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的托尔斯泰》教学纪实与评析
2016-12-03张琨李兆坤
张琨+李兆坤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结合语境等方式理解“忐忑不安”“巨匠”等词语的意思。
2.运用重点词句的品析的方法,体会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进而获得人生启迪。
3.通过停顿、延长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托尔斯泰表现的语句,加深对托尔斯泰平凡的一面的认识。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运用重点词句的品析方法,体会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进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欣赏画像,初识托尔斯泰
师: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看着托尔斯泰的画像,你一眼注意到的是他的(大胡子)。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如果你仅仅注意到他的胡子,那你就错了,使托尔斯泰显出一股才气的是他的一双眼睛。再小的事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老鼠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就是这样的一双眼睛,有一天却流泪了。
二、初读课文,走近托尔斯泰
师:自由读课文,思考托尔斯泰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在听夏里亚宾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师:这两个外国人名,大家能读好吗?
师:知道这两个人是干什么的吗?
生:一位是歌唱家,一位是作曲家。
师:两位文艺界的人士。要知道,见到托尔斯泰是多少文艺界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夏里亚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见到的是活生生的本人。(出示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兴奋。
师:该怎么读呢?
师:除了激动、兴奋,你还能感受到他们俩怎样的心情?
生:紧张。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夏里亚宾感到非常局促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僵硬了。”
师:听出紧张了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语,小声说,像是在自言自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读到这儿,我不禁想问问大家了,这篇课文是要写“流泪的托尔斯泰”,为什么却要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紧张呢?
生:是为了衬托托尔斯泰的伟大。
师:在写作时,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我们把这样的写法叫做侧面描写。所谓“红花也需绿叶衬”,看来作者是要用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这两枚绿叶来衬托托尔斯泰这朵红花了。
师:那么托尔斯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人们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到文中找一找。
生:他是一位文学巨匠。
生:他是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
生:他是精神的巨人。
生:他是一位遥不可及的巨人。
师:文中告诉我们托尔斯泰是——中等偏矮的个子。那么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巨匠呢?
生:在某一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人。
师:是呀,你知道哪些巨匠?
生:贝多芬、牛顿、巴尔扎克……
师:托尔斯泰被称为文学巨匠,是因为他写出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全面反应了俄国社会,有深刻的思想性,是俄国社会的镜子。
师:托尔斯泰是这么伟大的一位人物。难怪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此时是如此的紧张,谁再来读读?
三、品词析句,感受托尔斯泰的平凡
师:带着这种紧张、激动、兴奋与期待,他们之间开始了交谈,于是,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看到了——流泪的托尔斯泰。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4、5自然段,画出描写托尔斯泰表现的语句,去感受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生自学圈画批注。)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描写托翁表现的语句?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找到的是——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
生2:我找到的是——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
生3:我找到的是——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行眼泪。
生4:我找到的是——托翁既没有鼓掌也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
师:这是对托翁动作神态特征的描写,我们把这样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这篇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师:我们该怎么读好这些句子呢?朗读时,要对那些重要的词语着重加以强调。你们看,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很重要?(相继描红。)
师:这些词语都是文章的眼睛啊!我请4名同学再来读这4句话。
(生重读了红色词语。)
师:如果仅一味地重读,听起来就会觉得生硬,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延长声音等方式强调重音,听起来自然舒适。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从这些描写托翁表现的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或者说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听得很认真。
生: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内心的温柔。
师:你们知道《老伍士》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师:《老伍士》讲的是一个入伍多年的老兵,由于思念家乡,从军营中逃跑后被处死的故事。“天阴沉沉的,老兵站在绞刑架下,努力抬头看着远方,他仿佛看见家乡的爱人在橘黄的烛光里为他缝补临行的衣衫,嘴角露着满足的微笑;他仿佛看见摇篮里的孩子愉快地晃动着莲藕似的小胳膊,咿咿呀呀地要他抱抱;他仿佛看见年迈的老母亲颤巍巍站在村口,一日日的望眼欲穿……老兵停止了最后的挣扎,缓缓地垂下了头……”
