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北平》课堂实录

2016-12-01李仁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编者北平老舍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授课地点: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5)班

授课人: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整个第三专题,看看所有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看看谁找得快。(众翻书)好,谁来说一说。

男1:都与故乡有关。

师:很好,找得很准确。大家再看一看,这个专题和前面的两个专题以及后面一个专题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谁能发现?

男2:这个专题都是记叙文。

师:那前面有什文体呢?

男2:前面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议论文。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

男3:这个专题所有文章都有对话栏。

师:这是一大发现!那你能否说说这个对话栏的作用?

男3:对话栏里有编写教科书的人的一些见解。

师:“编写教科书的人”,我们简称——?

男3:编者。

师:编者和谁对话?

男3:我们。

师:仅仅是我们?

男3:还有文章。

师:文章,我们可以用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文本,也就是与文本对话。其实,你刚才说的,“与我们对话”,我觉得也在理,因为有些话确实是对着我们同学说的。也就是说,编者已经先行于我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且还假想与我们进行着对话。我们把这种对话的过程画一个简图(板书:对话),第一个是编者(板书:编者)已经超前与文本(板书:文本)进行对话(板书:箭头),而且他也已经超前与我们(板书:读者)对话(板书:箭头)。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不妨就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一场特殊的对话。那么,我们首先跟谁对话?(众嘀咕“文本”。)谁举手来说?说错不要紧,我们可以相互补充,谁先来?

男4:我们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师:与作者对话,因为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这是深层次的对话(板书:箭头)。除了文本和作者呢?

男4:还有编者。

师:既然编者早就与我们进行对话了,那我们不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回应他。好的,请坐。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对话,从我们的这张图(指着板书)来看,我们可以和文本、作者对话,可以和编者对话,当然,我们内部之间也可以对话,我们是谁?是你,是他,是我。相对于文本,我们之间要不要对话?

众:要。

师:是需要的。过去,我们在第一专题、第二专题都有我与你们之间的,以及你们之间的对话。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模式(指着板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虽然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但是方向不明,现在将采用多角度对话的方式。待会儿,我们真的展开来了,同学们之间可以再进行对话。那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这两种对话方式你可以任选其一。与编者怎么对话呢?你可以用对话栏,因为编者在对话栏里提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最简单的对话就是回答他的问题,一问一答。然后,你可以进一步想一想,编者的话能不能有更深一步的发挥。好,下面开始,找到你对话的对象,与他聊一聊。

师:好,对话的对象找到没有?你的是——?

女1:文本。

师:好,行了。你对话的对象是——?

女2:文本。

师:也是文本,请坐。你的呢?

女3: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女4: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5: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6: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7:编者。

师:哦,编者。你呢?

男8: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9: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10:文本。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是与文本进行对话,有一些同学是与编者进行对话,说明大家都已经找到了自己对话的对象,已经有所准备了。下面我们就展开对话,对话的时候你要先说明你是与文本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好,有请。

男11:我跟编者对话,针对的是第38页的第一个问题“北平是个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但是老舍却写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画面,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老舍在北平生、北平长,北平的一些生活细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老舍本人,所以老舍不会借助那些著名景点来写他对北平的爱,而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他对北平的爱与思念。

师:解释得非常好。编者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是什么?

男11:如果老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他就只能关注到那些大景点。

师:你去过北京吗?

男11:去过。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关注的是北京的哪些东西?

男11:一些著名的景点。

师:是的,我也去过北京,游览过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比如长城、天安门、故宫,但老舍有没有写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

众:没有。

师:没有,他写的都是他生活在北平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好,你是和编者对话的,其实编者已经与文本对话着。“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和事物”,你能不能说说有哪些画面和事物?在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描写了这些?

男11:嗯……

师:或者说,你比较欣赏老舍的哪些描写出日常生活画面的句子?

男11:第6段,“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还有下面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到“还不愧杀!”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物。

师:嗯,“花、果子、菜”,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那作者是怎么把这些事物具体化的?你最欣赏的画面是什么?

男11:最欣赏的画面还是在第6段,“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里就描绘出了北平人日常生活中的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时候,你们的眼前有没有浮现出一幅画面?“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如果你去一趟菜市场,眼前是不是红红绿绿的?第二个画面是,水果进了城还带着层白霜。大家细细想一想,你平时注意到了水果的白霜吗?

众:没有。

师:老舍的观察真的是太细致了!他把这个都写了出来,诸如此类的还有许多,比如,老舍是怎么写韭菜叶的?

