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大海有个约定”—记中国海油第一位“铜匠”陈惠新

2016-11-30牟雪江

中国石油企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铜匠海油活儿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我与大海有个约定”—记中国海油第一位“铜匠”陈惠新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9月23日在中国海油大厦1615会议室见到我们的采访人物陈惠新时,记者们都被陪陈惠新来的徒弟王熙昆和蔡东升给“考住了”。

问题是请猜猜“他的年龄?”

站在眼前的陈惠新大高个,像个运动员,身姿矫健,体格精壮,眼神柔和而明亮没有沧桑感。

记者们给出了比较一致的答案“40左右吧”。

陈惠新乐了,操着天津口音像在说相声段子:“我是30岁的心脏,40岁的身体,退休倒计时的年龄。”

这天,陈惠新距离退休还有84天。

陈惠新作为一位远洋轮上的“铜匠”,2003年凭借一身机修技艺入选中国海油特殊人才选拔行列,成为中国海油第一位“铜匠”。

2004年,随着中国海油渤中25-1油田投产,已经45岁、曾经在远洋轮上漂浮了16年的陈惠新,登上中国海洋石油113船,开始在“海上”扎根。

奔“五张”的人,换新岗,操旧业,被称为“老陈”的陈惠新名气很快响亮起来。说起“老陈”,在渤中25-1油田那可真是人人知晓的能工巧匠。2013年获得渤中25-1油田作业公司奉献奖荣誉称号。2015年参选中国海油最美50人。

“都进入退休倒计时了,你还去海上吗?”对记者关心的话语,陈惠新很感慨。他说;“去!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他说他舍不得大海,舍不得113船上的这个大家庭。他说:“我与大海有个约定,把手上的活儿传承下去,让海油有更多的‘铜匠’。”

“铜匠”行动中的“工匠精神”

“铜匠”,与金银铜奖牌等级无关。“铜匠”是由英文“Fiter”直译过来的,是国际远洋通用的称呼,类似陆地上的机修工,但又比机修工的工作复杂—“铜匠”在海上要干陆地上钳工、电焊、气焊、车工、管工5个工种的活儿。由于要求高,因此能够被称为“铜匠”的海上油田一线机修工寥寥无几。

陈惠新也因此拥有了一连串的绰号:“陈爷”“大拿”“老刺”……而这些绰号都与“工匠精神”相连。

80后徒弟王熙昆跟着“陈爷”快十年,他摸透了老爷子的脾气与秉性。在回答记者关于“工匠精神”的提问时,王熙昆抢着说:“在我师傅这就是‘刺儿、抠儿’;还有‘不服’,‘不服气、不服老’。”

“不服!”在陈惠新眼里,就是“再难的活儿,别人能干,咱就能干”。

2014年,113船机械部门承担的3台甲板吊机扒杆休息臂枕木需要更换了。过去这个活儿,因为施工难、风险大的原因,一直由外部单位承担。这次也不例外,在年初就做了“外委”作业计划。陈惠新知道后琢磨了几天。“现在的情况不是和过去的几年不同了吗?油价下跌,公司一直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这次这个计划是不是也可以改改?!我们自己干?!”

陈惠新主动请缨了。

经过与机械部门共同设计拆装方案,和详尽的分析安全风险,陈惠新承担了这项自主更换任务。

虽然工程师认为陈惠新可以胜任,但领导和工友们还是为他捏了一把汗。此项工作堪称“高空芭蕾”,工作点位于甲板以上近20米,距离海面达35米处,并且枕木放置区域只能容下一个人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仰焊,是难度最大的电焊操作。

1987年出生、2010年开始跟着陈惠新学徒的蔡东升回忆说,自己刚工作时,上去走几步腿都抖,明知道掉不下去,但就是害怕。

那几天天气酷热,陈惠新穿着厚重的防晒服,头顶炎炎烈日,脚下是滚滚波涛。汗水与电焊弧光交织辉映,展示了陈惠新不俗的“高空作战”能力。原本委托给外单位需要9天才能干完的活儿,陈惠新3天完活儿,为单位节约近百万元。

令陈惠新颇为得意的“大活儿”还有,2014年对主电站3台大型燃气轮机进行自主拆装。

海上油田如果失去发电机,油井就转不起来,油田就要陷入瘫痪。因此,为了平稳,发电机组需要每工作8000小时就要交换一次。陈惠新说:“这是一项精密活儿,光各种管线就几百根,如同给人做心脏手术,要把各个毛细血管准确、细致对接,不能出丝毫偏差。”以往这活儿都是由厂家的工程师来做。这次陈惠新向公司请缨,“这活儿我们自己也可以干好。”他领着一帮年轻人干了起来。经历了这场“会战”的王熙昆说,“跟着陈爷干活,我们特踏实,他往哪儿一站,就知道风险控制在哪儿、拆装的技术关键点在哪儿。”这项自主拆装主机工作,为公司节省“外委”费用60多万元。活儿做得漂亮,也让来自新加坡厂家的工程师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为深爱的113船站好最后一班岗