师: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老兵很可怜。
生:我觉得战争真是太残酷了。
师:托尔斯泰也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被深深地打动了,并陷入了沉思之中。谁再来读一读这句?你们说他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生:托尔斯泰也当过兵。战场上,他亲眼看到了他的一个战友被炮弹轰成了碎片,所以他对战友、逃兵也都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师: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生:有着一颗同情心的托尔斯泰。
师:此时你还觉得托尔斯泰遥不可及吗?他亲切得就像一位——
师:夏里亚宾还忐忑不安吗?他在日记中动情地写道——
师:请同学们捧起书,我们师生合作再读这部分内容,老师来读两位文艺界人士的表现,你们来读托尔斯泰的表现。去感受一个最美的、最自由的托尔斯泰。
(师生合作读。)
师:透过托尔斯泰的两行眼泪,我们看到了一个——(指板书。),如果说人们的这些评价让你感受到托尔斯泰的——,那么他的这些表现则让你感受到了他的——(板书:平凡。)他从未以伟人自居,不为名声所累,这便是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出示句子——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最深邃的大海是平静的。)
师:读着读着,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亲自把她的小学老师请到台上,此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平凡得就像一个小学生。
师:托尔斯泰的平凡就在于——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完完全全地进入了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和一个普通的听众一样,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而这样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四、拓展延伸,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
师:晚年的托尔斯泰力求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1月10日,俄罗斯初冬苍茫的大地上,一位白胡子老翁坐着马车悄然离家出走,10天之后,老人病死在了一个荒凉的小火车站,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愿同学们在课下,在这篇《长眠的托尔斯泰》中,再去感受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
评析:
《流泪的托尔斯泰》记叙了年轻的歌唱家夏里亚宾和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一同去看望托尔斯泰,并为托翁演唱《老伍士》。托翁像个普通人一样动情流泪,让我们看到他“不仅有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教师选择这个教学篇目后,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确定了“运用重点词句的品析的方法,体会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进而获得人生启迪;通过停顿、延长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表现托尔斯泰的语句,加深对托尔斯泰平凡的一面的认识;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的阅读目标。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托尔斯泰了解得不多,班级读过《名人传》的学生只是少数。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兴趣呢?教学一开始,教师没有让学生交流关于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和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简单描述。由对他的胡子的描述引出对他那双犀利的眼睛的描述,从另一个不被学生关注的角度来认识托尔斯泰,走近托尔斯泰。接下来,带着心中的疑问“托尔斯泰为什么流泪了呢”初读课文,通过回答质疑,学生自然而然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整体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课文的4、5自然段是重点段。这两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托翁听夏里亚宾演唱时的表现,抓住了托翁的动作特征。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来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充满灵性的一剂灵丹妙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语句时,在技巧上加以指导,告诉学生,朗读时,对那些重要的词语,要着重加以强调,重音是强调,但不一定是重读,可以通过停顿、延长声音等方式强调重音,听起来自然舒适。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多种方式地读, 让学生在读中深刻地感悟到托尔斯泰流露出普通人的情感,这也是托尔斯泰最自由、最美丽之所在。
教材是进行课外拓展的立足点。通过课文内容的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语文认识能力的拓展,最终让学生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拓展。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本节课上,教师对文本进行了4次拓展。第一次是在初读课文时,夏里亚宾为什么会感到局促不安呢?他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查找到的资料,让学生走近托翁、了解托翁。第二次拓展是在讲读课文时,对《老伍士》乐曲中老伍士凄美的故事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第三次拓展是在理解文章难句“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的理解上,让学生交流体现伟人平凡一面的故事,让难句的理解变得简单容易。第四次拓展是在课的结尾处,为大家推荐课文《长眠的托尔斯泰》,再次感受托尔斯泰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平凡、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度过的,通过拓展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总之,教师能够在本课中精准地落实“课标”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