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师教育课程重构

2016-12-01陈元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核心情境

陈元辉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蔡可《聚焦课程意识 培养从教素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12期。

【原文摘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师范大学培养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但存在诸多问题。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重建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课程门类,形成独特的课程群落,展现该门课程的特质,从而有力回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新问题,提出解决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的策略,彰显课程的存在价值,赢得学科尊严。

我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承担着培养未来语文师资的重任,它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在学科的科学化、专业化方面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许多基础研究在封闭的系统内循环。如对“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样教”等核心问题的认识,仍然众说纷纭,作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这种状况“善莫大焉”。但作为教材内容,其观点则需要澄清。蔡可教授上述观点我非常赞同。作为一门为未来培养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要范畴明晰,目标清楚,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学理的深厚性,而且能够扎根现实土壤,与时俱进。

为了应对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这个矛盾,国际社会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一项极具人文关怀的学术成果,希翼人类在无限增长的知识汪洋大海中自救。“核心素养”是人们自救的基本的身心和文化条件。蔡教授认为,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站在语文学科育人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建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系统与实践经验,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首要责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价值追寻

蔡可认为,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教学核心问题。师范生在校只有学会关注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中真正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调取知识与技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是学科知识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审视语文课程,既涉及学习目标的调整,又涉及学习内容的重构,更涉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知识是载体,需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该引导学生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认识学科本质、认识教育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出发设计培养的侧重点,体现学科特质。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教学实施,必须与中小学教育现场紧密结合,双向互动、开放融合,在从教素养培养方面激活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目标的重塑

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过于关注未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关注理论细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场隔膜,对典型问题缺乏敏感,问题意识不强。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其教学目标必须重塑。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需要去回应新现象、新问题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经验不断涌现,问题与论争也层出不穷。语文课程教学论需要去回应新现象、新问题。教师的专业是实践的,引导师范学生参与实践的行动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行动不仅可以使师范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而且还会达成文本内容与教学现场的连接,实现对课本内容的超越。蔡教授认为:目前一线的语文教育教学探索,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理论研究,像主题阅读、专题阅读、比较阅读、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学习、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读整本书等各种教学实施经验,以及一些学校的专项阅读课程、时文写作、科研写作、时事辩论课程,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走向经验型、活动型课程,从显性课程走向显隐结合,从国家课程走向与校本课程并重,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观念、类型与形态。但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上述探索探索缺乏系统的梳理,不少一线学校期望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入,希望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能给一线教师从课程建设、教研制度建设、队伍培养、学校文化等重要工作领域获得更为专业的引领。而师范大学问题意识不突出,针对性、实践性相对不足,这种现状难以回应一线教师的期望,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引领。所以,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必须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去回应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现象、新问题,去引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才可能鲜活起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回应长期存在的典型问题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在于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语文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课程与实施中有不少老大难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当做出与时俱进的回应。如教与学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难以发生,语文的实践性难以体现;教与学过于依赖知识,而教学语法知识系统陈旧,忽略真实能力的培养;教与学过于依赖教材,学生的阅读量过小,阅读资源严重不足,读书方法引导缺失;教与学过于依赖文本,单篇文本的教学,过于精讲精练,过于关注琐碎细节的追问,文章之间缺少联系、缺少整体意识和批判性思考;教与学过于依赖课堂,没有课外阅读,只有“半截子”语文课;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缺少与生活、与社会的关联,等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当引领学生从“课程”角度来理解“语文”,探讨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内容最有意义、什么样的学习最有价值,这是从语文教育哲学的角度为学生的语文教学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回应自身的课程结构与价值问题

语文课程包括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语文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价值,其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与价值问题有待解决。如言语文本在不同情境中的功能;何为有效的语言运用知识、语文活动是什么,不是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生成;如何让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真正发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与阅读品位;如何让学生拥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如何打通课堂内外的学习,等等。这些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都应当做出科学的回应。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与路径

语文课程教学论无论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新现象、新问题的回应,对长期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的破解,还是对自身课程结构与价值问题的追问,都应该回到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场域中来。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一线教师关注教学现场、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现场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恰恰是一个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必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培养师范生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核心素养是当前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回到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的上面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应该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为语文课程的实施,最终在于落实课程目标。因此,必须使师范生清楚地认识文本、知识、言语活动、能力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回应情境。情境又有多种状况:有简单情境,有复杂情境,有学科情境,有生活情境。情境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知识载体与言语活动,上述种种情境与言语活动怎样连接,需要厘清学理,才能使课程实施更为科学、更为自觉。语文素养靠语文活动生成,语文教学必须也只能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进行,言语活动不是随意的活动,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必然包含着一定的能力要求,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体升,知识习得水到渠成,文本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支架材料;言语活动是学生的语文生活,是学生自己的语文体验、语文实践。言语活动既然是语文实践,那么“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就可以多种多样。这样,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目标, 就有了坚实的方法论和实践基础。

(二)重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系统

蔡可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教学论应整合课程门类,形成独特的课程群落,它至少应包括如下科目:语文课程基本理论、语文教学规划与实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课)、语文教材使用与课程资源开发、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语文教学案例研究、语文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语文教育史论、语文教育名著导读、语文教学名师研究;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这些课程设置合理,相互能够衔接呼应,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自然会达成,并不一定需要独立设置科目。教学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割裂,应倡导“问题导向”“案例载体”“真实任务驱动”—相关科目要打通,结合实践案例(基于问题的案例、基于名师的案例)、历史文献梳理对核心问题进行认识、阐释、研究,在对案例的回顾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时,运用科研方法分析案例,深化认识;形成认识之后,引入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能够再应用于实践,进而生成更好的教育教学案例及学术成果。在开放、动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最终形成理论导向的实践课程群。至于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解决它们需要各学科共同参与及本科、硕士课程的衔接。从现象出发,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和需要,实事求是,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建设这一课程体系的相关资源。通过课程建设实践,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和从教素养,引领师范生的终身发展。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教学论应立足于引导师范生通过核心问题的发现、认识和解决,把学生对于语文课程观念的理解提升到新的高度,把接受的各种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反思、运用。如上文所述,语文课程包括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语文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种特征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讲授者成为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引发者、示范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评价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蔡可的论文中我们可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师范大学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虽然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但课程设置问题意识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实践性相对不足,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现象、新问题缺乏必要的回应;对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对自身的课程结构和功能缺乏应有的反思,以致于其价值未能得到彰显,使该门课程在一些师范院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重建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课程门类,形成独特的课程群落,展现该门课程的特质,从而有力回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新问题,提出解决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的策略,彰显课程的存在价值,赢得学科尊严。文中的许多看法切中肯綮,对我们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多方面的启示,特别是他提出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中,引导师范生直面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与从教素养,引领学生的终生发展,是很有见地、很有人文关怀的。

当然,因为该文视野广,关注的面很宽,对本文涉及的重点问题未能展开。譬如新的视域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探讨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这两个问题可能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或许下一篇文章,蔡教授能给我们的一个惊喜。

[作者通联: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核心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