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2016-12-02
作品信息
●老舍小说《二马》将首登话剧舞台
1999年,老舍的小说《二马》曾被搬上电视荧屏,由陈道明、梁冠华主演;17年后,它将被搬上舞台,于日前在北京首都剧场开启京沪巡演。《二马》1929年创作于英国,是老舍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同奠定了老舍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者的地位。它并不含有太多悲凉的色彩,而是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展现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和各自民族的个性。该剧通过老马和小马父子与温都太太和小姐的爱情,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华人在伦敦的境遇。该剧导演方旭曾接连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搬上话剧舞台。方旭说,执导《二马》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部创作于近百年前作品的现实意义。“我从老舍的嬉笑怒骂中看出人生的悲凉,从中西爱情的碰撞中瞥见了人际情感中永存的傲慢与偏见。”据方旭介绍,该剧在整体呈现上将从原作中的幽默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以英文报纸为贯彻全剧的元素,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英文报纸里,整部剧就是一部形式感极强的成人漫画喜剧和游戏。老舍的女儿、该剧文学顾问舒济表示,她对此次改编充满信心:“要看方旭在话剧舞台上,如何把《二马》的中英民族性里的褊狭与浮浅消解在笑声中。”
●葛亮出版长篇小说《北鸢》
近日,《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奖得主、香港作家葛亮历时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北鸢》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青年作家蒋方舟、著名学者止庵及编剧史航就小说中的“民国书写”展开讨论。该书是葛亮书写近代历史、家国兴衰的“南北书”之“北篇”。小说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葛亮以家族故事为引,描写了军阀、名人、知识分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令读者感受到了动荡时代下人们情感的分量。评论界认为,该小说勾勒了政客、军阀、文人等上百位民国人物,内容涉猎政经地理、城郭样貌、书画烹调、服饰曲艺,不啻为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
●《三体》德文版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日前,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携《三体》德文版亮相法兰克福书展。刘慈欣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科幻可能是最具世界性的,在科幻小说中,人类不是作为一个个种族,国家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版权方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代表介绍,目前《三体》已经输出11个语种版权,包括英国、西班牙等,截至今年6月,英文版销量已经超过16万册,还在持续热销。作品得到了《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日报》等推荐介绍,也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奥巴马拿它作为圣诞节休息日读物,扎克伯格把它选入读书俱乐部指定书目之一。据悉,德文版将于年底上市,这次活动上使用的是试读本。活动在孔子学院法兰克福分部举行。刘慈欣表示,很高兴作为《三体》的作者来到德国法兰克福与大家见面,“坦率地说,十年前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想不到有今天,当时如果有人跟我说中国的科幻作家能在美国、欧洲、西方世界得到读者的喜爱,我就会劝他说干脆你去写科幻,别让我来写。”现在《三体》在全世界读者当中引起的热烈反应让刘慈欣比较意外,同时也促使他去思考科幻写作的本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是着重描写不同的种族国家之间人的差异,科幻则是描写人类作为一个集体的共性,我以前创作很少进行理论思考,我本质上是在做什么,这些事情是我直到最近才去想的,所以我现在想说,我最本质上做的是把最大的东西和最渺小的东西联系起来,或者说寻找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陈河《甲骨时光》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历史的钉子与小说的想象力——陈河《甲骨时光》新书分享会”日前在京举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时光》是陈河最新的长篇小说,首发于《江南》杂志2016年第2期,一问世便广受关注。作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专家杨鸣条受傅斯年所托来到安阳调查和发掘殷墟甲骨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时光回溯到抗战硝烟之中,一批爱国人士怀着历史使命在危难之际聚集到一起,围绕殷墟甲骨文物展开了一场百转千回的民族文化保卫战。大仲马曾说过:“历史是什么,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在《甲骨时光》中,陈河正是用“历史的钉子”挂起了奇谲瑰丽的小说画面。小说里的事件和人物都有真实历史依据,作者用了四年时间在浩渺的中外史料中寻找故事的每一条线索。同时,他的写作手法又不拘泥于真实,而是创造出一个充满奇异想象、象征和幻觉氛围的艺术世界。此外,小说中涉及考古学、天文学、语言文字学等诸多领域,这对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智性的考验。谈及本书的创作,陈河表示,《甲骨时光》这个书稿好像真的是事先存在的,只是埋藏在一个什么地方,就像那些甲骨深深埋在安阳的土地下面一样。“这样的小说只有付出坚韧不拔的劳动,加上时间和耐心,还要有来自星云外的运气,才有可能把它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