众: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师:那个叶子上的泥点,老舍也描绘出来了,写文章细到这种程度,虽然没有铺叙开来,但是就这几笔,也是充满了画面感。你看,有红红绿绿的色彩,有泥点,就在这种画面中,老舍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

男11:想念家乡,爱家乡。

师:对,想念家乡,爱家乡!你还有没有要和大家分享的?

男11:没有了。

师:他的发言精不精彩?精彩,就给一点鼓励,好不好?(众鼓掌)我们继续交流。大家刚刚都选好了自己的对象,下面只要拿出勇气就行了。

女5:我与文本对话,选的是36页的一句话。作者将北平与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作比较,作者说“巴黎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但北平却是动静相宜,像一杯温和的香片茶。

师:这一部分的内容在第4段,大家找到没有?你刚刚概括了北平的特点,是什么?

女5:动静相宜。

师:动和静,哪个特点更突出?

女5:静。

师: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众:动中有静。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一个词,“动静相宜”,并且点出“静”的特点,较好地概括了文章第4段的主要内容。她的语境意识很强,能够抓住段落的字眼。我备课时看到有的参考资料将北平的特点概括为“既复杂又有个边际”,显得很琐碎;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主要写的就是一个字“静”。为什么“既复杂又有个边际”这句话没能点出北平最实质的特色?

男12: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来抒发自己对北平的一种思念与热爱。既然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那么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这种爱铺展开来的。就第4段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写北平也有其他那些城市的特点的话,那么老舍爱北平就不成立,因为他既可以爱北平,也可以爱伦敦、巴黎。由此可见,老舍在这一段要突出的一定是北平独有的特点。文中有一句话,“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这样看来巴黎也是有动有静的,也是具有“复杂”这个特点的,所以“既复杂又有个边际”这句话就不足以点出北平的特点。

师:那按照你说的,北平的特点就在于北平“有边际”了?那这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特点呢?

男12:嗯……

师:关键这句话是为什么服务的?前面是怎么说的?(等待了一会儿)“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见,相比之下,更符合“静”这个特点的是哪里?

男12:北平。

师:是北平,虽然巴黎也有幽静,但是太空旷了,空旷得没有边际,于是老舍接着写了老城墙,然后是怎么进行议论的?“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又回到本来的那个关键词了吧?这还涉及衔接问题,就是前后之间——当然有些是远距离的,隔了几句的——都在围绕一个核心。我们看下面的句子,“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这样就能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中间只是举了些像“老城墙”这样的例子,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能够明白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众:静。

师:请大家朗读这一节,体会一下北平的静。(齐读)北平的特点,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第4段的“静”,同学们发现得很准确。不如借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把北平的特点找全了,行不行?能不能也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先写下我们找到的第一个特点“安静”(板书:安静),那么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男13:从第5段可以看出,还有“匀调”这个特点。

师:“匀调”,这个词是针对什么特点的?

男13:布局。

师:如果说第5段说的是布局,那第4段讲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第4段的“安静”是什么方面的特点?

众:环境。

师:一个是环境幽静,一个是布局匀调。那么是不是“匀调”呢?“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这讲的是不是布局啊?

众:是。

师:其实“匀调”也可以换一个词,就用这句话里的一个词,是什么?

众:自然。

师:(板书:自然)北平布局上的不做作,不勉强,一切自自然然。好,下面的特点,我们继续寻找。这个时候应该和第几小节对话呢?(等待了一会儿)看来第三个特点有点难度,那我们先看第6段。第6段写什么?

众:北平的瓜果。

师:用文中的句子说,是——

众: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这7个字,能不能和我们前面的概括对称?

众:不能。

师:北平安静、匀调,如果我们接着说,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不是不太顺耳?好像思维上的角度不太一样呀。不妨来换换角度,“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什么角度?

众:(嘀咕)日常生活。

师:嗯,生活,还有呢?

众:(嘀咕)物产。

师:嗯,还可以用什么词?这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什么?

众:人文。

师:嗯,人文、生活,都靠了一点边,都有一点这个意思。如果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有些地方的绿化就没了。通常我们会说一些城市是“花园城市”,说明这个城市怎么样?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众:环境。

师: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北平环境的特点是“静”,那么这里我们再换一个词,想一想是什么?(等待了一会儿)可以不可以用“环保”这个词?当然,我们概括可以多角度,“生活”也可以,其他的也行,比如我们就说“物产”,像巴黎这样的城市物产不多,而北平却又三多。写出了物产的什么特点?请大家用两个字简单概括一下。

众:丰富。

师:丰富,物产丰富。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字拿掉(擦掉板书:物产),北平的特点是“安静、自然、丰富”,准确不准确?

