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下ESP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实证研究
——以理工科院校为例

2016-12-01王霞王云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倦怠感理工科教师职业

王霞,王云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1132)

转型时期下ESP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实证研究
——以理工科院校为例

王霞,王云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1132)

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ESP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改革和ESP教学与研究的核心构建之一,承担着重要任务却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的重压之下,ESP教师的心理必定承受较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职业倦怠.因此,以部分理工科院校ESP教师为研究对象,对理工科院校ESP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在转型期ESP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为预防和缓解高校ESP教师职业倦怠、促进ESP教师的成功转型、明确ESP教师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职业倦怠感;ESP教师;理工科院校

0 引言

作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探索改革新举措和发展新方向.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关键转型期,ES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将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和主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解决制约ESP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ESP教师的顺利转型和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大学英语开辟发展新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ESP教师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任的承担者、执行者和完成者,同时也是ESP教学与研究的核心构建之一.对于他们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师资培养、心理需求等维度的探讨理应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可是,对于ESP教师教育研究既没有在实践领域和政策扶持上受到足够的重视,更未对ESP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状况有过更多的关注.鉴于此,笔者将在基于对理工科院校ESP教师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ESP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和研究,以期发现ESP教师内在需求,促进ESP发展的成功转型.

1 ESP教学与ESP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ESP是与某种特定专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例如旅游英语、商贸英语、科技英语.ESP教学是一个多元的教学理念,Hutchinson等[1]认为,ESP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与学习途径;其次,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他们把ESP按照学科门类为线索分为商务英语(EBE)、科技英语(EST)以及社科英语(ESS)三大分支,每个分支又细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具体见图1).ESP课程与专业相结合,既可以满足特定专业学习者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其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ESP在国际领域的最新发展主要集中在语言研究(题材分析理论和语料库研究)、技能研究、需求分析、教材编写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2]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盛行多种研究方法,尤其以语料库研究法最为常见.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多认同Hutchinson等所提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思想,强调学习是学习个体不断与社会相融合的过程.同时,ESP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也一直是语言教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中国,ESP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迟迟未受到重视.从目前的研究趋势上看,国内ESP研究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ESP研究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在过去的30年中,国内ESP研究多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占到78%,实证性研究比例相当低,只占到22%.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3].有学者把国内的ESP教师研究发展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从1982年到2001年为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国外ESP研究阶段,是国内ESP研究的起始阶段;2002年到目前阶段可以称为中国ESP教师研究的发展阶段[4].在研究内容上,前期的文献聚焦于ESP教师角色素质的分析上.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对ESP教师的研究才慢慢转移到ESP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ESP教师发展培训模式等方面上来.但是ESP教师研究仍然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ESP师资队伍依然薄弱,ESP教师发展培训还未形成机制,ESP教师发展培训一度陷入困境.另外ESP教师合作程度较低,应处在咨询与合作之间[5],高校对于教师ESP教学的评价和管理处于失控状态[6].

目前,多数高校的ESP教师是由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型而来,这些教师熟悉本专业的语体特点,这一点可弥补英语教师担当ESP教师时的不足,但由于他们自身英语能力不强,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并不能扮演好英语语言教师的角色,往往忽视ESP教学的重心,不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特征和规律[7].胡艳芬[8]指出,中国的ESP教师将要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ESP缺乏一个正统的做法来提供现成的指南;ESP教师必须要应对新的知识领域以及英语语言教学状况的变化;ESP教师及ESP教学地位相对比较低的挑战.所以,转型期的很多ESP教师深感自己的专业水平远远无法满足ESP课程的专业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焦虑与担忧.高校ESP教师的发展现状到底如何,面对重重压力和困境,ESP教师是否产生职业倦怠感,又有怎样的心理需求.为此,研究将以华北地区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以ESP教师为主体,通过研究ESP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等相关问题了解ESP教师发展情况和内心需求,为促进ESP教师的成功转型、明确ESP教师发展方向、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图1 专门用途英语树形结构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华北地区7所理工科院校的ESP专业教师.院校的选择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这些院校既包括省属重点院校,也包括一般本科院校、独立院校以及一些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基本涵盖了ESP教师分布的各级各类院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2 研究内容

研究旨在讨论理工科高校ESP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研究中拟回答以下问题:1)目前,理工科ESP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情况如何;2)职业倦怠感各维度在性别、职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课时量等方面的差异性有何不同.

