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6-12-02陶建华庾在海萧仲敏

高教学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陶建华 庾在海 萧仲敏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陶建华 庾在海 萧仲敏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战略。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路径,大学工程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体系来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实验室项目制是一种低门槛,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由教育部发起,联合中国工程院、各行业部门或协会,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策略,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举措。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全国首批共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第二批加入的高校有133所,第3批加入的高校有153所,全国共有近347所高校加入了“卓越计划”。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界定

“卓越工程师”是指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能独立承担工程设计或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一般来说,一个大学毕业的工科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至少5年的工程实践。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尚不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而是打造“卓越工程师”潜质。那么,“卓越工程师”的潜质包括哪些方面?具体到不同的工科专业的要求有哪些指标?这些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问题。

2013年11月,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包括本科工程型人才标准,工程硕士型人才标准和工程博士型人才标准。对于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除了在政治,人文,通识等方面的共有要求外,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维护能力。

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7.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卓越工程师”的知识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知识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哲学、文学等。

2.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与实践:这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重要的环节,必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其具备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四、“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接受工程环境的熏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工程体验,从而具备初步的工程素养。因此,合理地设计工程实践环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在实践环节饿设计中有许多模式,比如“产学研”模式、“企业定制”模式、“校企联盟”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利弊,而且因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异,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何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合作企业的特色和需求设计合理高效的实践环节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对于普通高校,校企合作资源匮乏,与名牌工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理工科名牌院校通常走的“校企联盟”,大规模的“产学研”道路难以实施,有必要探索一条符合本校本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追求合作企业的规模,不追求参与培养的学生的数量,而在于给进入这个模式的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工程体验过程。可以采用与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的方式,引入企业的一些预研课题,让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同时给学生创造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教师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将学校学术资源和企业工程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参加各类项目:包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科技竞赛活动,科研第二课堂,实验室科研活动,企业委托科研活动以及企业实践等,获得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工程体验,最终提高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具备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这个体系中,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各类实践项目,以项目带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积极性。在时间安排上,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其学习和实践交互进行。

本项目是基于综合性多学科大学,工科学科相对薄弱,无条件采取“产学研”或“校企联盟”模式进行大规模工程实践的一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此模式采取与包括中小型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将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资源相结合,打造“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平台,采取学生自主知识学习和应用,学科科技创新活动,科研第二课堂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开发,企业实践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工程环境熏陶,体验工程实际活动,提高工程素养。该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1.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相互融合。打破“3+1”模式或“2+2”模式中实践环节过度集中而造成的流于形式的弊病,将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在时间上予以延伸。学生可以在大三,甚至大二阶段进入实验室,在此过程中,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活动相互交叉,在时间上并不独立安排,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让学生真正体验工程实践的全过程。

2.定制的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工程体验更具体生动。具体的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更加直接体会到工程实践的真谛。大规模的,公式化的实践活动由于过多地追求学生的共性感受,使工程实践过于形式化而忽略了个体学生的工程体验,基于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培养模式面向小规模的学生群体,能更好地顾及个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合适的工程实践项目,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

五、“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需要与企业共用实验室资源,也涉及到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从政策上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而且需要学校或学院层面的一些政策配套,在实验室场地、设备购置和使用等方面予以明确,保证合作模式的稳定运行。

2.机构保障,校企联合实验室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也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要兼顾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3.师资保障,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校教师的工程背景十分缺乏,许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留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没有经历工程实践环节的锻炼,所以,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一个重要措施。

4.资金保障,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资金的支持,资金来源可以是实验室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的项目资金,学校的配套资金等。资金的保障是合作顺利运行的关键。

[1]郭永强,肖蕙蕙,徐刚.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1).

[2]欧阳伦四,郭岚.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存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9).

[3]郭雷振.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9).

"Excellence Engineers Education Program"is a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of China.To train excellent engineers,a university should have it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path.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potential to be an engineer and this kind of potential includes knowledg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The knowledge ability can be trained through reasonable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eaching system and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Laboratory projects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good mode to train excellence engineers with low threshold, strong operability and good effect.

excellent engineers;personnel training mode;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961

A

2096-000X(2016)23-0186-02

2014年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陶建华(1965-),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