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柳条边遗址两侧满族聚居空间差异与文化弥合
——以凤凰城边门至叆阳边门柳条边遗址连线为例
2016-12-01田兆有
邬 冰 谷 义 田兆有
辽东柳条边遗址两侧满族聚居空间差异与文化弥合
——以凤凰城边门至叆阳边门柳条边遗址连线为例
邬 冰 谷 义 田兆有
自凤凰城边门到叆阳边门的清代柳条边遗址与凤城和宽甸满族聚居区行政边界吻合。凤城和宽甸在县域经济、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三个层次指标受历史因素影响存在非均衡现象,而文化教育指标对两地的差异影响最小。弘扬和繁荣辽东满族文化需要进行跨域文化整合,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开放来弥合清代柳条边和现代行政区划等人为割裂的痕迹。
柳条边 辽东地区 满族聚居区 满族文化
全国11个满族自治县中有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岫岩、宽甸6个满族县域分布于辽宁省境内,另有凤城和北镇两个县级市享有满族自治县待遇。凤城和宽甸隶属于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东西相邻,其行政区划界限与清朝辽东柳条边基本吻合。柳条边是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的产物,即“插柳为边,掘土为壕”。“老边”始于清初,自鸭绿江边沿着明朝的辽东边墙走向修筑①,至开原的威远堡折向西,直达山海关;“新边”建于康熙年间,由威远堡向东北直达吉林市北界亮子山②,从而形成了辽河流域农耕区、蒙古诸部游牧区、东北东部和北部的狩猎采集区。本文从以凤凰城边门至叆阳边门的柳条边遗址连线为界,探究两侧的凤城和宽甸两个满族县域的空间差异。
一、辽东柳条边界限与研究区域
(一)清代辽东柳条边
文献记载,“条子边(又称柳条边)西自长城起,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门起,南至凤凰山止,设边门二十一座”③。清代柳条老边墙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边墙由开原威远堡向东南经清原、新宾,沿明代辽东边墙向南至东港市长山镇④的窟窿山。辽东柳条边除威远堡边门外,向南还设有英额(今清原县)、兴京(今新宾县)、碱厂(今本溪县)、叆阳(今凤城市)、凤凰城(今凤城市)5座边门。凤凰城至碱厂边门一段为清朝最早修筑的柳条边,源于皇太极时期,因鸭绿江流域“山野江河产珍珠(色微青,所谓东珠也,圆而粗者,天子诸王以之饰冠,价甚贵)、人参、貂獭、猞猁狲、鹏、鹿、麅、鲟鳇鱼诸物”⑤,为保护清王朝的“龙兴重地”,避免朝鲜国人到宽甸等地采挖人参、山货等土特产而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在明代边墙和起伏的山脊基础上以柳条规划筑边⑥。辽东地区五座边门以东至鸭绿江边是清王朝的封禁区,平时边门紧闭,即使“朝鲜入贡之道”⑦上的凤凰城边门,如果没有两国使臣出入也是不开启的。凤凰城至兴京边门的柳条边在清代被称为东边,东边以东至鸭绿江边的狭长地带被称作“东边道”⑧。清朝东边道的封禁始于“顺治定都燕京”,终结于“清光绪前”,共计“二百余年”⑨。
图一 清代凤城边门到叆阳边门柳条边界限及研究区域
根据历史记载和实地遗址、地表遗迹考察,在凤城和宽甸地域范围内,清代辽东柳条边自南向北的基本走向是:凤城市边门镇的玉龙、边门镇火车站、新华村边条子,东汤镇咸家村艾家堡子,石城镇康家村、车头村边杖外,宽甸县灌水镇车轱轮泡村小边沟、大边沟村,凤城市叆阳边门。
(二)研究区概况
凤城市,古称凤凰城,位于清代东边以西(即柳条边里),东经123°32′至124°32′、北纬40° 02′至41°06′,地域面积5513平方公里,是清代辽东地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满族自治县,1994年撤县设市(享受辽宁满族自治县待遇)。凤城户籍总人口57万(2014年),其中满族人口占75%,辖17个建制镇,其中边门镇被称为清代辽东第一门,境内有沈丹铁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沈丹高铁客运专线等,是丹东市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宽甸满族自治县,处于清代东边以东(即柳条边外),东经124°21′至125°43′、北纬40°13′至41°19′,是清代“东边道”的南缘。1989年宽甸成为满族自治县,户籍总人口已达49万(2014年),其中满族人口占58%,辖19个建制镇,境内经鹤大公路、铁长公路、凤上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等,在鸭绿江边设有太平湾、河口两个国家二类口岸⑩,是东边道上面积最大的边境满族聚居区。
二、辽东柳条边两侧满族县域空间差异分析
截止2013年12月,辽东柳条边遗址两侧的凤城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的经济总量在全省44个县域中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22位,而在辽宁八个满族县域空间排名中表现为第1位和第2位。以县域经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和文化教育为指标进行的综合评价中,凤城和宽甸存在空间差异。
(一)凤城—宽甸综合发展指标权重系数
表一 辽东边境满族县域空间综合发展评价系数值
0.0375 0.0272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水平0.0972 0.1126自然资源水平环境质量水平0.0699资源环境基础教育水平0.1818 0.1880文化资源水平0.0369文化教育0.0359总计X21 X22 X23 X24 X25 X26 X27 X28 X29 X30 X31 X32 X33 X34 X35 X36 X37 X38 X39 X40 X41 X42 X43 X44 0.9330 0.2477 0.0456 0.0250 0.0044 0.0135 0.0092 0.0098 0.0048 0.0027 0.0014 0.0007 0.0145 0.0075 0.0039 0.0020 0.0766 0.0392 0.0161 0.0079 0.1193 0.0186 0.0547 0.0279 0.0074 0.0032 1.0000 0.2139 0.0672 0.8720
(二)结果与分析
表1综合发展评价指标得分显示,凤城最高为0.933,宽甸略低为0.872,说明凤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优于宽甸县。
从二级指标评分情况看,县域经济和公共服务两指标以凤城的0.4650和0.1156高于宽甸的0.4083和0.0879;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两指标以宽甸的0.2239和0.1519高于凤城的0.2187和0.1338。数据说明,在县域经济和公共服务两个指标上,凤城的优势较宽甸突出;而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两个指标上,宽甸略有优势。
