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6-11-30王文娟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群也从以往的大学生为主扩展到更广的年龄阶段,这就使汉语国际推广的范围不断扩大,方式逐渐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家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内外汉语教育教学环境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的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如何?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教学实践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96-02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世界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少专业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明确,对专业课程有直接影响,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是复制、抄袭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课程结构和设置完全相同。创新性不足。同时,由于教师资历的制约,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随意性,缺乏规范性。我国一些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是简单的中文语言和英语专业课程的补充,这势必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2.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误区
由于学生大多是高考统招生,他们同样受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学生上课“只看不做”,因此,“考什么,教什么”就成了以前教育的误区,学生们也失去了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些因素导致在学生头脑中烙下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烙印。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完善,尤其是在课程教材等优秀教材面临众多的挑战。而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相对别的专业很匮乏,导致教学实践能力低下。
3.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原普通的中专教学岗位转过去的,缺乏一定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或者有些教师未经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国外的一些高职专业教师相比,我国的高职专业教师的学历较低,未有或极少的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用人需求不是很了解,加之技能不熟练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导致造成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专业部分课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探寻的动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探讨
1.改革调整理论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理论课程应以“应用型”为基础。一方面准备好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基本知识,课程体现专业、有特色师范的特点,体现了“广泛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全面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前沿的选修课程,以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专业前沿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不断获得新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培养就业前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师资缺乏,专业一些相关课程往往是很难开出或勉强开设,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院校应充分重视,重视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发掘师资潜力。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支撑,但是,一直以来教材建设是相对薄弱环节。很多与汉语言文学等共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等,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编著的教材。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充分重视专业教材建设。一方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材,优先选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统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增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明确“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状况与要求”。
3.加强教师与本专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对于相应专业的产业动向及发展有有所了解,及时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相应方面的能力。首先,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院校应当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提供场地设备等,这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其次,院校要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培训实践的场所,并及时检查培训的成果。还要根据教学需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当中进行兼职活动,不仅能够在实际工作当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还能够让教师从中获得利益。
4.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早就高技能人才,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决定因素。从教学的角度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讲,实践技能是成为合格教师的的基本能力,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砝码,对专业教师的未来成长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投身社会实践中去,采取多种渠道和方法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竞赛活动,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更新技术,与时俱进。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主动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教学综合水平。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手段方面,积极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中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与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灵活地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就业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加强实践环节,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娜.以活动实践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96):162-162.
[2] 李江涛.对外汉语专业教育现状:迅猛发展仍存制约瓶颈[N].新华网,2010-12-10.
[3]王冬梅.高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2(20):34-35.
作者简介:王文娟(198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