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副词“白”研究综述

2016-12-03李冬梅

现代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满语情态代价

摘 要:本文主要从副词“白”的语义、来源和形成三个方面概括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副词“白”的研究情况,为“白”字的通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白 副词“白” 通史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白”的两种副词用法:①没有效果、徒然,如:白跑一趟、白费力气;②无代价、无报偿,如:白吃、白给、白看戏。实际上,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副词“白”相比,历史上、现实生活中副词“白”的意义和用法要复杂、灵活得多。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思周、潘慎(1981)就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分析。此后,张志公(1982)、张松林(1986)、钟兆华(1987)、郭良夫(1989)、姜汇川(1989)、胡增益(1989、1995)、马思周(1990)、邵敬敏(1991)、侯友兰(1993)、张谊生(1993、1994、1996、1999、2003)、张永奋(1999)、任瑚琏(2002)、邱冰(2004)、肖金香(2010)、李明敏(2010)、宋伟华(2011)、刘烨(2011)、苏俊波(2014)、袁毓林(2014)、陈代迪(2016)等对副词“白”也均有过讨论。本文主要概括介绍汉语副词“白”的语义、来源和形成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副词“白”的语义

(一)表“竟、竟然”义

马思周、潘慎(1981)认为,近代汉语的北方官话(口语)中有一个副词“白”,大约等同于书面语中的“竟”,表示意外的转折。其语法特点是:只用于否定句,修饰“不”“没”,如明人小说中“叫了半日白不答应”“他今日不知怎的,白不肯吃酒”。但自清初以后,这种用法已被淘汰。由此出发,马思周、潘慎(1981)归纳了“白”在现代汉语里已没有的四种用法:1.“表示特定目的,有‘特意的意思”,例如:也没甚话,白问问他这会子疼得怎么样?2.“表示无特定目的,有‘随便的意思”,例如:若是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回你二奶奶。3.“表示范围,有‘只的意思”,例如:你去回大奶奶,就是晴雯白冷着了些,不是什么大病。4.“可以修饰介词”,例如:你没有钱就有地方挪移,我白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

胡增益(1989)也提到了表示“竟、竟然”义的“白”,如《红楼梦》第七十回:“成日家我说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拢在一起,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撂。”

侯友兰(1993)对表“竟、竟然”义的副词“白”进一步作了总结补充:1.从语义方面看,它表示强调,相当于“竟、竟然、就是”,表明事情“不应该这样而这样了”,出乎意料。它所修饰的谓语是指未完成、未实现的行为、动作。2.从语境方面看,“白”有的用于作者的叙述语言,有的用于人物语言。3.从语用方面看,这种“白”用于否定句中,强调动作、行为的未实现、未完成。

(二)相当于“就”

张永奋(1999)在考察浙江台州方言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副词“白”是一个口语词,相当于“就”,后被“就”逐步取代,并不相当于“竟”。如:

(1)要讲唱得好,叫小良人,你老白听听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上摔三截儿。(《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2)就是仪门首那堆雪,我分付了小厮两遍,白不肯抬,只当还滑倒了。(《金瓶梅》第二十一回)

(3)你老人家不信,回来大大的下一注,白瞧瞧我们两个是什么光景?(《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三)无效地、徒劳地;无代价地、无报偿地

张谊生(1993)指出,副词“白”的语法意义有两种:1.无效地、徒劳地;2.无代价地、无报偿地。在“白V”这个语法结构中,副词“白”实际上就是一个否定词,但否定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预设部分——“付出代价应该获得相应效益”或是“获得效益应该付出相应代价”。例如:

(4)真!作校长仿佛是丢人的事,你就说,天下竟会有这样的人!看他文文雅雅的,他的书都白念了。(老舍《四世同堂》)

(5)再说,他和我三七分账,我受累,他白拿钱,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老舍《四世同堂》)

“念书”是辛苦的,当然付出了代价,所谓“白念”就是指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懂道理。按理说“拿钱”是舒服的,当然是获得了效益,所谓“白拿”就是指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做事。

其实,关于“白”的否定功能,张志公(1982)、张松林(1986)、姜汇川(1989)、邵敬敏(1991)早已认识到了。张谊生(2003)进一步将近代汉语中的“白”,根据其不同的表义功用分为三类:表示预设否定的否定类副词、表示主观意愿的情态化副词、强化否定的评注性副词。

袁毓林(2014)认为,“白、白白(地)”的两种意义(无代价、无报偿;无收获、徒然地)是通过句法结构的制导来明确的:1.当陈述“白、白白(地)”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主语没有付出而白得时,把“白、白白(地)”识解为“无代价、无报偿”;2.当陈述“白、白白(地)”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主语没有收获而白搭时,把“白、白白(地)”识解为“无收获、徒然地”。