从三级指标评分情况看,在全部44项指标中,县域面积、城镇化率、旅游收入、财政收入占比、公路里程、每十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中小学师生比、中小学校数、国家级名胜古迹12项指标得分宽甸好于凤城,即表现为宽甸的发展潜力、环境质量水平和基础教育水平较好;而凤城市则在其余指标数据中占有优势。
受清代柳条边的影响,凤城和宽甸的行政区界至今仍延续着历史的遗存。凤城市自古交通便利,是清代辽东柳条边最重要的边门,目前仍是丹东市与外界最重要的联系通道,便捷的交通带动了凤城的人口、经济、物流等方面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总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在辽宁满族聚居空间表现十分突出。辽东柳条边遗址东侧的宽甸县,受历史上封禁政策的影响,生态资源丰富且保存完整,由于边境区位因素的影响,目前仍然是地域范围广阔、人口较少、人文因素影响不多,而环境质量水平较高。
三、辽东柳条边遗址两侧满族聚居县域的文化弥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发展,文化成为民族内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因素。纵观研究区域的数据,在“县域经济、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三个层次指标上,凤城和宽甸或多或少受清代柳条边等政治、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区域差异。比较而言,两地在“文化教育”指标上的差异最小(0.52%),究其原因是在近现代的东北文化发展历程中,凤城与宽甸县域空间所传承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人生礼仪、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同宗同源的满族文化,这种满族文化的影响力对两个县域空间的作用都比较大。因此,从文化视角促进研究区协调发展既符合历史文化渊源,又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繁荣的政策导向。
凤城和宽甸地域范围受清代历史上的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戍边文化等原生态文化⑪影响颇深,粗犷豪放、刚健质朴、生机勃勃的满族文化根基是以静态方式加以沉淀,满族文化与多元文化随着时间的搅拌而融合共生。当前,繁荣满族文化需要在文化创新和文化开放两方面弥合清代柳条边和现代行政区划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割裂的遗痕。
(一)满族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科学化”看待历史和文化,其实质是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⑫新型的文化创新需要挖掘民族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原创性资源,把民族传统价值创造性转化的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凤城和宽甸县域空间属东北肃慎族系的渔猎文化区,也是渤海、女真—满族文化核心区⑬南缘,其满族及其先世民族保留的历史文化悠久,挖掘满族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本源。
第一,挖掘满族物质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凤城和宽甸的满族文化同源,自古盛产山珍,在生产实践中满族人把大量野菜(如黄花菜、山白菜、蕨菜、山葱、水蕨菜、猴腿菜等)、野果(如山丁子、山里红、山葡萄、桑葚、野草莓、榛子、松子等)、野山菌(如榛蘑、松蘑、猴头蘑、花脸蘑、松茸、羊肚蘑菇、元蘑等)纳入食谱,创造出腌制、晾晒、风干、冷冻等我国北方多种保存食物的习俗,还延续使用着挖地窖贮藏保鲜蔬菜的技术和方法⑱。在民间医药方面,凤城和宽甸地区的满族人以人参、鹿茸、蜂蜜、哈什蚂等作为滋补养生的主要补品。在饮食文化方面,两地有波罗叶饽饽、豆面饽饽、酸汤子、三鲜合子、驴打滚、萨其玛、大(小)八件等地域特色明显的黏食、糕点和菜品。
凤城和宽甸满族的物质生产生活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交错纵横、森林广袤,在吸收和借鉴历史文化优秀成果基础上,跨县域整合文化将会促进满族文化创新。例如,辽宁北方山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源于宽甸,是“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和辽宁省级龙头企业,是以“辽东满族山珍”为主要产品的物质文化产业化成功典范。企业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拓展产业链,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方式、销售经营方式等方面实施跨县域发展,融入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辽东满族物质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另外,辽东满族医药资源丰富,两地可以挖掘和建设跨域满族医药产业,打造“辽东满族医药产业集群”,促进满族经济和社会生活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二,挖掘满族非物质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凤城和宽甸的满族非物质文化较为丰富,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成绩突出。自2005-2015年,两个满族县域获批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31项(表2),涵盖十类。
表二 辽东柳条边两侧满族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2005-2015)
凤城和宽甸的非遗项目存在许多共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存在于申报地区,几乎遍布满族县域空间乃至白山黑水满族文化核心区,还有诸多满族民间非遗项目需要进一步收集、挖掘、整理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联,在生活中传承,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⑭。目前,两地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环节薄弱,只能起到保护作用,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规模很小,发展非遗产品还需要依托两县域的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满族文化传播和创新的共同载体。
