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期已逝去新常态带来机遇
2016-12-01吕曼珍
吕曼珍
黄金期已逝去新常态带来机遇
吕曼珍
随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利差收窄、互联网金融崛起,银行已经进入“低增长、高不良、效益滑坡”阶段。持续十多年的“高增长、低不良、高效益”黄金期已经过去。上市银行的业绩数据予以了印证:2014年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1.9%,比2013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2015年一季度净利润平均增速进一步下滑至7.6%,五大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全部下滑至1%左右。从资产质量来看,2014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680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38.9%,201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至7576亿元,净增加896亿元,增长了11.8%。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1.22%,2015年一季度净增加了0.11%,不良贷款率已经上升至1.33%。
审视上市银行的对比数据,确实印证了银行业高速度、高盈利黄金期已经渐行渐远不复存在。同时也不难发现,我国经济正在步入的新常态,促进了银行业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内生动力正在得到重塑,商业银行调整结构,转型模式已经取得了积极变化:
一、新常态前期 激活主动性与革命性
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主观能动性。截至去年5月11日,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已扩大到1.5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10月26日央行宣布对存款利率浮动不再设置上限。历经32年的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加快告别以存贷差盈利为主的商业模式。放开利率管制,打破统一利差,银行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自主运作,主动管理资产负债结构。银行的定价水平取决于资产运作、核心负债拓展能力,倒逼其通过市场工具,根据客户定位和自身优势,重构盈利来源,改变依赖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二是促进业务结构调整。我国一方面货币总量宽松,货币产出效率偏低,2014年末M2与GDP之比达到1.93,(同期美国仅为0.67);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存在巨大融资需求。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寻找配置高收益资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零售客户的信贷投放,对冲利差收窄对利润造成的影响。在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的同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三是拓展衍生品市场。利率市场化造成利率波动风险显现,客户避险和套利的需求增加,促进银行开展利率衍生品业务。我国利率衍生品实现了快速发展,本金规模已经达到2.8万亿元。
来自美、欧、日等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存贷利差逐步收窄达到均衡,给商业银行利润增长带来压力,使实力较弱的银行破产倒闭或者被并购,为实力强大的银行提供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例如利率市场化使美国富国银行,通过服务社区金融和中小企业,成功实现了经营转型。纽约梅隆银行在转型中,专注于托管和清算服务,开辟了新的市场和客户群。美国利率市场化推动衍生品交易迅速崛起,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自2010年后一直稳定在190万亿美元左右,约占其债券市场交易规模的15%。我国2006年推出利率互换,利率衍生品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13年末名义本金虽然达到了2.8万亿元,但还不足债券市场交易量5%,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来了颠覆性变革。“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商业全面融合,带来的不仅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而且崛起了包括网上支付、余额理财、P2P等一系列融资平台在内的互联网金融。2014年末“余额宝”达5789亿元,P2P平台成交量突破3280亿元,网上支付接近90000亿元,互联网渗透金融业务的覆盖率达到46.9%。
“互联网+”为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契机。体现在提升了客户体验。互联网技术缩减银行交易时间,提高风险识别效率,实现付款、理财及贷款即时处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人脸识别技术远程开户有望取得重大突破,银行将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全面提升客户互联网金融体验。改变了获客路径。电子商务的积聚效应形成“平台经济”,聚集个人和企业客户。银行开展服务革命,与各类平台达成批量获客的合作,实现了短时间客户和业务量快速增长。例如上海银行自2014年与支付宝,开发线上国际汇款业务,不到一年业务量达11万笔,新增客户6万户,达到上一年全年业务量的35倍,降低了运营成本。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了批量化业务处理。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在2000元左右,发放贷款最快1天。阿里小贷每日发放贷款超过8000笔,单笔信贷成本2.3元、客户3分钟获得贷款。微信新媒体能在短时间将信息推送数以万计客户,使营销成本大幅度降低。创造市场机会。通过P2P机构、互联网理财、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银行既可以竞争新目标客户的资金监管、清算等业务。也可以在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与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新型竞合关系。
“双轮驱动”拓展新投资领域。实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重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我国经济增长“双轮驱动”模式。从第一个轮子驱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14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虽然有所下降,但贡献率仍然高达47%,对GDP增速的拉动达到了3.6个百分点。政府在旧常态向新常态转换过程中,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银行在更高层面参与投资,打造银行与政府合作升级版。2014年国家对地方政府财务实行硬约束,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提高了银行政府合作安全系数。2015年财政部推出债券置换地方债务方案,释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又一次提高了银行资产安全性。在债务硬约束下,地方政府项目审批和建设比以往更加谨慎,将更多资金用于重点民生项目,建设项目质地更高,债务结构更合理,偿债机制更有保障。