(四)表示确定、委婉、猜测、深究等语气

苏俊波(2014)发现,丹江方言中有个读为[p?53]的语气副词,可以表示确定、委婉、猜测、深究等语气,应该是反问句中的“不会”合音而成。如:

(6)不想听,你白出去。(表示确定语气,相当于“就”)

(7)你白抓紧时间去。(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最好”)

(8)天白是要下雨?(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9)你妈也白是喜欢我吧?(表示深究语气,相当于“究竟”)

综观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副词“白”的语义远远不止这些。因为“白”这个词在汉语生活世界里到底是什么,我们是看不见的。文本记录的只是一些典型的个案,生活世界跟文本世界之间是有距离、有鸿沟的。或许正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说:“语言对思想所起的独特作用不是为表达观念而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而是作为思想和声音的媒介,使它们的结合必然导致各单位间彼此划清界限。思想按本质来说是浑沌的,它在分解时不得不明确起来。……语言是在这两个无定形的浑然之物间形成时制定它的单位的。”因此,笔者认为副词“白”的语义可能未被完全挖掘,是否还有其他含义,有待结合方言、文献作进一步考察。endprint

二、副词“白”的来源

(一)词义引申说

马思周(1981)提出副词“白”词汇意义的来源:1.有“净”义,“净”有“只”义。“只”是限定副词,由“只”发展成“特”,“特”也是限定性的。2.有“空”义。由“空”引申为“无目的、无代价”,又引申为“任意地、随便”。

马思周(1990)进一步指出,清代汉语副词“白”乃是千年来词义引申的累积。比如当“特意”讲的“白”,其源“似是开始于宋代的‘白的词义引申,如,不加任何调料只以日光曝晒而成的荔枝干儿叫‘白晒;不加批注的经书叫‘白本;犯流罪不刺面叫‘白面等等,‘白这种‘不外加什么东西义,置动词前,即表该动作的‘纯、净、专,像‘白晒最初作为制果干儿的方法,即为此种含义(纯晒或净晒、专晒)”。邱冰(2004)经考察发现,“白”的“不外加什么东西”义,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

(二)满语借贷说

钟兆华(1987)认为,表“随意”“仅、只、稍”“仔细、认真”这类较为特殊的“白”可能来源于满语的。满语中的习惯用法,音译或对译成汉语,就使“白”字在汉语里显得不好理解。

胡增益(1989、1995)参考满汉对译的材料,得出满语中“bai”和“baibi”来自汉语中的“白”和“白白”。“白”和“白白”,特别是“白”,借入到满语之后,产生了新的词义。汉语又从满语回借了这个“白”字。因此汉语副词“白”,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来源的“白”:一个是汉语固有的“白”,一个是在满语中词义有了发展的“白”,也就是满语的“白”。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关于副词“白”来源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词义引申说看上去很容易让人理解也很容易让人接受,但是就目前的论述来看,似乎有些粗略。当然,近些年来也有文章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词义引申的原因、机制,这是一种进步。满语借贷说从满汉对译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种努力值得肯定,但也正如马思周(1990)所说,可能“对译材料只有参考价值,而不能用来判决”。总之,副词“白”的来源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三、副词“白”的语法化过程

关于副词“白”语法化过程的探讨,学者们基本上是参照张谊生(2003)的分类进行的。具体来讲,一种路径是探讨“白”由实词虚化为副词(包括否定性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过程;另一种路径则是探讨“白”由否定副词向情态副词的转化过程。

(一)“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性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

肖金香(2010)认为,副词“白”(否定性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是由表颜色的形容词“白”发展而来的。白色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颜色,于是“没有”这个义素在唐代以后引申到了其他各个领域。例如:

(10)没有写字的空纸叫“白纸”。如:“宣别连白纸。”(宋《续世说·卷三·方正》)

(11)没有功名和官职就是“白丁”。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随着“白”进入句中状语的位置,由“白”本义颜色“白”逐渐虚化出一类特殊预设否定的否定类副词“白”,表示付出代价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效益或不必付出代价。大约在北宋前后,表示预设否定的“白”就正式使用了。如:

(12)鬻牒固非美事,犹有物以予之,今屡亩则白取矣。(宋·袁甫《蒙斋集》)

到清中叶,“白”成了一个由否定性副词进一步虚化引申而来的名副其实的情态化副词。如:

(13)袭人道:“我搁着呢,问他做什么?”宝玉道:“我白问问。”(《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正如解惠全指出的:“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进而实现语法地位的固定。”“白”字由一个实词虚化为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进而由“徒劳地”“无偿地”虚化成情态化副词,这跟语义有很大的关联。句法位置的确定,则是“白”字语法化的前提。

宋伟华(2011)指出:在相似联想的作用下,汉语“白”由表“未着色的、素洁的丝织品”义的名词逐渐演变成表“素洁、洁净、纯洁”义的形容词,并进一步衍生出“空白、空无所有;没有外加什么东西”义,由定位逐步游移到状位,成为副词。语言习得和语用策略是“白”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动因。通过隐喻和转喻,汉语“白”逐渐发展出多个义项。