2.3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根据研究中拟回答的问题,结合职业倦怠研究取向方面的理论、需求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拟定调查问卷.该调查采用了玛勒诗编著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根据河北省ESP教师的具体情况,对量表进行了适度调整与改编.该部分问卷共有19个题目,具体表现为情绪衰竭共8个题目(1-8题)、去人性化共5个题目(9-13题)、个人低成就感共8个题目(14-22题),共计3个分量表,经过恰当科学的设计,本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分别是从来没有、偶尔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几乎每天如此,分别计分为1、2、3、4、5,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为严重.

笔者于2014年7月在部分理工科院校发放问卷308份.回收问卷282份,有效问卷270份,回收有效率为87.6%,其中女性教师为168名,男性教师为102名.研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分析数据.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研究对270名从事ESP教学的教师进行了教龄、职称、院校等多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在参与调查的ESP教师中,教师的年龄跨度较大,工作年限从1年到22年不等,主要工作年限集中在6-22年,这些从事ESP教学的教师正处于教学、科研的黄金年龄,处于科研成果的高产期,精力充沛.理工科院校ESP教师中讲师和副教授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6.5%,成为ESP教师队伍里的中坚力量.

一般来讲,如果职业倦怠感的3个维度得分在2.5(中数)以下,表示ESP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并不严重;如果得为在2.5以上,则表示ESP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问题.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总体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职业倦怠感的3个维度得分都接近或超过了2.5,表明理工科院校ESP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但总体上并不太严重.其中“低成就感”维度分数较高,达到3.28,“去人性化”维度分数最低为2.57,说明ES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低个人成就感现象比较突出.

表1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总体得分情况表

3.1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

经过设计,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见表3.通过数据分析发现,ESP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男女教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男性职业倦怠感的平均得分比女性要偏高.其中,在“去人性化”和“情绪衰竭”上,P>0.05,说明男女教师在这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女性在“情绪枯竭”这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要高于男性.

表3 不同性别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均值及独立样本t检验

3.2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职称上的差异

对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在职称上的差异进行了均值的比较,结果见表4.可以发现,讲师和副教授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超过了2.5(中数),说明二者的职业倦怠感比较严重;助教和教授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都小于2.5,说明职业倦怠感相对较小,助教的职业倦怠感最轻.

为了更好地体现差异性,采用均值图来呈现不同职称对于职业倦怠感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图2为低成就感均值图,可以看到,倦怠感由弱到强依次是助教、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表4 不同职称ESP教师职业倦怠感三维度均值表

图2 理工科院校不同职称ESP教师低成就感均值图

3.3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教龄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教龄上的差异进行描述.理工科院校ESP教师的工作年限从1-22年不等.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P值均为0.000,小于0.05,说明不同年龄段的ESP教师在这3个维度上的差异显著(见表5).事后多重检验显示(见表6),在这3个维度上,教龄在6-10年、11-15年之间的ESP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差异显著,职业倦怠感最为严重.

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倦怠感与教龄之间的关系,采用均值图呈现差异性.通过均值图可以看到3个维度在教龄上的差异性曲线比较一致.以图3所示的低成就感均值图为例,职业倦怠感随着教龄的增加呈现增强的趋势,直到取得教授职称之后,倦怠感会逐渐减小.

表5 不同教龄ESP教师在教龄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6 不同教龄ESP教师在教龄上的事后多重比较

图3 理工科院校不同教龄ESP教师低成就感均值图

表7 不同婚姻状况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均值及独立样本t检验

表8 不同课时量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3.4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关于婚姻状况对ESP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影响,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到,结婚与否在职业倦怠感,3个维度上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尤其是在“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这两个维度上,二者的差异最为突出.

3.5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课时量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课时量与ESP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结果显示,每周所上课时量与职业倦怠感的强弱差异显著.通过均值图可以看到,随着课时量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在3个维度的均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把不同课时量的教师分成3个组别,分别是8-12节课、13-16节课、17节课以上.结果显示3个维度上P值均小于0.05,表明课时量的不同与3个维度的差异显著.之后对这3个课时量组别进行了事后多重检验(表9),结果显示课时量在17节以上的教师在各个维度表现出了较高的职业倦怠.

