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存在“消费之谜”吗——基于ELES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6-12-01李育东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凯恩斯中产阶级边际

李育东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存在“消费之谜”吗——基于ELES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育东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是在对“消费之谜”和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ELES模型,估计出边际消费倾向,从消费结构的角度对中等收入群体是否存在“消费之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中等收入群体并不存在“消费之谜”,主要是因为各生存型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幅度大于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的增涨幅度,导致长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中等收入群体 消费之谜 ELES模型

一、引言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已进入现代化发展和中产阶级崛起共同演进的时代。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测算,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为2.04亿人,拥有财富总额为28.3万亿元,位居世界首位。虽然对于数据来源及可靠性还存在诸多质疑,但是中国中产阶级人口规模和财富总额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却是不争的事实。处于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财富总额,而且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因此,研究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特别是验证中等收入群体是否存在以边际消费倾向为基础的凯恩斯“消费之谜”,对于平衡社会结构、释放潜在消费需求、缩小贫富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费之谜及其解释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现期实际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边际消费倾向(MPC)随着收入的提高而递减,且总是位于0到1之间。库兹涅茨(1942)将美国近70年(1869~1938)的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数据划分为三个部分重叠的时期,分别为1869~1898年、1884~1913年和1904~1938年,计算出各时期的MPC分别为0.867、0.867、0.879,而在此期间美国的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8倍。从长期来看,MPC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当稳定。库兹涅茨的实证结果与凯恩斯的结论并不完全吻合,绝对收入假说并不能对此作出很好的解释,这种短期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消费之谜”,也称为“库兹涅茨悖论”。“消费之谜”也引起了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杜森贝利(1949)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通过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构造了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对长期MPC的稳定性做出了解释。而弗里德曼(1956)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消费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认为只有持久性收入才影响人们的消费,持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质决定了MPC的稳定。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每个消费者都是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以实现消费效应最大化。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长期大致不变,因此长期MPC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消费理论也引入了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的概念。霍尔(1978)的随机游走假说分析了在收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消费者会理性地在现期收入、现期财富和预期收入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现期消费水平,以实现现期和未来各期预期效用的最大化。流动性约束理论认为流动性约束可能导致消费者当期消费对可预测收入变化的过度敏感性,从而回答了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的原因。此外,里兰德(1968)预防性储蓄理论则认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进行预防性储蓄,把更多的储蓄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从而消费支出降低。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

“中产”与家庭或者个人的财产相关,而“阶级”指的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或者人群共同体,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偏向于政治学范畴。以上界定可以认为是广义的中产阶级的概念,而狭义的中产阶级可以用收入作为其划分标准,这便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事实上,处于收入中间阶层的“中等收入群体”只是中产阶级的初级形态,要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还必须具备其他的一些条件,比如教育、学历、职业、社会意识、政治参与度和自我认同程度等。本文以收入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收录的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分组数据,该数据按收入高低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七个等级,这七个等级分别为最高收入户、高收入户、中等偏上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低收入户、以及最低收入户。本文以中等偏上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三个等级之和作为“中等收入群体”。

四、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本文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8-2013),包括1988-2013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样调查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其中消费支出的数据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等8项数据。建立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Liuch,1973)

对凯恩斯“消费之谜”的验证必须建立在对消费函数界定的基础之上。一般的消费函数模型中自发性消费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是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常数,因此无法对“消费之谜”进行验证。模型引入时间因素t后变(4)。其中为第t种商品在第t年的实际消费支出,和分别为第种商品在第年的自发性消费支出和边际消费倾向,为消费者在第t年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为随机误差项。该模型允许边际消费倾向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合对消费之谜进行检验。将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带入模型中,运用Eviews7.0对其进行OLS估计,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出由参数估计值的回归结果所绘制的图形。

根据图1,从1988~2013年中等收入群体的长期消费倾向在整体上不断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从1988年的0.7337下降到2013年的0.5644,下降了0.1693;平均消费倾向从1988年的0.8329下降到2013年的0.6235,下降了0.2094。长期消费倾向并没有表现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保持稳定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凯恩斯关于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结论。因此,中等收入群体不存在凯恩斯“消费之谜”。根据八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趋势,分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增两组。

五、估计结果分析

生存型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增加,食品和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其边际消费倾向仍然较高,表明食品和衣着的消费支出仍然在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包括耐用消费品和家庭服务,相对于普通商品消费的连续性,其消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整体递增。其中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最大。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和交通业的发展是交通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通讯费用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各类教育、文化、娱乐、书报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有助于中等收入群体提升高层次的消费能力,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必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倒“U”形,说明随着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以及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启动,就医环境得到改善,中等收入群体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相应的各类医疗器具、医药费、保健用品等消费支出不断提升,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最后,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较慢。

从1988~2013年,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下降了0.1024、0.0949、0.09、0.0292,总共下降了0.3165;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上升了0.027、0.0867、0.0332、0.0203,总共上升了0.1672,明显小于0.3165,说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整体下降了0.1493。因此,中等收入群体不存在“消费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生存型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的总下降幅度大于各发展和享受型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的总增涨幅度,由此导致总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递减。

六、结语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中等收入群体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不存在凯恩斯“消费之谜”。事实上,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中等收入群体并没有更加重视消费精神文化和服务产品的消费,而是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基本生活品的消费,这说明中等收入群体在转型时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品位都不成熟,因此,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的同时,更应该优化和引导其消费行为,提升其消费层次,使其更好地为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集合研究结论可得到以下政策启示。首先,保证中等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提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购买力,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其次,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具有刚性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其他各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支出对其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因此必须稳定其价格。最后,完善各类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中等收入群体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可以从政府投入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增加对交通通讯、教育、娱乐、文化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品的供给,保持各类消费品的供需平衡。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杜森贝利,所得、储蓄与消费者行为之理论[M].台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

[3]Simon Kuznets, “National Income:A Summary of Findings”,NY,NBER paper, 1946

[4]Liuch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3

[5]Hall, 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8

李育东(1990-),男,汉,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中产阶级边际
随身新配饰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基于方差分析的回归元边际贡献的实证研究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