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训练观察
2016-11-30谢艺君
谢艺君
【摘要】 目的:探讨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及屈伸弧度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膝关节JO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不同角速度时患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Q/H)与正常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Lan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均呈阴性。结论:给予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治疗后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患者肌力有重要帮助,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 前交叉韧带损伤;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039-0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极易对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运动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损伤患者关节内结构,此时必须要进行手术重建治疗[1]。现阶段临床上通常选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2]。本研究中采用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方式对收治的5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且为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在进行肌腱重建手术后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训练指导,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膝关节损伤,其中22例患者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在给予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同时配合半月板缝合或切除术治疗;本组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8~46岁,平均(25.6±4.3)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即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外伤史,且所有患者Lanchman试验及抽屉结果均呈阳性,均在关节镜下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2)所有患者均有韧带残端存留;(3)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损伤时间均未达5个月;(4)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不符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锻炼诊断标准的患者;(2)排除经MRI检查合并关节其他韧带损伤的患者;(3)排除骨骺未闭合的患者;(4)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5)排除术后随访资料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本组52例患者均行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手术,术后均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后便开始佩戴膝关节支具,手术结束后2周内患者需在医院接受康复指导训练,术后2周患者可出院,同时仍继续进行院外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措施如下。
1.3.1 初期(术后1~4周) (1)术后第1周。手术结束后因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创伤炎性反应、肿胀等症状,因此,术后3~5 d内,通常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临床上通常将踝泵动作、直腿抬高、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作为患者的常用练习方法,术后6~7 d被动屈曲角度到90°,护理人员必须要耐心的指导患者进行上述训练,并且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髌骨推动练习,以避免髌骨关节粘连现象发生,增加膝关节的灵活性。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负重练习,以逐渐实现患肢单侧负重站立。(2)术后第2~4周。该时期内训练重点应以促进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为主,术后2周,膝关节被动屈曲至100°;同时应指导患者进行强化肌力练习,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直抬腿可达6 min;该时期患者患肢仍难以完全负重,行走时需持拐,患肢负重1/3。术后3周被动屈曲范围应控制在110°,同时仍应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屈伸运动及肌力强化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抱膝运动,抱膝至产生疼痛感,保持10 s,休息5 s后再进行抱膝训练,反复练习20 min。术后四周被动屈曲达115°,指导患者进行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力求正常步态行走,睡眠时可不带支具。
1.3.2 中期(术后5周~3个月) (1)术后5周,被动屈曲角度控制在120°,可指导患者进行固定自动车练习,从无负荷逐渐向轻负荷过渡,2次/d,30 min/次。(2)术后6~8周,被动屈曲至与健侧相同;术后6周完全负重,指导患者逐渐行全蹲练习,并进行肌力强化训练,并适当增加直抬腿练习及静蹲训练。指导患者增加膝灵活性与平衡练习,如变向走、变速走、保护下走平衡木及站平衡板等练习。(3)术后10周~3个月,术后10周可根据患者情况去除保护支具,并指导患者主动屈伸角度基本与健侧相同;另外应指导患者每天坚持进行俯卧位屈曲训练,每次牵拉时间应控制在10 min,并逐渐开始进行跪坐与蹬踏练习。
1.3.3 后期(术后4~6个月) 术后4个月患者开始全面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后期可逐渐提高最大力量,指导患者进行大负荷运动,每组8~12次,连续进行2~4组练习,每组练习间休息时间应为90 s;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膝绕环练习及上下跳练习;此外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慢跑、游泳及跳绳训练。
1.3.4 恢复运动期(术后7个月~1年) 该时间患者可全面恢复运动,可逐渐恢复剧烈活动。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进行比较,并对患者治疗后肌力情况进行测量。
其中膝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膝关节功能评分则采用膝关节JOA指数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表主要包含疼痛程度(0~30分)、屈曲角度及强直程度(0~35分)、上下楼梯疼痛程度(0~25分)、肿胀程度(0~10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膝关节稳定性则采用Lan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进行检查,以患侧膝关节在髂胫束向下的压迫下有复位的现象出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阳性,以无前交叉韧带损伤为阴性。肌力测量则采用Cybex等动机进行检查[3]。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及屈伸弧度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JOA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JOA评分平均为(45.8±5.9)分,治疗后为(88.6±4.6)分,治疗后患者膝关节JO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肌力测量结果分析
术后1年本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Q/H)与正常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的比为:角速度60°/s时比值为(84.5±3.9)%,角速度120°/s时比值为(86.5±2.8)%,角速度180°/s时比值为(82.0±4.5)%;术后1年患者不同角速度时患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Q/H)与正常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膝关节稳定性分析
本组52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Lan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显示其试验结果均呈阴性。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损伤原因多以运动损伤为主,据统计约70%的患者受损原因为运动受损[4]。该病对患者的健康及正常活动的影响极大。临床上必须要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5]。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有效方式,有效的提高其治疗效果,重建术后还应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本研究中在给予患者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治疗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为期1年的康复训练。其中活动度训练是膝关节康复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必须要加以重视。通常认为活动度训练开始的越早,训练效果越显著,术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率越低[6]。本研究中采用本术式对前十字韧带进行重建,该重建方式不会对膝关节造成较大的损伤,且术后膝关节粘连发生率较低,故而,患者术后无需过早进行活动度训练。且有研究显示,术后过早进行屈伸练习还可能会引发关节积液,进而极易引发关节松弛;同时,过早进行活动度训练还会对关节能创伤反应的消退造成影响,导致其消退时间延长,严重者还可能会对关节活动度恢复造成影响[7]。故而,本研究中在术后6~7 d才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股四头肌与屈膝肌群收缩时会对胫骨前、后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非常大。故而,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患者伸膝肌力锻炼的重视。临床研究显示及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可有效的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改善,同时还可有效预防膝关节松弛。故而,重建术后应及时开展股四头肌训练,且应将其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中。此外,为促进患者本体感受器功能恢复,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患肢单侧负重、灵活性与平衡感等本体感受器训练[8]。
本研究中在重建术后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及屈伸弧度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膝关节JO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不同角速度时患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Q/H)与正常侧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峰力矩比值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行Lan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均呈阴性。这就表明给予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治疗后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取的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患者肌力有重要帮助,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立,姚树俊,张金磊.关节镜下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16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3):53-54.
[2]王伟,唐林,宫云昭.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1,17(11):1744-1746.
[3]吴韧,黄国良,王万春.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训练[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44-1445,1448.
[4]汪雷,邱冰,甄东.关节镜下应用带袢钢板固定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J].贵州医药,2009,33(5):423-426.
[5]吴继云,陈伟南,邓亚开,等.自体-异体混编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4):2283-2288.
[6]赵金忠,蒋沈灏,邵俊杰.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后的康复训练[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2):95-99.
[7]吴贵佑,章亚东,汪喜顺,等.保留残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更早恢复患膝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功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1):1727-1731.
[8]宋晓斌,谢喜波,林立楷,等.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