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6-11-30◎闻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领域校园

◎闻 彦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江苏苏州215104)

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闻 彦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江苏苏州215104)

“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呈现了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传播渠道拓宽、文化生产与消费势头两旺的良好局面,但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自身的根性,既非短期干预就可以塑造出形态,又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代的互动,借助公共领域的概念与研究范畴,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探析“十三五”期间职业院校文化的属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环境、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建设思路,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公共领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常常被置于多个背景下讨论,不同的研究角度产生了多样的兴趣中心。本文从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入手,借助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探析“十三五”期间职业院校文化的属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环境、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建设思路,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公共性

(一)公共领域的基本概念

公共领域一词较多的出现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理论中,作为一个术语,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以对“民主”理论的研究为边界,将公共领域“当做一个历史范畴加以探讨”[1],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定义公共领域从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边界不断调整,结构也不断变化,到了包含无数变革可能的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的特征是大众通过电子传媒相互交往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选择限制。种种情况表明,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具有暧昧特征。”按照发展的观点来看,网络时代的公共领域处于网络变量发挥作用的时期,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这个转型期,正是树立边界之际。

在这样的公共领域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领域发展则在精神内核上规定了校园文化的属性。中国缺乏佐证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历史模板,但广义上以“言路”衡量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统”、“政统”、“道统”具有别开生面的公共性内涵。彭立群在《公共领域与宽容》一书中描述了古代公共领域发展的五个阶段[2],他将“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公共领域梦幻式的黄金开端,此后随着“大一统”的不断完善,政统居于道统、文统之上,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都纳入中央政权的统辖范围内。依赖于自然、农耕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方式形成高度粘连的交往结构,大一统的组织管理形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文化共同体的纯粹性与一致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程度很低,处于同一疆域的人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追求,公共性体现为对政权不断完善的努力。近代以来不断失败的对外交流经验阻止了古代公共领域自足发展之路,政治权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社会与国家的分野渐次分明,以“体用之辩”为发端,逐渐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理念,“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公共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历次社会运动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会馆、书院、学校、报刊与出版界、学会、研究所等非官方组织竞相亮相,有力地承裁了现代公共领域的运作,民族观念、主权观念、民主与科学观念、人权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2]进入到当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发展处于转型与发展时期,需要以独立性打破发展瓶颈,形成成熟社会较为稳定的公共领域结构。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公共区域边界

哈贝马斯用一张图[1]标志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组分及相互关系(见下图)。

作者自称“简单化”了,但确实不失为一个简明扼要的陈述。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引发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别,表述了政治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的层级关系,他对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本边界的表述,可以看做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准构架,对照这个蓝本,我们可以尝试着梳理网络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的边界。

高职教育是伴随着国计民生而发展壮大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文化事业,教育的职业特征、产业特征、公益特征非常突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是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权力领域有两大组成部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其中,政党意志与行政权力呈现合作融合的状态,而学术权力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尚没有呈现理想的状态,在公共权力领域影响力较小。这是现状,也是高职公共权力领域需要关注的一个变量区域。相对而言,校园的私人领域非常狭小,较少的经济活动、公开的课堂、公开的生活、公开的交际,教师、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空间、时间准备不足,更多的是类似分子运动的存在样式,处于集体的有序可控阵列,当然不排除少量游离状态的学生,以非常大的代价(与学生的身份分离、影响学业)建立私人领域,极端的情况是形成反学业、反学校文化。校园政治公共领域是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区域,它脱胎于文学公共领域,包括课堂、校园媒体、社团、论坛、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等区域,借助校园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推出不同面貌的校园公共文化产品,诠释校园文化精神或者形成批判意见,甚至对公共权力形成挑战,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延续与自我更新。

哈贝马斯关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关系图

二、“十三五”期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

公共领域通过公共文化产品传播理念、提供服务、塑造形象,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通过观念、制度、产品、人才、组织、设施发挥作用,综合形成文化的凝聚力、生产力、创新力、影响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将我国文化发展领域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政府文件,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其中,政府正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民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大报告把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认识和背景下,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构成深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三大命题。

要在公共领域中分享公共文化产品,就必须首先明确公共领域的价值预设,党的十八大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3]校园文化建设所要维护的最高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的主导下,校园文化精神作为校园公共文化的价值归属,必须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

校园文化有其意识形态特性。它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概念,首次出现在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代会选举,同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建设月”,而后,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先后举办了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艺术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造就了一个自下而上形成的专有名词。这里所指的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影响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公共权力领域在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言载体。

校园文化精神通常内化为校训、三风,外化为学校标志,三者结合成校园精神的形象识别系统,长久稳定地发挥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的力量。校训是校园精神最精炼的陈述,历史名校的校训给予文化的滋养已经大大超出本校范围,体现了对于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的追求在终极意义上的思考。例如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耶鲁大学“真理与光明”的校训不约而同地将教育与真理紧密相连,一语击中教育真谛。

(二)十三五期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文化建设“十三五”前瞻》[4]一文中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点,他在文中列举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等十项重点任务,这些都是十三五期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可以对应进行任务的拆解和项目的细化,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以校训精神的深度诠释为精神主线,围绕课堂中心,开发经营性校园文化产品,围绕社团、论坛、传统文化活动等渠道,提供丰富的校园公共文化产品,以校园文化子项目建设拓展文化的宽度,以校园文化科学研究提升文化的高度,以文化传播延伸文化的长度,形成充满浓郁育人氛围、自主创新的校园文化情境。

