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道路:美国经验与深圳秘密

2016-12-01整理陈曦左娜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中村深圳年轻人

整理/陈曦 左娜

城镇化道路:美国经验与深圳秘密

整理/陈曦 左娜

“大芬油画村”是城中村产业转型的典型

美国城镇化:一条曲折发展的路

托马斯·康帕内拉(康奈尔大学)

美国的创建者吸取了欧洲城市建设的经验,避开了城市建设中许多问题。开国者们大多来自欧洲工业城市,当时的欧洲城市污染严重,并充斥着各种生理疾病。在开国者眼中,被严重剥削的工人阶级将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性,以农场主为代表的农民才是美国的立国之基,拥有自己可耕作的土地的农场主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并有余力服务于集体。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onathan Jackson)认为,“耕种土地的人是上帝选中的子民”,美国应该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所以美国建国初期所规划和建设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建筑密度很低,拥有空旷的城区和城郊绿地,城市之外更多的土地都用于乡村生活。

但在19世纪,热爱乡村生活的美国人还是别无选择地建立了很多大规模城市。聚居带来了方便的通讯和生活,带来生意往来和工作机会,再加上不断增加的外来移民更倾向于选择定居在有工作机会的城市,也更愿意和老乡们住在一起,最后逐渐变成大型城市。

大规模城市的增加并没有改变美国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19世纪以后,美国的城市化建设就更倾向于把城市和乡村调和起来,给城市加入了更多的乡村元素。在城市道路上种植特定的森林用树,在城市中心创建田园风光,比如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等。城市的绿化不仅用于美观,还有医疗卫生的考量。18世纪爆发的霍乱使当时的公众卫生医疗委员会认为大规模绿化有利于公共卫生,对于人口常驻的地方可以起到净化空气、保护健康的作用。

20世纪初,汽车畅销,美国大规模修建公路及停车场。二战后房地产业兴盛,美国政府还向二战返乡老兵提供了一笔禁止租房只能用于购房的低息贷款,城市越来越兴盛。但人口聚集带来了拥堵,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大规模流向郊区,郊区蓬勃发展,城市却在极度衰落。中产阶级的流失意味着城市税收的减少,而城市领导人只能增加税收。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就是,增加税收,工会声讨,城市工作岗位流失,城市继续衰落。美国政府也进行了城市复苏计划,希望翻修城市中心老旧的建筑,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0世纪9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很多中产阶级的年轻美国人虽然在郊区长大,但希望生活在现代化大城市中。然而中心城市拥有的资源有限,越来越多人想住到里面去,带来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房价飞涨。20世纪70年代价格是7.5万美元的房子现在能卖到600万美元。所以现在很多人买不起这个房子只能租房子,而租金也不断上涨。以前富人喜欢住在郊区,而现在情况又好像反过来了,他们又回流到城市中心,并且把那里的中产阶级赶了出来。

美国城镇化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注意汽车行业发展。汽车销售的增长会带来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有汽车必定要有停车场,同样也会占据太多公共空间。

第二,避免城市周边的郊区过度扩张,发展郊区绿化而不是把郊区变成城市延伸。中国城市呈爆炸性发展,周边郊区也在快速发展,从地图上看,有些城市甚至无法区分城郊。作为城市之肺的郊区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

第三,更重视公共交通铁路系统的开发而不是修建公路。随着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一定要发挥出巨大作用。

城中村:深圳的秘密

李津逵(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深圳城市化研究会副会长)

今天深圳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宣传广告已经打到了时代广场。为什么这个年轻的城市拥有中国最好的企业?为什么它贡献了中国将近半数的专利,拥有最好的通讯公司、生物工程公司、互联网公司?

