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写作的灵魂是具体分析

2016-12-01李建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伯乐议论文观点

李建生

议论文写作,摆事实和讲道理到底哪个更重要,很多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老师也模棱两可。议论文写作教学,我们经常会将例证、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写作中灵活地运用,并奉为议论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殊不知,论证方法仅为“技”,而通过写作展现你的思想,或通过具体分析表达你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和对事理的深入认知,乃是议论文写作之“道”。孙绍振老师在《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一文中指出:“要活得像个人,就要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从流行八股中解脱出来,对之进行反思、质疑,进行层层深入的具体分析。这可能就是西方哲人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我不思故我不在。”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议论文写作的灵魂是具体分析,议论文写作要表达出“我”之独立思想,要靠层层的具体分析才能达到。

但是话又说回来,“道”的东西还是必须依靠恰当的思维方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来传递的,因此,探寻这“具体分析”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以一则作文题为例,来看看写作中如何具体分析,以及具体分析应该避免的问题。

文题如下:

仔细阅读以下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毛遂因自荐而使赵国解除了被秦国围攻之困,遂成为赵国平原君的座上客。

管仲被鲍叔推荐而任相位,辅佐齐桓公称霸,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具体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具体分析材料,是围绕着材料的关键词和核心去深思细想,是去想以“关键词”为内核的细微深处。以上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的核心概括起来是“自荐而成功”,第二句话的核心是“他荐而成功”,因此,立意有三个角度:一是相较他荐,自荐能使我们更好走向成功;二是相较自荐,他荐能使我们更好走向成功;三是自荐他荐都能使我们更好走向成功。

如果再作深思细想,“自荐”“他荐”背后其实还蕴含着相通的本质或者说相同的条件,即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机遇的垂青,要有求进的主观愿望。但有同学却由此分析马上得出结论:“真才实学”“好的时机”“求进的欲望”是成功的因素。这里也有具体分析,但这样想的问题在于,具体分析时没有了界限,丢掉了材料的关键和核心,思维能发散,但不能聚合。因此,要让具体分析聚合到材料的核心词和关键词上来,否则可能要偷换概念,要转移话题,写成谈论诸如“成功的要素”的主题,这样文章既肤浅又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因此以上具体分析的问题是:分析失于笼统,缺少围绕关键词的具体分析。

如何围绕关键词对材料作具体分析,列一张思维导图或许更明晰:

因此,不论如何立意,只要围绕“自荐他荐”来具体分析,深入剖析,便是切合材料的题中之义。

二、具体分析观点,深化层次

围绕观点,也要先作具体分析,而不是首先想我可以用什么论据事例来证明观点。观点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要通过具体分析不断深化的结果。所以孙绍振先生说:“结论不是思考的开始,而是分析的结果,是在正面证明、反面证伪的过程中得出的。”

这里的具体分析要通过对材料的核心词或观点不断地反思与追问,在不断追问过程中,使文章的结构不断深化,使结论更为明晰而有说服力。还是以上面的材料为例,我们或许可以围绕着“自荐他荐”作如下几个层面的追问(如下图)。

当然,在实际的800字左右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追问不必面面俱到,选择其中2-3个作深入思考与思辨,就可以较好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并使结构有逻辑地推进,彰显出思辨力。如学生作文:

自 我

毛遂自荐,管仲他荐,最后都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二者看似成功的途径不同,其实是有一个相同的核心:“自我”。

“自荐”从字面上便可知晓它主要在于“自我”。自荐的背后是一种敢于争取机会的勇气,一种自我相信。同时,自荐的基础是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不然盲目大胆地去向别人吹嘘自己的长处,请求他人的任用,却一无是处,那样岂不是空给他人留下了笑柄?认知自我指的是能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能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完备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目的、有“底气”地去“自荐”,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那么为什么说“他荐”也要落实于“自我”呢?表面上看,很多人都粗浅地相信“他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将成功的希望全盘交付于他人的推荐,自己则不付出努力。荣格说“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的确如此。“他荐”一定意义上只是一个外在的辅助条件,而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样机遇性的事情。我们常说:外在的条件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关键。然而当现实状况摆在面前的时候,很多人便选择性遗忘了这样的“箴言”。因此“他荐”最后仍得落实于自身努力。

让我们继续追问,为何有许多人错误地将自己视为“千里马”,执著地等待“伯乐”的慧眼识珠呢?