虽然陈惠新干过一些颇为得意的“大活儿”,但多数时候,他干的都是普通的机修活儿。在海洋石油113船上,许许多多的改造都是陈惠新经手的。13年里,这位爷累计整改的隐患数量达200多项目,累计获得安全部门隐患整改奖20余次,成为油田隐患整改的排头兵,为油田的安全生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老老少少称陈惠新为“陈爷”和“大拿”很好理解—尊称。但叫陈惠新“老刺”似乎有些另类。而陈惠新听到徒弟们当面叫他“老刺”也不会恼,而是将“挑刺”进行到底,绝不留情面。

陈惠新要求自己干的无论大活儿还是小活儿,都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他追求的境界是:当告诉别人“这是我干的活儿”时,对方赞一句“漂亮!”

“让陈爷满意可没那么容易。”王熙昆说,“一开始师傅挑刺儿挑得我们都快抑郁了。我们做的活儿,他都打回来,PASS掉。后来我们把活儿自己先PASS一遍,再拿到他那里去,他才稍许满意地说‘不错’。”

陈惠新手里教出过很多徒弟,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个徒弟在度过一段“痛苦期”后,都会喜欢上和他一起干活儿。因为,能学到真本事。

蔡东升说,师傅对活儿挑刺儿,对自己抠门儿,可他捐款助人大方得很。

除去过人的专业技能,陈惠新还是一位公认的“暖男”。在油田投产的初期,陈惠新的干练与热心就受到大家的拥戴,被推举为油田分工会主席,一干就是12年。

12年里,工会的大小事务,工友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都有他相伴。陈惠新不仅分享着工友们的喜悦,还要面对着工友们的埋怨和不解,及时开解工友们的心结。

聊起“老陈”这个人,大家都说,“老陈”可敬的不在一时帮助,可贵的在于一直坚持。

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的陈惠新是个非常顾家的人。但是每次遇到要在海上过年时,他却总是劝年轻人回家团圆,自己坚守在工作岗位上。13年间陈惠新大部分春节都是在海上度过。

陈惠新平时身无长物,紧着一件衣服穿个三五年,一台手机用成了传家宝,一个“轮休”自己或许都用不到千元。大家都觉得他太节省了,他笑笑,“我不需要这些,现在挺好的”。可遇到了同事大病需要帮助,遇到了献爱心需要伸出援手,他又是最显眼的那一个。

生性乐观的陈惠新想不到会遭受突如其来的疾病重创。一直被他自己误以为“小毛病”的,右手大拇指上的一个一直不见好转的溃口,2015年8月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必须马上对右手大拇指进行截肢手术,否则会危及生命。

这对一个技艺精湛的铜匠是极大的打击,之后的4个多月的时间,陈惠新在医院度过了他有生以来最为艰难的节点。拇指截肢、化疗、恢复,连续6次化疗,让陈惠新身体消瘦了不少。就在同事们认为就差一年就要退休的他,肯定会就此退休、不再出海的时候,陈惠新却选择了回海上油田。

他在电话中对王熙昆说“我想你们了!”一句话,说得王熙昆落泪。陈惠新病愈后回到海上时,船员们都来到甲板上,像迎接一位老英雄一样,充满敬意。

30多年海上风雨,陈惠新说自己没什么遗憾的。若说愧疚,就是对妻女的陪伴太少了。因为,纵使再被称爷,再有八般技能,可远在海上的他,却连个灯泡都没能帮妻子换过。一说起这些,刚硬的陈惠新也是止不住哽咽流泪。但抹去眼泪的他说:“海上石油工作就是这样,你选择了,就得干下去,就得干好。”

在海上干活儿一般是工作28天,休息28天,周而复始。陈惠新的最后3个班分别赶上了今年国庆和明年春节假期,他觉得这样的退休将更有意义。最后的3个班,陈惠新计划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做好传承。

何谓“石油精神”?陈惠新坚守在一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三老四严”的作风,爱岗敬业,在如今石油行业寒冬的关键时期更珍贵。

图片/海油宣

责任编辑:林肖也

猜你喜欢

铜匠海油活儿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海油华南谱新篇
打假是个技术活儿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古城手艺人
请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