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11-30卢瑶怡
卢瑶怡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走得更加顺利。而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也将逐渐地形成,知识内容的学习也将不成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课文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将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更加适合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策略,努力打造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有效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习应以为能力为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小学时成绩好的学生,到了中学也许就不再出色。小学时期所学习的内容难度不大,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广,用心一点的孩子可以掌握得很好。这也证明小学时期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兴趣还没被破坏的时期,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有助于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在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会理解文字、运用文字,体会文字中的博大精深。阅读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只有学会阅读,才能够明白题意,才能够明白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深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深入。
一、创设阅读情境,营造课堂气氛
创设阅读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将心思放在语文学习上,教师的讲解才能够更加顺利。兴趣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动力,只有学生被课堂所吸引,进入课堂,才会听从教师的安排,开展快速有效的阅读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比较轻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也更容易引发共情,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也会开动脑筋,不断进行想象与联想,不断提升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影视资料。毕竟这是离学生比较遥远的历史事件,学生不一定每个人都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文字资料、影视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是为学生进行科普,另一方面也是对学习气氛的营造。
二、问题引发思考,掌握阅读方法
具备了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使学生阅读课文的效率提高。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教师不能像教授生字生词一般,为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而是通过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渗透一些阅读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阅读方法。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逐渐寻找到阅读的方法。如:课文中做粥都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大段,每个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
三、抓住重点难点,领悟文章内涵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变长、变难。于是,这就需要学生培养起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明白文章大概要表达什么意思。抓住了中心思想,才能对课文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而为了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朗读课文的好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的朗读训练是对学生品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朗读,加强自身的语感,对于语言文字更加敏感,体会语言文字内在的美、音律的美等等。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文《童年的发现》时,课文的中心思想便体现在文章的最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个句子,一方面是对历史上某些科学家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自嘲与自我安慰。有了对这层意思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才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对待,同时去理解作者背后的深意,去感悟真实反映背后的深意。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语文能力培养,将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生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培养自身的语文思维,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让语文学习不止停留在生字生词的学习上,而是有更多情感与思想上的体悟。适合的学习情境,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心思放到课堂学习上来。适当的问题引导,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语文思维,逐渐培养出阅读的技巧。重点难点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抓住关键内容,快速掌握文章内涵。小学阶段的学习正是启蒙与发展的时期,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利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在阅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世间丰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梁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8).
[2]王秀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