从第二个轮子的“创新创业”来看,政府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带来了市场空间。我国将形成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天使投资人,增加创业投资机构,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新市场,为商业银行带来有潜力的客户,带来信贷、投行、资产托管等业务机会。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大多具有轻资产、重投入、高效率特点。传统银行已经难以满足其金融需求。国家鼓励银行开展治理体系改革,整合科技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设立服务科技中小企业机构,建立专门体制,实施专业化经营。市场呼吁商业银行设立直投子公司,打造与创新创业企业相匹配的投贷一体融资体系。创新创业企业高成长、高波动、高风险,与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偏好存在差异。将借助外部力量,催生新体制,构建新服务。
“大资管”促进混业经营。我国正在步入“大资管”时代。2014年末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将从居民收入增长和监管套利,转向发展资本市场,深化金融脱媒。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改变社会资金流向,加剧银行存款理财化、信贷证券化的“双脱媒”趋势。在促进资产管理快速发展的同时,推动银行加快混业经营布局。资产管理行业和金融市场格局演变,带来商业银行的四大转变,成为横跨各金融领域的综合服务商。一是从资金提供者转变为资金组织者,借助渠道、客户、信息优势,通过资产管理、理财产品、同业合作等,撮合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由融资到融资融智相结合。二是从主要参与货币市场,到同时涉足资本市场,通过资产管理、投行以及金融市场等业务,更多参与资本市场,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成为资本市场深度参与者。三是从资产持有转变为持有与管理并重,依托金融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等方式,实现资产流动,提高资产产出效率。四是从交易为主转变为交易服务并重,更多发展代客业务,提供各类交易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和资产增值需求,成为市场交易服务商。
从监管环境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之间的资金流动、客户交叉、产品合作日益频繁,行业边界日渐模糊,推动了金融监管更加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新常态进行时 完善机制 精准实施
完善综合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走出价格管制体制,自主确定产品价格,需要做出全面战略应对。对存款利率浮动不再设置上限,事实上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还有两项重要任务——强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有待破题。存款利率浮动不设上限后一段时期,价格竞争将成为银行竞争主要内容。银行必须具备完善的成本约束机制,健全利率定价机制。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健全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形成清晰的服务价格制定、调整和信息披露流程,执行内部授权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定价机制,确立“集中管理,分级授权”定价原则。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完善利率定价,遵循贷款利率覆盖资金成本与管理成本;满足风险溢价和资本回报准则,健全资产风险定价、风险成本定价、管理成本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
产品与风险防范均衡。在经济与金融快速增长时期,商业银行创新呈现产品模仿较多、客户体验不佳、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含量偏低。进入了新常态,简单的创新难以为继。银行必须完善创新体系和流程,健全业务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按照新颖性、适用性、完备性和效益性原则,加大激励力度,尤其要优化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流程,建立从客户发现、客户需求到业务创新、成效反馈的整套操作规范,形成从了解客户到满足客户完整循环。更加注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机制。完善全过程、动态跟踪的管理体系,稳健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建设网络资信评估与风险识别的模型,掌握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信用,对客户资信进行在线跟踪;建设客户行为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客户群体产品细分与分布,寻找客户趋势特征,帮助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在线获取服务、达成交易。
适应双轮驱动需求。适应双轮驱动涌现的服务需求,重点是建立创新创业风险管理制度。当前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络安全威胁面临严峻挑战,信息科技治理的“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不平衡矛盾突出。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和技术模式快速变动,对银行防范风险提出新要求。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安全与自主、替代与转型、风险与创新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谋划,实现“从封闭向开放”“从粗放向精细”“从失衡向平衡”转变,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利用客户、资金和风险管理优势,参与PPP打造PPP+B(bank)模式。参与承销地方债,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合作。与政府、科技园区、PE/VC合作,将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结合起来,通过分享股权增值收益,覆盖创新创业产生的信用风险。
完善混业模型创设。探索综合经营模式,发挥存量资源优势,拓展收入来源。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受限,但短期内仍然拥有存量客户、渠道资源、资金实力、服务网络、风控技术等优势,最有条件成为金融控股平台,布局其他非银行金融领域。银行抓住业务转型窗口期,整合保险、基金、证券、租赁、信托等资源,实现一个窗口多产品交叉销售,担纲各类金融服务集散地和整合者。将混业经营做成金融创新、优化收入、提高风险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完善公司治理防火墙制度。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风险体系。按照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确认责任隔离风险,对客户开展教育宣传,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结语
基于上述已经呈现并不断显性的新常态,少数银行将因转型不力错失发展机遇,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部分银行在转型中焕发活力,将实现新的跨跃。能否实现发展动力可持续,重构优化商业模式,取决于银行转型方向的把握,取决战略执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