恐怕很多人会说这是由于深圳是一个特区,但中国的特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有上万个,为什么深圳独树一帜?我认为,深圳成功的一个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城中村。

全中国有很多地方有城中村,但深圳的城中村和其他地方的城中村不一样。首先深圳的城中村最初是岭南文化的村落。广东是中华文明传统和西方文明西风东渐的交汇点,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典型的中国传统,也可以看到最早来的西方文明。今天,广东很多城中村保存了完整的祠堂、家谱、祖先牌位。而像开平碉楼这样的建筑更是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中西合璧式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

城中村在改革开放之后变成什么样了?政府在征地拆迁建设新特区的时候,福建、广东、香港、深圳的人到这儿来一块一块地买地,当地人在这个大机遇下给自己的村庄做了一个整体空间规划。现在皇岗村中间是私宅,旁边是村子里面的工业区,还有广场、游泳池、博物馆,而滨海路边上的一片则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

城中村不仅是自己的村落,还敞开大门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深漂”提供了低成本的生活区。全世界大都会都有低成本生活区,但很多都是贫民窟。而在中国在深圳,这样的低成本生活区是豪华版的,人们享用清洁的饮水、不间断的电源、公用的投币洗衣机,甚至在皇岗村有一个英国规划师帮助村民规划的广场还放置了大屏幕电视,这样打工一族就不需要买彩电了,晚上来到广场上就可以看。楼下100米之内设施齐全,吃喝玩乐都能解决。虽然城中村规划显得有点乱,但这种乱中有序的空间为成千上万的“深漂”一族提供了落脚点。这极大支持了深圳的城市化进程。

从1960年到1980年,中国城市化经过了20年的停滞。1980年解散人民公社以后,中国农民都往城市里涌,而城市拿什么接纳他们?深圳城中村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送一封信五毛钱,送一桶水挣一块钱,对于保安、打工妹,这些月薪两三千块钱的人来说,城中村变成深圳最好的公租房。

城中村今天的规模非常惊人,总居住面积约两亿平方米。如果要由政府来建这种规模的住宅区需要35亿资金,花35年才能建成,如果熬那么久,产业早就转移到越南去了。城中村不仅有惊人的规模也有罕见的密度,最高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公里23万人。这些年来城中村不断向上发展:早期只有两层楼、三层楼,之后变成七层楼,现在有些城中村楼房甚至变成十几层,内装电梯。

深圳城中村里大量的年轻人都是怀抱着理想从中国各地的乡村走到深圳来,他们是这个城市的黄金。千万不要说他们学历不高、素质低。在这样低成本生活区中间走出深圳众多企业家、艺术家、发明家,深圳的很多创客也都是从城中村走出来的。对他们来说,那些密度低、绿化好的住宅小区虽好但房价太高了,没有哪一个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可以想象自己能够买这么贵的房子,于是城中村成了他们有利的支撑。

城中村是所有“深漂”梦开始的地方,但是他们在这里做的梦就是有一天能够走出城中村。我们从城中村能不能看到深圳的未来?我觉得城中村告诉我们,这个城市将持续保持它的活力,因为到处都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在城中村到处可以看到产业转型的步伐。著名的大芬村原来是做卫浴配件批发的,现在转型成为“大芬油画村”,村内画廊有600多家,画家、画师1万多人。这里的油画还通过商业中介大量销到欧美和非洲中东国家,由于价格低,好卖,又是按订单批量生产,油画生意在这里成了真正的产业。还有龙岗最边远的一个村,近万人的村子有4000多个淘宝店,大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在经营,他们自己做客服、拍广告、搞物流。城中村的年轻人还会集合起来成立公益组织,举办一些公益慈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他们找到了一种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他人的途径。在深圳可以看到很多草根的义工组织,比如这些年轻人会时不时表演一些文娱节目,做活动的时候他们先上台跳舞,然后把从全国各地来看望父母的留守儿童带上来表演节目,没有表演节目的孩子可以上来做游戏,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灵。

这么多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奔向深圳,带动产业转型,使城市生机勃勃。在深圳的城中村里,在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深圳的精神,我想这也就是深圳成功的秘密之一。 (本文内容摘编自2015年11月6日-8日举行的北京论坛)

青海

猜你喜欢

城中村深圳年轻人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年轻人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