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倦怠感与课时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均值图来呈现差异性.通过均值图可以看到3个维度在教龄上的差异性曲线比较一致.以图4所示的低成就感均值图为例,职业倦怠感随着课时量的增加呈现增强的趋势,因此,在给教师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教师的承受能力,尊重ESP教师的意愿并充分调动ESP教师的授课主动性才能有效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表9 不同课时量ESP教师职业倦怠感事后多重比较

图4 理工科院校不同课时量ESP教师低成就感均值图

3.6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在院校层次上的差异

调查发现,院校层次不同对于ESP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的影响也有差异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10)显示,在“去人性化”这个维度上,不同层次院校的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差异并不明显.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这两个维度上,P值分别为0.001和0.000,即小于0.05,说明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检验结果显示,专科院校的ESP教师在“低成就感”这个维度上与其他院校的ESP教师差异显著,表现出最强的职业倦怠感.在“情绪衰竭”这个维度上,本二及以上院校的ESP教师表现出了最强的职业倦怠感.

表10 不同层次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4 讨论与建议

4.1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伴随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兼顾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重担.这样的“双重角色”给女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其耗费更多的精力,更容易产生情绪枯竭.在“低成就感”这个维度上P值为0.002,即P值小于0.05,说明男女教师在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男教师在“低成就感”这个维度上表现出了更高的职业倦怠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性不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都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重担.因此男性相较于女性来说,他们更愿意追求丰厚的收入与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他们事业有成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能带给他们更高水平的成就感.在教学工作中,工作量很大,同时科研任务重,男性教师晋升的机会又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偏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重任,她们更愿意回归家庭生活,享受幸福的闲暇时光,同时对工资水平的敏感度比较小,因此造成了男性和女性教师在“低成就感”这个维度上的显著差异.鉴于此,真正解决ESP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是通过政策鼓励、支持给予男性ESP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同时给予女性ESP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其无论是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能真正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4.2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

讲师和副教授的年龄多数在29-4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社会和家庭双重重担,职称与收入和个人发展紧密相关,压力较大也显而易见.教授的年龄多数在45岁以上,家庭重担已经减轻很多,在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历练,无论是在教学能力上还是工作业绩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压力明显降低.教授的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职称和收入的高低,而更多的是追求教学艺术的提升和较高的个人成就感.这与访谈结果也是完全一致的.

4.3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教龄在6-10年、11-15年之间的ESP教师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面对与日俱增的教学和科研压力,这一阶段的教师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和工作状况中都经历了很多,同时也是职称晋级和职务晋升的关键时期.很多ESP教师努力多年却无法实现突破,于是对于工作,希望与失望并存,对于学生,冷漠与疏远相伴.此时,他们的职业倦怠感已经发展到动态定义的第3个阶段,即防御性应对阶段[9].职业倦怠感的动态定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herniss,他将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由弱到强依次是:应激阶段、疲劳阶段和防御性应对阶段.此时的个体就会显示出Maslach所描述的倦怠表现,会采取防御性措施.工作中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并以负性的态度对待工作.调查显示ES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压力较大,普遍缺乏令人满意的成就感.这与ESP教师所处的特殊转型时期有关,从这一点来说,应该着力为ESP教师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必要的认知培训和职业培训[10],从根本上解决ESP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问题.

4.4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已婚教师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买房、买车、培养下一代、赡养父母等需要大量开支,他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付出更多以便获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已婚教师的教学生涯处于上升期,个人发展和成长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时间.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需求成为一张无形的压力网,已婚教师一旦无法很好地协调和承受,就容易引起各种消极情绪,导致在生活上缺乏关爱和热情,个人情感严重消耗而产生严重透支;在工作中远离学生,缺乏耐心,没有成就感,产生无法胜任工作的感觉.相比之下,未婚教师比较年轻,工作时间不长,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期待,工作热情饱满高涨,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更容易从教学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4.5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在课时量上的差异分析

