放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与活动遗址,莲花镇有一野司令部遗址,兴国镇有一野一军解放秦安遗址、红二十五军长征东渡葫芦河遗址、秦安县烈士陵园、秦安解放纪念馆,王铺镇的有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长征途经地遗址,魏店镇的有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遗址等。秦安大多数革命文物遗址位于秦安的各乡镇,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千户、西川、王铺、兴国等镇都结合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乡村旅游项目,将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起来,但也有一部分保护不完善,或者露天存在的,所以,要着力加强秦安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修缮,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势,挖掘整理价值内涵,做好整体规划布局,加大活化利用力度,强化革命文物社会教育功能和旅游经济带动功能,从而为秦安革命文物遗址“活起来”提供动力源泉。
2 秦安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有益尝试
2.1 制定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方案,规划区域整体布局
秦安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制定《秦安县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方案》,从源头上重视规划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在制定区域规划的过程中,着力加强革命文物遗址保护,重点沿着三条红色历史线路拓展革命文物遗址的带动效应:第一条,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秦安,千户镇料光石岘—千户镇(风洞儿)—王尹镇南瓦堡子山—兴国镇(县城葫芦河纪念碑)—安伏镇(红二十五军军部遗址)—魏店镇龙王庙;第二条,一野进军大西北,陇城镇—五营镇—莲花镇(仁义村)—莲花镇(彭德怀司令员旧居原址)—魏店镇梨树梁;第三条,一军解放秦安,云山镇—兴国镇(人民政权的建立)。组织人员编印了《秦安红色旅游指南丛书》《魅力秦安》等突出历史见证,积极打造秦安红色旅游线路,突出成果转化,着力拓展革命文物遗址的带动效应,并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指引了方向。
2.2 开展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以文化自信为灵魂,以产业发展为根本。秦安县域内开展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坚持因势利导,紧密关注当前国家开展的乡村振兴大的战略背景,充分利用乡村特色产业优势资源,让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成为乡村可持续振兴的动力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乡村振兴与革命文物遗址保护的双重效益。秦安西川镇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与区域内鹤山流域生态治理相结合,建成党性锤炼基地,通过教育党员干部始终坚守精神家园,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历练政治品质。秦安千户镇立足红二十五军过境线路,开展紅色旅游品牌建设,保护和利用红二十五军途经千户的革命文物遗址,修建红军广场、红二十五军途经千户历史陈列馆、红军雕塑等,把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和文旅康养产业相结合,打造杏树湾农业特色旅游项目,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千户镇还在红二十五军过境线路种植特色农业,修建游乐场、彩虹道路、民宿星空房等,配套观光步道、安全围栏等,建成集特色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养生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示范区,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革命文物遗址保护的双重效益。
2.3 创新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途径,加强红色文化传播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骨骼,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秦安不断加大对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的途径。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因此,秦安在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更多地体现出革命文物保护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发展趋势。王尹镇加强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元素,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拍摄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积极传承地方的红色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高革命文物的展示水平,展示和传播革命文物所蕴藏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兴国镇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区域内革命文物和红色故事,扩大宣传影响,让广大群众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秦安有效发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途径,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网上祭奠英烈”活动,积极鼓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网络点击量有6万多人(次),网络献花2.6万多人(次),呈现出全社会共享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建设发展成果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 秦安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革命文物遗址资源的内涵价值挖掘不够深入
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和审美态度都发生了变化。秦安在革命文物遗址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方面的研究还是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关部门和有些群众对革命文物资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保护和利用意识相对淡薄。由于缺乏规划引领、挖掘整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仅对千户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秦安、红二十五军东渡葫芦河、烈士陵园等一些重要的纪念地采取了基本的保护措施,其他遗址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对革命文物遗址的相关历史背景、时代价值、精神内涵等都停留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特别是对红二十五军北渡渭河后攻取秦安县城,红二十五軍在秦安安伏设立军部,在王尹南瓦堡子山展开激烈战斗等,这些光辉历史都在《红军长征史》《红二十五军长征珍闻录》《红二十五军战史》等书籍中有重要记载,但是地方相关部门在研究方面还表现出不到位,没有把挖掘的有关历史资料来针对革命文物遗址本身的状态进行研究,更没有综合考虑革命文物遗址、周边环境、当地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等因素,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3.2 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质量不高
