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和校际教师发展模式构建——以项目学习的推进为例

2016-12-01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张瑞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校际课题学科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张瑞培

校本和校际教师发展模式构建——以项目学习的推进为例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张瑞培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关键所在。理论和实践证实利用本校资源或校际资源促进教师的成长是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项目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推进研究,通过年级间、学习内容上以及学科教师间的迭代,探讨如何构建校本和校际教师发展模式。

教师发展模式 项目学习 校本和校际

一、项目学习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1.项目学习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越性。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明显指向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最早提出项目学习的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他于1918年就发表《项目(设计)教学法》,明确项目学习的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去学习,认为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获得。这种学习形式非常切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精神以及笔者所在学校“进步、灵动”的办学目标。

2.“项目学习”课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目的。探索一套“项目学习”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模式与方法,促使教师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PBA课程应用在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的技术路线。①组建“项目学习”研究团队。以笔者所在学校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四年级语数英学科组建三个“项目学习”学科研究团队,每个团队都以学科行政或骨干教师为带头人。在教师自荐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教师的年龄、教学能力和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等条件,以利于教师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为搭配原则,从而选定团队成员(3~5人)。②团队间的合作方式。团队间开展纵向与横向的合作研究。纵向方面,学科内部团队成员间进行学科的交流与研讨,利于项目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参与层面上的宽度拓展以及项目主题上的深度挖掘。横向方面,同一个年级学生同时开展语数英三科的项目学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团队间的合作框架如下图1。

图1 龙洞小学“项目学习”研究框架图

(3)研究的五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课题培训阶段,组织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三门课程的培训:《信息领导力课程》《基于数据的批判性思维》和《21世纪课堂评价》。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校内迭代研究,把四年级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校内其他年级,扩大课题研究面,进一步探索项目学习的应用模式。

第四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校际迭代研究,把项目学习的应用模式推广到附近的兄弟学校,扩大项目学习研究的影响。

第五阶段(2015年7月):课题总结阶段,整理课题研究数据及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二、“项目学习”课题的开展

1.先培训后上路。教师加强培训学习,增加对项目学习的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技术与方法,才能更顺利地开展研究。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在课题开展之初,克服学校课时紧、人手缺的困难,保证团队成员安心参加9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三门课程的培训。通过这三项课程的培训,团队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为“项目学习”的开展打下厚实基础。

2.通过年级间、学科教师间以及校际的迭代,推进项目学习的研究。按照课题的设计思路,我们的课题研究完成了学科教师间的迭代、学科年级间的迭代以及校际间的迭代,以项目学习课题为载体,建构了校本与校际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1)“一点二代”校本迭代模式。在本校教师间,我们以四年级某一教师为基本点,经过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学科教师间的迭代以及学科年级间的迭代,简称“一点二代”模式。以英语学科为例,“一点”就是一位先行摸索的教师,“二代”就是由这位教师带动的本年级以及其他年级的教师,如图2。

诱捕器使用3种诱捕平台,分别为A.湿式诱捕器(百米生物全能杀虫平台);B.船式诱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飞蛾诱捕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图2 龙洞小学英语科“项目学习”研究迭代图

如上图可见,吴燕群老师在四年级上学期做最早地摸索。在她的带动下,到下学期时,同年级的谭少芬、陈林清两位老师加入研究行列,项目学习由1个人发展到3个人的团队。到了“吴、谭、陈”团队升到五年级时,她们继续开展研究,同时,她们带动此时四年级的郑霄和徐冬霞老师。郑霄和徐冬霞两位老师在原有的四年级研究基础上,再次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此时,研究团队由3人发展成5人。到下一年,“吴、谭、陈”升到了六年级,“郑、徐”升上了五年级,这支5人团队继续开展研究,然后带动了今年四年级的陈文晓、黄永丽老师加入,5人团队发展成7人团队。同时,项目学习的开展年级也由四年级发展到六年级,由1个年级扩大至3个年级。这样,“一点二代”的研究迭代模式实现了“项目学习”在本校教师中的发展,除第一代的吴燕群老师外,其他教师的研究都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站到团队的力量中来,让研究不孤单,让教师发展不孤独。

语文和数学学科“项目学习”团队的校内迭代也经历了“一点二代”的发展过程。见图3、图4。

图4 龙洞小学数学科“项目学习”研究迭代图

目前为止,校内的项目学习研究团队已壮大至18人,开展过的“项目学习”活动有18项。具体见表1。

表1 天河区龙洞小学项目学习活动一览表

6数学四位置和方向谢继珠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比赛三等奖7数学五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原芹课题组交流课8英语四Healthy Activities,Wonderful Life陈林清课题组交流课9英语四Activities谭少芬课题组交流课10英语四Activities吴燕群课题组交流课11英语四jobs郑霄徐冬霞课题组交流课12英语四houses郑霄徐冬霞13英语四I Love Cartoons,I Love Life吴燕群广东省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14英语五seasons陈林清课题组交流课15英语五seasons谭少芬课题组交流课16英语六cities陈文晓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比赛一等奖17英语六festivals黄永丽18英语五《Different People,Different Tastes》谭少芬广州市一师一优课的优秀课例