1.校园文化精神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有三个前提。一是时间前提,高职院校在近15年以来的时间跨度内大规模升格新建,就教育履历而言,十分年轻,历史积累不足,缺乏丰厚的精神遗产;二是物质准备,以中专校、技术学校、职业学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大多撤离了相对狭小的老校区,在城市的教育园区建起了设施齐备、环境优美、规模宏大的新校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到位的物质条件,校园文化精神也有着丰富的环境载体;三是人员结构,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为众多的高职院校带来了大批的年轻师资,几乎和高职院校一起成长的师资力量必将为年轻的校园注入青春的精神,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精神尤其贴合高职院校实际。

“十三五”期间,新建高职院校的历史也将满20年,若以众多院校的“前身”而言,都有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的办学历史,提供了相对丰厚的史料素材,对校史的挖掘是演绎校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策略,以校史为基点,开展人物研究、理校策略研究、掌故编撰等项目,能够让校园精神极大地丰富起来,以形象可感、温润宜人的方式传播校园精神的正能量。

2.子文化建设

子文化建设将覆盖校园公共领域的各个区域,区分公共领域的不同区域,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产品,尤其在网络变量发挥巨大作用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各项子文化建设则不仅是应用网络媒介,更要以网络思维方式组织活动,改变传播渠道,由提供文化消费产品菜单过渡到提供文化渠道产品菜单,提供文化自服务的种种可能性。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场馆建设、文化研究基地建设、传统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研究项目建设、出版物建设、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校园传媒建设、特色文化建设是基本范畴,教学文化、信息文化、社团文化、校友文化、公寓文化、节庆文化、特色文化、创意文化是基本形态,课堂、社团、协会、论坛、媒体、传统活动、公共设施、自服务组织等是基本渠道。

若以校园经营性文化和校园公共文化来划分的话,课堂是校园经营性文化的主打组成部分,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力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为要紧的是,课堂学习将会形成影响学生终身的习惯、爱好,甚至偏见,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教育对于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所学习的专业对学习者的个性气质、审美标准、欣赏习惯、从业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培养熏陶作用,即使学习者将来不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依然会保留部分专业素养,让人足以判断其“出身”。

以课程为例(见下表)。同样是以人为学习对象,艺术类的油画写生课程和医学类的小儿生长发育课程关注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艺术类课程关注人物各部分的空间关系、色彩关系等,医学类课程则关注发育指标、组织系统、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长期接受不同要求的课程训练,自然会塑造出不同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直接转化为“素养”、“习惯”,指引着不同的文化行为。同时,课堂(含实训实践课程)也是连接校园与社会、行业企业的主要阵地,政校行企合作的主要场所,其产出是社会产品的直接组成部分,各类产品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油画写生》与《小儿生长发育》课程对比表

校园公共文化多体现为公益服务,这部分也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校园文化”边界,怎么做、做什么,高职院校都非常熟悉,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校园公共文化建设应该有四个方向的转变。一是转变主体概念,由相对简单的行政主体主抓主办转化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最突出的特征是企业文化进校园,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文化产品生产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和第一点息息相关。一直以来行政抓文化建设,提供文化产品,卖方占主导,随着产品供给的丰富,必然有向买方市场的转向,当前非常热门的高校微博微信建设就是一个风向标,这类需要拉开了买方主体定制才能推送的文化服务转型的大幕;三是重过程变为重绩效,一向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对后续服务较为轻视,更多地把文化活动当成即过性消费,对文化产品的后续服务意识不强;四是由重视结构建设到重视渠道建设,高职院校历来对精神、制度、环境、行为四位一体的结构建造研究较多,十三五期间,应该开发校园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文化传达渠道的建设,推出更有利于提供文化自助服务的大众平台,弥补文化产品的定位原则及消费门槛带来的文化不均衡发展问题,让价值观的传递有“日用而不觉”的实效。

3.校园文化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专家不研究、研究者不专业、应景研究等现象较为普遍,而良好的研究习惯是提升校园文化高度的必备条件,当前而言,对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是不可避免的首要课题,其二则是上文所说的文化渠道建设研究。

网络现在不仅作为技术手段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网络改变的还有组织方式、传播形式、消费模式,将对人本、民主的内涵做新的向度的挖掘,也无怪哈贝马斯感慨大众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校园文化也必须面对诸如校园组织文化的重新定位等问题,传统的团学会等组织机构的垂直结构在信息传递的扁平化背景下,必须有所调整。

4.校园文化传播

校园文化传播重在渠道建设,现在各校都综合运用校园环境建设、学院形象设计、品牌活动建设、网络媒体宣传等等渠道,综合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这些都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但究其根本,校园文化传播最终依赖的是人,即校友,所以与人有关的渠道才是校园文化传播最稳定的载体。回归到校园文化本身,人的建设永远是不变的主体,结合进项目来说,就是要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开展师生关系研究,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在教育言行中实现文化传播。

校园文化软实力体现着校园的凝聚力,关系着师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包含着生产力,产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孕育着创新力,是学院文化增值充满朝气的内驱动力,教育事业的十三五规划必然要求树立全球化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体系、多样成才、开放融合的理念、创新开放发展的理念[5],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彭立群.公共领域与宽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68.

[4]胡鞍钢.文化建设“十三五”前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86-93.

[5]沈健.切实做好“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J].江苏教育,2015(4):6.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718.5

A

1671-9123(2016)02-0057-06

2016-03-24

2014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招标课题(zblx201408)

闻彦(1977-),女,江苏南京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校园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领域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领域·对峙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