秦安革命文物遗址分布较为分散,整体环境和历史面貌在各镇的现状不平衡。秦安县域内大多数革命文物遗址都位于交通不够便利的乡村,在保护维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短板。例如,王尹南瓦堡子山战斗遗址、王铺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长征途经地遗址还在荒郊;安伏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还是私人保管,一些还处在露天自然状态,没有与当前开展的乡村振兴中的项目建设结合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中革命文物遗址的社会教育等功能不能发挥作用。县域内革命文物遗址、遗迹各自展示、分散保护开发,不能以点带线、以线扩面。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这些革命文物遗址没能更好地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相结合,革命文物遗址对当地群众参观、旅游、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不够凸显,没有形成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力,产业带动力和红色旅游体系建设仍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3.3 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不够丰富
革命文物展示利用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模式,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新的受众群体,用更加开放和丰富的办法,吸引群众。当前,秦安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方面,除一部分外,大多表现出展陈形式简单、图片多、实物少,新技术应用不足,参观群众的参与性、体验性很少,革命文物遗址很难给参观群众留下印象。一些陈列馆的展览依靠图片和文字,声光电技术运用少,展陈手段陈旧,观赏性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展览的要求,参观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利用革命文物开发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类别还不够丰富,在创新度方面还不高。红色文化商品开发欠缺,目前有《解放秦安剪纸长卷》、非遗小曲《红船曙光》等少数的红色文化产品,如彭总在莲花、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秦安、孤胆英雄杜根德等红色历史文化作品不够丰富。在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方面,没有结合革命遗址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展相关乡村文化景点的打造,没有更多地体现出革命文物遗址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价值,更没有充分运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技术赋能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4 乡村振兴视域下秦安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升对策
4.1 强化历史研究,挖掘新时代价值内涵
革命文物遗址是革命文物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奋斗历史的有力见证。随着历史的发展,革命文物遗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耀眼光芒,特别是当前城乡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开展的关键时刻,更需要这种有火一样信仰、铁一般意志的精神食粮。当地建设部门和历史研究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遗址的基础研究,以史实为基础,结合乡村文化振兴,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在革命文物遗址保护的基础上,以发挥宣传教育、经济带动为目标,统筹当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对革命文物遗址在新时代赋予的价值做出新论断。在革命文物遗址的研究中,“将革命历史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综合考虑当地文化资源、地理优势,既传承红色基因,又弘扬红色文化,同时也激励人们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②。
4.2 加强统筹协调,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③秦安县域内革命文物遗址大多数处于乡镇及村庄,革命文物遗址所在区域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所处地方多为山野或偏僻之处,居住人口少,道路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通讯信号不好,如果单独完成革命文物遗址的修缮之后也难以完全发挥应有的社会教育和经济带动作用,后续的管理和保护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只有将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纳入乡村振兴的规划中通盘筹划,全方位考虑,结合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把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建设融为一体,加强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结合当地人口、农村产业、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合理布局,打造点、美化线、扩展面,立体式开发利用,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和红色旅游示范带,通过举办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推广、民俗演艺、艺术家采风、革命文物展览等活动,不断充实振兴乡村文化,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使之建设成为党员学习实践、游客参观感受、学校教育研学的重要基地,有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
4.3 利用最新方式,加强革命文物遗址的活化利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在这种情况下,创新革命文物的展示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尤为重要。“将革命文物遗址的展示传播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协调统一,推动革命文物工作永葆生机。”④活化利用革命文物是时代发展的新命题,在全力保护革命文物遗址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青年人的生活和旅游需要,开展沉浸式、延展式、体验式宣传教育,打造以互动体验为特点的红色文化研学品牌,充分利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互联网+革命遗址+革命故事”的新模式,利用好快手、抖音等新型媒体平台,着力用好革命文物资源,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加油站”,让革命文物遗址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5 结语
革命文物遗址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毅前行、踔厉奋进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有重要的宣传教育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文物保护部门需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革命文物资源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探索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径,通过挖掘整理价值、夯实保护基础、创新利用手段,激活更多处于“沉睡”状态的革命文物遗址,有效推动乡村旅游经济、乡村文化振兴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革命文物遗址保护的社会教育意义以及经济价值。■
注释
①周剑.新时代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研究:以中山市为例[J].历史文化,2022,6(22):77-80.
②刘怀明.新时代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初探[J].东方收藏,2022(5):87-89.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④李晓燕.浅谈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以吕梁为例[J].今古文创,2021(4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