(2)“同题再做”的迭代模式。同一学科类似或相同主题在不同学生中开展,形成了主题内容上的迭代。后一项可以在前一项的基础上发扬与改善,既充分利用了已有资源,又拓展了此主题的学习,使教师对项目学习开展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同题再做”的迭代模式。如图5

图5 龙洞小学项目学习研究“同题再做”迭代图

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开展项目学习研究过程中,进行了3次同一主题或关联内容的迭代,具体见下表:

表2

两次相同或类似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完成后,教师会在一起分析与整理其异同点,及时反思与改善,为下一次的项目学习开展做好准备。以语文学科杨苑芳和凌文静两位老师开展的项目学习活动为例,凌文静老师跟杨苑芳老师开展的是同一个主题的项目学习,在沿用杨老师设置的框架问题、活动方式等基础上,升级了评价体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更强,学生在参与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分析、比较、创新等高级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与促进,真正实现了笔者所在学校以项目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我们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除团队成员的齐心合作外,科组力量是强大的后盾。学校已经形成由学科行政、科组长及科组成员组成的学科教研组织,科组所有的教研科研活动都在这个组织的支持与协助下进行。即使只有部分科组成员参加的项目学习研究,科组大团队也在同时协助与支持,如图6。

图6 龙洞小学科组运行架构图

学科行政重视并带头,以骨干力量加入团队中,或指导或直接参与。科组长发挥桥梁作用,以骨干力量参与研究。科组教师作为主要参与力量,把理论与实践直接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或交流会等形式向学科行政和科组长反馈研究情况。团队一起想办法改进与提高,形成科组发展的良性循环。

(3)“团队+1”的校际迭代模式。笔者所在学校牵头组建的“3+7”教育协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坚持开展校际间的教研有10年左右时间。项目学习研究在联盟里开展交流与分享活动,以开放的心态欢迎联盟学校有兴趣的教师加入研究队伍,实现校际的迭代。具体做法如图7。

图7 龙洞小学项目学习研究校际迭代图

从上图可看出,项目学习团队通过课题交流与分享会的形式向兄弟学校介绍本校的研究情况,对有兴趣了解项目学习研究的教师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无限量分享资源,欢迎任何一位教师的加入,形成了“团队+1”的校际迭代模式。目前为止,联盟10所学校里已经有4所学校的教师加入项目学习团队,通过校际交流,项目学习这个新型的有意义的学习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校受益。

三、项目学习课题的收获

1.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项目学习团队朝着“为学生创建一个探索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共同目标,一起学习,一起研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成为“学习共同体”。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通过课题的带动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交流话题更聚集、更有深度,话题性更强,教师更有凝聚感与归属感。

2.提高教师的反思效度。我们一直提倡“做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没有主题或专题的反思,显得过于空泛。项目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更具针对性,更有思考的深度。表现在以下内容。

(1)教师的反思更针对“学生的学”。课堂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是评价课堂优劣的重要指标。通过项目学习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反思时,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上。

原芹老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本活动中,学生就地取材,在家里或者文具中找到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物体,研究测量体积的方法。这些物体不是图画,而是紧密贴合他们生活的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有很强的探知欲。贴近生活的数学探究活动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兴趣,这是我这次活动最大的感触,以后的数学教学更有方向性。”

谢继珠老师:“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中,有些想法连老师都没想到,学生热爱这样的探究活动。由于四年级学生知识和电脑技术的局限性,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少的困难,如如何测量两地间较长距离、如何虚拟画出观察点的大概地图等,我自己也不太懂,还用了很多家长资源,鼓励学生请教学校信息技术老师。”

(2)教师能深入反思所组织的项目学习的有效性。项目学习易放难收,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容易走偏或不到位。教师反思时,要特别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目标开展探究学习。

杨苑芳老师:“这次活动中,家长给学生讲述乡村故事,给学生写文章参考,组织学生去乡村采风。采风活动中,家长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家长的关注和参与,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对写作是强劲的推动力。项目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多种作品展示机会:天河部落博客群组、展板、展示课,当他们的习作成为作品供人欣赏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特别是原来写作比较差的学生因为自信心的增强对写作的兴趣得到提高。活动中,我让学生用日志的方式写下学习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如学生小组学习时的争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在家的学习情况等。学生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形中让学生多了练笔的机会。”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学习是一项开放的、综合的活动,需要教师有极好的活动指导与组织能力、丰富的知识面(或较高的综合素养)、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等。指导学生开展一项项目学习,比上十几节课还辛苦,还费心。正因此,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吴燕群、陈文晓、陈林清、苏暖、谢继珠等一批年轻老师,在它的历练下,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对谭少芬、凌文静、崔用、原芹等一批骨干老师来说,项目学习是她们再度成长的催化剂。

4.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项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收获最大的也是学生。学生在项目学习开展过程中,或网上搜索资料,或小组讨论交流,或到实地参观调查,或动手实验,再以研究报告、手抄报、演讲、故事表演等方式汇报出来,两年下来,作品累累。四5班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项目学习过程记录在“班级博客群组”中。

学生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手工制作、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高,还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一起学习、如何锻炼自己大胆表达等。这正是学校办学目标所期望的:“为孩子的人生打下扎实、有质量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项目学习这个研究载体,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校本和校际的教师发展模式,并不断在实践中改善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效的途径。

ISSN2095-6711/Z01-2016-11-0156

猜你喜欢

校际课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超学科”来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