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与创意:教学设计的漂亮转身
2016-12-01陈寿义
陈寿义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个教学环节不顺畅的情况,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总是留下一些缺憾。这种“不顺畅”,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的思维出了问题,而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设计出了偏差: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设计不是循序渐进,而是断裂跳跃;不是有条不紊,而是混沌杂糅;不是迎合群体,而是狭小独吟。这样,学生和教师自然难以心心相印了。下面结合自己三堂公开课的教学经历,说说这方面的感受以及处理方法。
一、搭建台阶,层层推进
我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版八年级上)这节比赛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首次设计成:按故事发生的地点,给课文分成若干部分,再给每个部分加上有故事味的小标题。设计的理念是,既要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又要进行语言提炼的训练。在上第一个班级时,故事发生的地点,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但是给这三个部分添加小标题时,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我百般引导,尽管勉强达成目标,但总给人不通畅的感觉。
起初,我怀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问题,但在试上第二个班级时,还是遇到上次同样的困境。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这篇课文本身很长,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能准确概说故事情节就已经不简单了,要想他们一下子由概述故事情节跳跃到提炼小标题的层面,思维的跳跃性过高,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出现思维滞塞的现象。解决的方法要让他们的思维梯级前进,逐步达成目标。于是,我对这个教学环节进行修改,变成以下三个小步骤:
1.按故事发生的地点,给课文分成若干部分。请概说第一部分的故事情节。
2.给第二部分加上有一个故事味的小标题。比如:第一部分“酒楼”可以概括为:父女惊客诉冤情;鲁达筹银济难人……
3.给第三部分加上两句对称的小标题。比如:第二部分“客店”可以概括为:鲁达怒打店小二,父女受护巧脱险;救父女逃脱虎口,抱不平胆大心细……
在正式比赛时,这个环节再也没有出现前几节课冷场的情况。这样设计的妙处在于,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复述故事,这是低起点,班上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第二个环节中,因为有了教师对第一部分故事情节提炼小标题的示例,已经暗示了学生,先要有对这个部分的故事内容概括,最后再提炼成小标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第二部分故事情节的小标题,水到渠成。第三个环节,虽然套用了上面环节的思维模式,但对学生的要求悄然提高了一个台阶,要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拟出两句小标题,构成对称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练的过程中,体会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的用途。因为有了前面的逐层铺垫,课堂上就有了学生的“巧三激恶汉火起,怒三拳声张正义”“郑屠难忍三消遣(戏弄),鲁达三拳夺其命(扬善行,伸正义,除恶霸)”“拳打郑屠,剪除恶霸”“三次消遣激郑屠,三拳除恶扬鲁达”等精彩回答。
教学难度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给文章加“回目”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前面“一浪推一浪”的铺垫,估计学生很难达成“拟回目”的教学目标。因此,如果教学中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障碍,我们教师一定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设计合理了,教学中才会出现你所想要的场面,达成你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简化环节,直指要害
有时,我们把教学活动设计得过于复杂,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中热热闹闹,实际上这种学生活动浮于教学目标的表层上,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执教泰格特的《窗》(苏教版八年级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根据小说中对远窗病人的具体描写,充分感受他心理的矛盾性,我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感受远窗病人心理的矛盾性”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先用序号标出文中远窗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的四个时间短语。每一次他都有哪些想法?面对每次的想法,他都有哪些具体的反应?
2.画出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说说他当时的心理。
这两个问题的推动与解决,主要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体句子,然后根据教师事先安排分声部朗读的方式,个人读与集体读,男生读与女生读,在反复品读中,体会教师这样安排的原因,进而体会远窗病人的情感变化的复杂过程。第一次课上下来,评课教师针对这个环节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仅仅依靠没有语言层面指导的朗读,学生很难真正进入文本,更不要说去体会教师这样设计的原因。认真反思,我才明白,这个环节由于设计了众多的朗读,环节繁杂,给人绕而不清的感觉。
我再仔细地阅读文本,根据前一次的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听课教师的建议,对这个环节,我又进行了以下的创新:
1.阅读文章第6-15节,找出描写远窗病人的心理描写的四句话,读一读 ,说说他经历了怎样情感变化过程。(学生寻找,明确、投影)
①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②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③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④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阅读下列语句,讨论分析远窗病人有着怎样心理矛盾?(投影)
①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②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
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④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3.课文中有对远窗病人外表平静的描写:“他却纹丝不动地看着”“他仍然盯着天花板”。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以“远窗病人的独白”的方式进行心理猜想。
改进后的第一个教学环节里,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朗读重音和语气,启发学生从人称代词、动词和句子的长短等角度分析,学生在不断地尝试和比较中,感受远窗病人经历的由“羡慕”到“嫉妒”最后到“怨恨”的过程。第二个环节里,让学生结合从作者角度进行叙事的语句,感受远窗病人心理的发展变化是在一种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向前推进的。第三个环节里,引入描写远窗病人的神态的句子,再从他外表的平静与内心的波澜之间的对比中,感受远窗病人的心理矛盾。此时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心理揣测”训练,以“远窗病人的独白”的方式进行自我辩护,就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远窗病人的内心深处。改后的教案,果然具有了与前次不同的效果。
三、面向全体,众生受益
我们在教学中,有时候所讲授的内容只有班级某一部分的学生受益,假如这样的讲授只是短时插曲,也无可非议。如果这样的情况是一个独立的、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势必会使班级另一部分学生成了旁观者,因为没有针对他们的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课堂上的这部分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浪费。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到你的教学内容受益学生的范围是多少,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得到应有的训练,进而能力有所提升。
在一次作文课型比赛中,我要上的是《这也是幸福》作后讲评课。班上45位同学中,有14位同学把“也”写成了“就”“本来”“才”;4位同学写了多件事,主题游离,不能体现“也”;有5位同学在“抑”或“扬”方面写得不充分。针对他们作文实际情况,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也字的再次审读与本次作文具体解决方法”:运用欲扬先抑或对比的手法,以及明确的点题句,来突出文题的“也”字要求。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师生共同修改班上一篇典型“病文”的基础上,确定本次作文修改方向与标准,这就给了23位同学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接下来修改的环节中,让他们自行解决作文中的“也”字问题。但是问题也出现了:班上其余的同学在这个时间段做什么?让他们帮助这23位同学修改,来个二次提升,这恐怕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又对剩下的22位同学的作文进行二次阅读分类,最后又将他们分为两类:一是15位同学作文基本达成本次作文写作目标,但是相对于本班的优秀作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二是班上7位同学的作文已经很优秀,如果还让他们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优化,那也只是小敲小打,估计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作了这样的两个铺垫:针对15位基本达成目标的同学,展示一篇优秀范文,师生共同总结这篇范文好在哪里:选材方面,写自己熟悉的亲情,体验深刻;立意方面,点题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耐人寻味;结构方面,抑和扬都写得很充分,引人入胜。而对7位本写作优秀的学生,则通过本次作文题目的变化处理:如果我们在题目后面加个“吗”,将如何审题并进行写作?让他们写下对这个题目的含义理解,并写下写作思路,这样就把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接下来在“修改与提升”的这个教学环节里,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找到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任务:
1.请以下作品号的同学针对“也”字进行修改:1、6、7……
2.请以下作品号的同学读读自己的文章,参照优秀范文的标准,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3、4、9……
3.请以下作品号的同学写下对“这也是幸福吗”题目的理解,并拟出写作思路:2、5、8……
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就可以让每一个同学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教学环节中,找到具体的升格方向,使自己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