(二)满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文化开放
文化开放是落后民族为求得发展而对先进民族实行的方式和方法。满族历史文化的兴盛主要吸收了汉、蒙、藏和西方文化⑮。满族入关前,主要受蒙古文化的影响,依蒙古文字创立满文,又通过蒙古族吸收了藏族文化;满族入关后,通过自然融合和政治目的而大量汲取汉族文化实现满族文化繁荣。目前,凤城和宽甸的满族文化发展需要融合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领域的内容,以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跨域研究视角拓展满族文化多元发展空间;同时,两地的满族文化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实现满族优秀文化的开放与传承。
第一,把满族文化融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领域,拓展文化开放空间。在经济文化上,凤城和宽甸在清代属于农耕和渔猎两种经济文化类型,重农思想至今在两个县域内有所体现,现代社会应把满族勇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区域市场竞争、经营管理中,用满族人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实现聚居区的创业与发展。在生态文化上,用萨满文化和满族的精神信仰继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凤城—宽甸满族生态文化群落,实现合理保护措施。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上,把满族文化作为凤城和宽甸县域文化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内驱力,构建满族县域综合竞争力核心,实现满族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协定、文化组织、文化互动等制度化。
第二,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满族文化,提升文化开放深度。凤城和宽甸的满族文化是弥漫在生活中的活态文化⑯,即深厚又传统。在当前现代传播媒介影响下,整合两地的文化市场,把满族传统历史图片运用在动画形象中,把清代和现代满族文学经典作品变成影视作品展现;把濒临消失的满语满文用现代技术手段以书法作品、满—汉双语教学等形式传播;把聚居区满族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家、生产生活中的民间智慧通过现代传媒形式宣传,从而提升满族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把现代科技手段与满族传统文化高度融合,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
[注 释]
① 关亚新:《清代柳条边对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史学集刊》2010年第6期,第76-83页。
② 齐心:《清代柳条边与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兰台世界》2012年第4期,第40-41页。
③ 阎光亮:《清代鸭绿江流域实行封禁的原因》,《东北史地》2006年第2期,第59-63页。
④ 刘长江:《从沈阳地区的保存现状看清代柳条边》,《满族研究》2008年第2期,第71-74页。
⑤ 杨宾:《柳边纪略》卷3,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⑥ 李炼:《清辽东第一门——凤凰城边门》,《满族文学》2012年第3期,第85-89页。
⑦ 阿桂:《盛京通志》(奉天府关隘),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年。
⑧ 施立学:《东北柳条边的封禁及对东边道生态文化的影响》,《东北史地》2007年第3期,第84-87页。
⑨ 张杰:《清前期对鸭绿江封禁区的管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第52-61页。
⑩ 邬冰、王亚丰、佟玉凯:《中国沿边口岸城市与腹地互动机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9期,第32-38页。
⑪ 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第7期,第93-99页。
⑫ 张超中、武夷山:《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0期,第63-75页。
⑬ 王卓:《满族及其先世文化的历史空间与现代变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9期,第53-59页。
⑭ 曾亚玲、戴士权:《满族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吉林满族地区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6期,第168-172页。
⑮ 何晓芳:《关于如何评论满族文化特征之我见》,《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第32-37页。
⑯ 邬冰、张芳:《聚居区满族文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省凤城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第6期,第129-133页。
责任编辑:王 卓
G127
A
1009-5241(2016)02-0089-05
邬 冰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辽宁 丹东 118003
谷 义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教授 辽宁 丹东 118003
田兆有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辽宁 丹东 118003
辽宁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课题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5BJL002)
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lslgslhl-050)辽东学院重点培育项目(2015JC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