课时量的差异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首先,ESP教师授课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如果课时量较多,在课前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资料,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很容易引起精神倦怠;其次,ESP教师由于课时量多、任务重,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乏味、枯燥的教学节奏,在课堂上缺乏激情和热情、没有成就感,于是疲于应付,对授课质量势必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再次,ESP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过多的教学任务使教师非常疲惫,根本无暇顾及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职业倦怠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6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在院校层次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专科院校的ESP教师在院校层次这个维度上显示出最强的职业倦怠感.结合访谈与数据分析的结果,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因为专科层次的学生其在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学习能力上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很难通过优异的教学成绩获得较高的个人成就感.本二及以上院校的ESP教师除了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以外,院校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较高.教师需要在课题和论文上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职称晋升上有所突破,竞争较为激烈,而提供给ESP教师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又相对有限.因此,如果长期以往,ESP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而使精力降低,个人情感严重消耗最终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4.7 理工科院校ESP教师职业倦怠感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还对ESP教师的学历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学历和院校的不同对于ESP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强弱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明显.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ESP教师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大部分ESP教师都已经取得了硕士学历,部分院校教师已经取得博士学历.具有硕士学历的ESP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方面要略高于具有博士学历的ESP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首先,在高校具有硕士学历的ESP教师占据多数,希望在职称上有所提升,因此竞争比较激烈,压力也比较大.高学历的教师往往承担较重的课题、科研任务,并引领着学科前沿走向,如教师能力培养中的术语能力培养[11].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表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感到心力交瘁[12].其次,与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相比,其职称晋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不足,导致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焦虑、担忧,甚至是紧迫,更无法从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

5 结语

调查的结果显示,理工科院校ESP教师普遍具有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状况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性别、职称、教龄、婚姻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个人成就感较低以及情绪衰竭问题比较严重.其中在职称、教龄、课时量、性别等方面,职业倦怠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院校、学历上的差异,职业倦怠感差异相对较小.教龄在6-15年的ESP教师其职业倦怠感最为明显.这一阶段的教师是提升专业能力、创造科研成果的黄金时期.如果被职业倦怠感侵袭,将会造成教学人才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这应该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ESP在培养国际化卓越人材、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13].因此,如何充分发挥ESP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教学手段的创造性、专业能力的全面性关系到ESP教学改革的成败与ESP教学转型的方向,因此,在今后的ESP教学中,各高校应该及时关注ESP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同时采取有效而稳妥的策略,如构建ESP教师心理保健体系、培养ESP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等[14],以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真正为ESP教师专业的完善和ESP教育模式的成功转型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这也将大大提高ESP教师的幸福感和教育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3,(4):58-63.

[3]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2005,(1):60-63.

[4]张虹.浅析国内ESP教师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12,(11):80-81.

[5]郭燕玲.ESP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2012,(6):86-90.

[6]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3):25-29.

[7]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2010,(1):114-120.

[8]胡艳芬.ESP教师素质、现状及培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6-168.

[9]CHERNISS C.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M].New York:Paraeger,1980.

[10]范琳,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2015,(3):44-49.

[11]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外语界,2011,(5):68-75.

[12]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5):143-145.

[13]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68-72.

[14]王霞,王云.河北省ESP教师职业倦怠感成因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50-53.

(责任编辑 钮效鹍)

Towards the Professional Burnout of EPS Teachers in College in Transition Period: A Case Study of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NG Xia,WANG Y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ifang College,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1132,Chin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currently in the crucial stage of transition.ESP teachers,as one of the cores in college English reform and ESP teaching and research,are confronted with great tasks as well as difficulties.And unavoidably,they are working under heavy pressure and suffering professional burnout.Therefore,this paper,taking ESP teachers from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investigates the status quo of ESP teachers’professional burnout with the instrument of data analysis SPSS 21.0.It attemp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venting and relieving ESP teachers’professional burnout so as to promote ESP teachers’transition and make clear the direction of ESP teachers’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burnout;ESP teacher;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844

A

1673-1972(2016)06-0113-10

2016-07-14

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2014YYJG296);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D141029)

王霞(1982-),女,河北衡水人,讲师,主要从事商务英语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倦怠感理工科教师职业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