众:不准确。

师:好,不准确,那我们来换一个词,换什么词呢?谁来补充?(等待了一会儿)原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词?大家看看,下文有没有?大家看,“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哦,原来老舍写了北平的这么多瓜果蔬菜,是为了说明北平是一个都市,但是不同的是,北平有这样的三多,它是都市,但却更接近——

众:自然。

师:自然!但是我们前面用过自然了,虽然这两者意思不一样,前一个“自然”,是一个形容词,说的是北平的不勉强,不雕饰,不是人为的;我们现在说的“自然”,指的是大自然,更接近自然,如果用我们今天生活化的语言,这里的自然可以用什么来表达?比如,我们说“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原生态城市”,那么我们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北平比较好?同学们看,前面是“安静”“自然”,那这里可以用什么?

众:(嘀咕)和谐。

师:绿色,大家看看这个词行不行?虽然这个词是一个名词,但更多的时候被形容词化了,我们往往说“什么什么太绿色了”,说的就是一种环保、接近自然的特点,不妨我们就用绿色(板书:绿色)。现在我们归纳了北平的特点,“安静、自然、绿色”,分别从环境、布局和生活这三个角度来概括,而这三个特点都是巴黎没有的,或者说没有北平那么典型的。这就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了解了北平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在老舍的笔下呈现得那么有感觉呢?他是把北平当作什么来写的啊?

众:母亲。

师:母亲。在和巴黎作比较的时候,老舍强调了一个词,是什么?

众:家。

师:家,投入了自己生活情感的家,一种家的感觉,即使这个家是破败的,但也能传达出一种正能量。你不会像看到陌生的地方时候说“这个地方太落后,太贫穷了”,如果你真的生活在这里,你就会说“我们这里的生活很简单,简单中有一种宁静”,因为你热爱它。所以,家的感觉才会使北平在老舍笔下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其他观光客,比如我们这些去到北平只看长城故宫的人,就只能感受到北平的恢弘壮阔,就看不到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日常生活中的北平。好,下面我们继续对话。

女6:我和文本对话。作者反复用了一个词“说不出”,比如第2段结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第3段结尾“可是我说不出来”。

师:一连这么多的说不出,你读出了什么?

女6:嗯,首先我想先说编者的看法,“作者反复地说自己说不出……”

师:哦,你不仅和文本对话,还和编者对话,编者怎么说的?

女6:虽然老舍说自己“说不出”对北平的那种思念与热爱,但是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都能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热爱,作者把他的爱融于文中的一些生活细节中,无形之中就能让读者体会到老舍的一种深情。

师:嗯,你刚刚表达“无形之中”这个概念的时候好像不太自信,好像你心中有数,但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是不是这样?(女6点头)那么我们编者也用了这个词“无形之中”,但是究竟是怎么说的呢?你有没有补充?

女6:没有。

师:好,你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女7:第2节老舍将故乡比作母亲。

师:将故乡比作母亲,那是通过什么来说出自己的爱的呢?作者对母亲的爱说不说得出来啊?

众:说不出来。

师:那是怎么来表达的呢?老舍是怎么写爱母亲的啊?

女7:“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师:概括一下,就是一个微笑、一个落泪。大家看看,老舍在表达对母亲的爱的时候,用的不是言语,而是表情——微笑、落泪。这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上课的时候,我们说要和文本、编者对话,还要和什么对话?

众:作者。

师:好,就由老师来补充一下老舍。老舍是个著名的孝子,所以,他把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比作他对母亲的感情,就能够表达出一种真挚。那么,他对北平的感情有没有到了微笑、落泪的地步?文中有没有写?

众:有。

师:什么地方?

众:最后一小节。

师:好,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众:“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最后一句话很短,但是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其中一个重要的挖掘点就是“落泪”。请大家认真咀嚼这两个字眼。

男14:这里的“落泪”与前文的“落泪”相呼应,通过“落泪”写出了对北平真挚的爱。

师:为什么不是写“微笑”而是写“落泪”呢?就像母亲不健康了,他落泪了,那这里谁不健康啦?

众:北平。

师:这篇文章的背景没有标明。1936年的北平城,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日本人的铁骑已经要践踏上去了,所以如果把国家比作母亲,把北平比作母亲,那他现在有没有“微笑”的理由啊?