(二)“白”由否定副词向情态副词转化

张谊生(1993)认为,在“白V”这个语法结构中,如果“V”本身就含有“无代价地得到”或“无代价地付出”义,当“白”修饰这类词语时,从否定预设的角度看,这些“白”已成为一种羡余现象,而“白”的功能性质也发生了转化——由否定副词向情态副词转化。

含有“无代价地得到”语义的词语主要有“拾、捡、拣、抢、偷”等。如:

(14)赌局到处都是白抢来的钱。输光了也不折本儿呀!(老舍《我这一辈子》)

同样,含有“无代价地付出”语义的词语主要有“送、扔、丢、浪费、尽义务”等。如:

(15)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坐在公园儿门口看车,不拿工资,白尽义务,却分外地上心。(苏叔阳《画框》)

在例(14)、(15)中,显然,用不用“白”,尽管在表现的生动性和语气的强调性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从基本语义的角度看,并无明显差异。

但情态副词“白”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满语“bai”的语义和用法的影响。由于使用范围的局限,加之义项、用法过多,导致情态副词“白”在流行一段时间后逐渐消失。

此外,张谊生(1999)认为,决定“白”虚化轨迹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白”的原词义中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否定义素:“白”是(表面)没有颜色。“白”的虚化否定在晚唐至北宋已完成。endprint

李明敏(2010)指出:明清时期,否定副词“白”的使用已经相当广泛,包括A义(徒然、无效地)和B义(不付出代价、无偿地)。当“白”的预设否定功能被“否定VP”代替,成了羡余否定时,则“白”在“否定VP”前起强化否定义的作用。如:

(16)我到也想他的,白没个信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

(17)成日家我说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拢在一处。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撂。你们不知他的好处,用起来得多少换买来还不中使呢。(《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否定副词“白”兼具预设否定功能和情态化表述功能,当其一种功能(预设否定功能)淡化或丢失时,它的另一功能(情态化表述功能)必然凸显出来,在这样的虚化机制下,否定副词“白”就转变成了情态副词“白”。在清代白话小说《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可以看到情态副词“白”修饰“肯定VP”,原词义淡化,向单表情态功能转化。如:

(18)如今姑爷家里有了这样大事,我们不能别的出力,白看一看家,还有什么委屈了的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19)只是那有这等一个大酒量呢!老爷白想想,这难不难?(《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到了清代中后期,副词“白”不但具有原来的A(徒然、无效地)、B(不付出代价、无偿地)两义,还负载新出现的a(总、就是、偏偏)、b(只、不过、仅仅)、c(随便、稍微)三种义项。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副词“白”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相当充分的描写,也都能较好地自圆其说。应该肯定的是,词义演变、句法位置改变是副词“白”语法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

四、结语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时有文章讨论副词“白”的相关问题,一方面足见副词“白”的研究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窥见副词“白”本身的复杂性。应该说,问题讨论至今,取得的成果是丰富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把副词“白”的研究放在“白”字通史研究的框架中来看,这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因为,除了副词性质,“白”字还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多种词性,而相应的词义也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系统地从字形开始梳理“白”字词义、词性的演变历程,应该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郭良夫.近代汉语副词“白”和“白白”[J].中国语言学报,

1989,(3).

[2]胡增益.满语的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J].中国

语文,1989,(5).

[3]侯友兰.也谈近代汉语中副词“白”的一种词义及用法[J].绍兴

师专学报,1993,(2).

[4]胡增益.满语“白”同汉语副词“白”的借贷关系[J].中国语言

学报,1995,(5).

[5]姜汇川等.现代汉语副词分类词典[Z].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

社,1989.

[6]李明敏.论明清时期副词“白”的进一步虚化[J].淮北煤炭师范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7]马思周,潘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J].

中国语文,1981,(6).

[8]马思周.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J].中国语文,1990,(5).

[9]邱冰.副词“白”的始见书证[J].中国语文,2004,(2).

[10]邵敬敏.歧义分化方法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11]宋伟华.汉语副词“白”的语法化[J].韶关学院学报,2011,

(5).

[12]苏俊波.丹江方言的语气副词“白”[J].语言研究,2014,(2).

[13]肖金香.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10,(2).

[14]袁毓林.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

“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J].中国语文,2014,(5).

[15]张志公.现代汉语·附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6]张松林.现代汉语语法表解[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

[1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白”“白白”[J].淮北煤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3,(1).

[18]张谊生.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J].古汉语研究,1999,

(1).

[19]张永奋.台州方言副词“白”和近代汉语副词“白”[J].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20]张谊生.近代汉语情态化副词“白”再议——兼论副词“白”

的虚化方式和内部差异及联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李冬梅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4级硕士 610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满语情态代价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爱的代价
代价
成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