也许是人的懒惰心理在作祟,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不完全。前者很容易理解,网络上如今又一个略带戏谑的词叫做“懒癌”,意为懒到无可救药,事实上也反映了一种全民犬儒心理。心里认为做不好,没有希望,因此不去努力,将“无成”都归结于“无伯乐”上,却不在自身找原因。因为“他荐”有很大一部分条件是基于他人对你的认知,只有自身拥有吸引他人的特质,才能引得伯乐的“慧眼”。而后者则是随意地高估自己,这也是最可怕、最难以弥补的一点。因为它甚至能归结为性格缺陷。

有人执著于将“他荐”与“自荐”分出个高矮美丑来,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二者本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怎讲?自荐与他荐在过程中有两个相似之处,一是自身努力,二是他人赏识,只不过二者的“中间人”略有差异,看似不同,其实是统一的。只不过“自荐”似乎更强调人的自信与胆识这样的人格魅力,所以当今社会看似更为吹捧罢了。所以我常以为是舆论构出了成功。我常以为是千里马选上了伯乐。“自荐”在舆论看来更有卖点,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媒体总是不遗余力地捧出一个个看似是靠运气而成功的神话。

自身若不会发光,是没有人会循过来的。

文章对材料的两句话先提取了“公因式”即“自我”,然后说“自荐的背后是一种敢于争取机会的勇气,一种自我相信”,并以追问方式引出下一层关于“他荐”也要落实于“自我”的阐述,并以此为思考的切入点继续深入分析当下很多人将自己视为千里马执著地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不必将“他荐”与“自荐”分出个高矮美丑来,“自身若不会发光,是没有人会循过来的”。结构是层层推进的,结论是发人深省的。

三、具体组织文字,锤炼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也可以做到具体分析,这里的具体分析,其实就是如何使句子表达更严密,更有逻辑力量。我们提倡议论文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但这简洁凝练是以具体分析为前提条件的,学生不知这一点,很多时候简洁凝练反而成了笼统肤浅。

例如,何谓自荐与他荐,有两位同学作文中有以下不同的两句话:

A:自荐,是指自己推荐自己,取决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他荐,是指由他人推荐,更多地取决于他人。

B:自荐是基于对个人能力了解及自信的基础之上而受勇气驱动的行为;他荐是根植于他人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以及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推荐行为。

很明显,第一句话分析较笼统,意思浅表化,第二句加了限制性成分和修饰成分,尤其是“基于”和“根植于”两人词语用得很精当,较为第一句话,更具体,也更严密,思想含量也更丰富。

再比如以下观点句,明显是笼统语:

个人觉得,自荐比他荐更重要。

如何提升为具体语严密语,或许可以一步步作如下补充与修改:

修改1:个人觉得,自荐相较推荐,在当代是更有利的方式。

修改2:个人觉得,于当下人才济济的现实性而言,自荐比他荐是更能实现人才与资源双赢的有效途径。

修改3:个人觉得,于当下人才济济的现实性而言,自荐比他荐是更能实现人才开发与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与方式。

修改1加了状语,多了时间限制;修改2将修改1中的“当代”具体化,并在中心词“有效途径”前加了定语;修改3则将这一定语更为具体化细密化,同时将中心词予以扩充,引入“载体”一语,将“自荐”的含义作了充分而具体的界定。

再看以下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例1:因此,在确定某种价值的开拓性的时候,自荐、他荐都是去实现这种价值、并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例2:“荐后大成”的前提,便是对某种价值的清醒认识和对这种价值大成之用的分析。

例3:自荐者常常需要一个符合他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机遇。

例4:他荐者,如鲍叔之于管仲,则很大程度不能缺乏一颗慧眼识才、宽阔大爱的仁心,这种仁心表现为通过荐他求大义大利的节操。

例5:难言自荐与他荐之高下,因为两者主体有别,而受不同因素影响,更需以具体情况而定,但两者皆有相同的目的,趋于相近的结果,更基于相同的要素——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自荐与他荐只是方式之差,虽殊途而同归。

由此看来,加状语、加定语、加补充语、明确中心词等方法可以使论证语言更为严谨,使分析变得具体。当然,语言上具体分析的标准不是字句的多寡,“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这“意”,在议论文写作中,即是思想的含量和深入的分析,而语言上的具体分析,可以达到这种思想的含量。

[作者通联:上海市崇明中学]

猜你喜欢

伯乐议论文观点
议论文阅读专练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观点
伯乐传道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