众:没有。

师:“落泪”,包含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这层意思是怎么来的?联系背景,就要与老舍这个作者对话,要“知人论世”。我们再看最后一个句子,除了呼应前文,表达对北平真挚的爱和担忧之外,还可以怎么欣赏?

女8:这是一个简单的感叹句,却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浓浓情意表达了出来了。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看的,“真想念北平啊!”那从技巧上来看有什么特点呢?

男15:直接抒情。

师:对。另外还有个什么作用呢?“真想念北平啊!”还跟什么前面有联系?

众:题目。

师:所以说,这里还有一个作用——

众:点题。

师:最后一小节有三个鉴赏点,一个是呼应前文“落泪”;二是点题;三是直抒胸臆。这么一句话就有这三个点。我们批注文章就是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要找到这三个点,体现你的真知灼见,体现你的语文素养,而不是读了什么感觉都没有、走过场。再回到前面的“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能不能追究一下深层原因?作者说诗人能不能表达?

众:能!

师:对,诗人是能的,他“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根据这个语境,他为什么说自己“道不出”,也就是写不出来?

女9:因为他太想念北平了,他认为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的。

师:那诗人为什么能道出来?

女9:因为诗人能用好听好看的字。

师:这里的“好听好看”其实就是华丽的意思。老舍无法用这种大众化的、华丽的甚至说不太真实的语言来表达爱。老舍担心自己用“好看好听的字”来写会矫情,他拒绝矫情,因为他太爱了,所以他只能用什么语言啊?

女9:朴实、情感真挚的语言。

师:我们来看旁边的与编者的对话:“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并非没有说,那作者是怎么说的?”

女9:用朴实的话。

师:用最质朴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用如此质朴的语言表达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感情究竟有多深,深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从2、3两节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找到一句的都可以说说。

女10: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师:那这个爱是怎么表现出来的?通过什么手法?

女10:对比。

师:还有吗?

男16:在第2节,“而是整个地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师:与我的心灵黏合在一起了,融为一体不可分了。还有第3节说“它在我的血里”,刚才是对比,现在是直接来说。我与北平心灵黏合,不是别的地方,是心灵、内心。我的性格、脾气也受她影响。这个城市在我的血里了,你看感情深不深啊?就是因为深到极致,所以他才说“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我心中有个北平。”就是因为在心中,所以他不能用“好看好听的字”,只能用质朴的语言,只能用“落泪”表达出来。刚才同学说的对比,我们再来说一说。整个这篇文章,对比多不多?

众:多。

师:从第4节一直到最后一节,基本上都是。比如跟伦敦、巴黎来对比,其中对比的最多的是哪座城市啊?

众:巴黎。

师:因为巴黎在那个时代是最时尚的、最繁华的,可是在老舍看来,北平比它还好。看的角度不一样,巴黎再好,也只是个旅游胜地,而不是我的家。这是本质区别,标准不一样。家再穷、再落后,内心也是对她很爱。大家深究一下,为什么作者用了那么多的对比?没有对比,北平的特点是无法显示出来的。哪怕水果,以美国用包装纸裹的橘子和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用了这样一个词“还不愧杀!”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太喜欢北平了。就把北平的那种特色、个性写出来了。作者正是抓住个性、特色来写,而没有只关注表象。我们看到的北平的表象他都没有写,而是洗尽铅华,留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寻常的画面。就像刚才一个同学提到的,老舍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在这样一个深爱北平的老舍眼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草都很亲切。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倒数第二节“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实可以‘悠然见南山了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为什么他不写表象,而写朴实的事物呢?因为老舍本身就是个贫寒的人。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用五句话突出老舍的特点:1.他是北平人;2.他是满族人;3.穷人;4.他差不多有10年生活在国外;5.他生于19世纪最后一年,在60年代去世(文革时,在北京太平湖跳湖自尽)。老舍是不是北平人?是不是穷人?他眼中的北平是不是破城墙、蝌蚪、河边、牵牛花?是不是寻常的朴素的画面?每一个景物都打上了作者的烙印。我们写作文,写故乡、校园,要不要抓住故乡、校园的个性来写?要把自己的个性带进去,写出特色。这篇文章学完了,你有没有收获?

男17:写故乡要有真情实感,要写不同、有个性的地方。

师:你这是从写作的方面来谈的,非常好。

女11: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

师:对,还有要抓住北平的特点来写,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啊?

众:对比。

师:手法是很多的。这就启发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能够扣住事物的特点,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描写,更能突出事物特色。下课!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中校区]

猜你喜欢

编者北平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老舍的求婚
编者语
想北平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