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惊魂”:校园恐怖传说探析——以山东大学校园传说为例

2016-11-30马星宇

民俗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山东大学日志校园

马星宇



校园“惊魂”:校园恐怖传说探析
——以山东大学校园传说为例

马星宇

校园恐怖传说即流传在大学生群体中、以大学校园为主要背景或发生在校园中带有恐怖色彩的传说。作为现代都市传说的一种表现样式,校园恐怖传说依然保持着传统民间传说类型化、口头性等特点。此外,也表现出一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特征:网络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在内容上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校园中的问题。尽管校园恐怖传说在校园生活中主要充当着娱乐消遣的角色,但是随着其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当下校园恐怖传说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大学生学校认同与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校园恐怖传说;山东大学;都市传说

有一把拖把,是女生宿舍盥洗室的拖把,它被一个老太婆拿着,在寂静无声的午夜,寂静无声地在盥洗室的地上拖着。一个女生走过来找她失踪的同伴,见到这个出奇勤快的老太婆,顺口说:阿姨,这么晚了,别拖了,该回去睡了。老太婆应了一声,顺手把拖把插在拖桶里,颤巍巍地消失在走廊里。女生继续去别的地方寻找,突然觉得那个拖地的老太婆很奇怪,连忙赶回盥洗室看,只见自己失踪的女同伴被头朝下插在拖桶里。*这是笔者在本科期间听同学讲述的一则恐怖传说。

这是一则在各大高校流传十分广泛的校园恐怖传说。所谓校园恐怖传说,即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以大学校园为背景或发生在校园中的带有恐怖、灵异、神秘色彩的传说。这些传说,通常与校园中的某一公共场所相结合,如宿舍、厕所、僻静的小路等,另外各学校的地标性建筑,如古旧的教学楼、造型奇特的建筑与浮雕等,也往往在背后隐藏着恐怖传说。其中,与前者相结合的传说往往普遍流传在各个校园中,而后者则相对具有独特性,常常与所在校园的历史及特点联系在一起,虽然其在本质上仍会有类型化的特点。在任何一所高校校园中,基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此类传说,事实上它们已成为当下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讲述与传播。那么,这些传说是如何在高校校园中广泛传播的,大学生群体又是如何认知这些传说的,这些传说与传统传说相比又具有何种特点与功能意义呢?这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所在。

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叙事形式,传说流传广泛,在民众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大体言之,“20世纪的中国传说研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历史流变研究;二是形态机能研究;三是意义与审美研究。这三种研究思路各有短长,但有一个特质是共同的:都以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陈泳超:《作为地方话语的民间传说》,《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但从20世纪60年底末开始,随着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等思潮的兴起,学者开始反思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理路,逐渐开始关注传说讲述的语境、讲述者、传说传播的动力机制等问题。这样的转向促使传说研究者开始走到田野中去关注传说,将传说研究在地化,关注具体情景中传说的形成、生长及其讲述与传播等内容。*代表性成果如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传说生息的动力机制——关于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传说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刘文江:《传说:叙事的信仰实践形式——以甘肃省榆中县苑川河流域的民间传说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但是,无论哪一种思路,关于传说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传说领域,而很少有人去关注现代社会中广泛流行的、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传说”或“都市传说”。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王杰文、张敦福、魏泉等人以具体都市传说个案为例,就都市传说的结构、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做了相关分析。*如王杰文:《乘车出行的幽灵——关于都市传说与反传说》,《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张敦福:《中国都市传说个案简析》,《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魏泉:《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具体到校园传说,尤其是校园恐怖传说,作为当下在高校校园中广泛流传的传说形式——亦可称之为“当代传说”,相关研究成果则更是少见。据笔者管窥所见,仅有魏泉做过相关分析*魏泉:《若有若无:中国大学校园传说的个案与类型》,《民俗研究》2012年第2期。,但却只是对校园恐怖传说等校园传说个案与类型的简单描述与介绍,而对校园恐怖传说的传播方式、学生认知度、功能意义等并未涉及。基于此,本文将以山东大学校园中流传的校园恐怖故事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与实际访谈*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共161份,其中山东大学学生100份(以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为主),其他高校61份,主要就校园恐怖传说的传播情况以及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恐怖传说的认知情况做了相关调查。在此基础上,又针对性地对多位山东大学在校学生做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就校园恐怖传说的类型、传播方式、认知度及传说的性质与功能意义等略作分析。

一、类型化:校园恐怖传说的内容解析

每一个高校都流传着恐怖传说,它们在不同的场合被讲述,被学生老师转述加工,成为了另类的校园文化。山东大学亦如此,在各个校区内都流传着这样那样的恐怖传说,其中尤以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最多。总体来说,这些长短不一、五光十色的校园恐怖传说,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风水传说、闹鬼传说和“现实”事件传说。

风水传说主要是关于山东大学一些地标性建筑在建造时怎样遵循风水堪舆原则的传说,或者是建造时有凶相,因此在建造使用了一些手段来避凶。比如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具有特色的建筑董明珠楼(又称八角楼)、知新楼、中心校区南门及门前广场等。在传说中,这些建筑都是经过风水大师“精心设计”而成的。“东新的图书馆——棺材,前面的三个旗杆——三根香,新建的综合楼(即中心校区知新楼)酷似墓碑……完美的三套件”*豆瓣小组“山东大学”: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54049/,发布时间为2014年4月5日。。这些传说中包含了“风水”这样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喜爱和关注。其中最为山大学生所熟悉的是一则名为《山大诡事》*曹百顺《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的钟声》发表于人人网,发表时间2012年6月30日: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855838061。的风水传说,因为它的内容十分翔实,叙述生动,因此被大家津津乐道。总之,这一系列传说,借“风水”之说解释了山大中心校区南门、电教北楼、八角楼、知新楼等典型的建筑的由来。

第二个类型是闹鬼传说。山东大学丰厚的历史就为校园中流传的鬼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鬼话在各地高校都有流传,它们在着力于营造一种诡异阴森的氛围的同时,还常常将其与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日军侵华时的屠杀事件、“文革”时期的惨剧等等。一些老旧的、历史气息浓厚的教学楼,如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的艺术楼、保安楼及中心校区的文史楼等都在这些传说里被描述得“鬼气森森”,正如清华大学“二教鬼话”一样,这些老旧建筑也留下了“日军残忍屠杀”的相关印记,或某座教学楼建就直接建在“坟地”之上等,似乎每一栋有一点年头的建筑总是与死亡、坟地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些“校园鬼话”中,关于洪楼的“异度空间”*巨浪《山大灵异事件(转载自豆瓣)》发表于人人网,发表时间2010年4月19日:http://blog.renren.com/blog/259736448/459646153。为山东大学的学生津津乐道。这则传说讲述了一位同学来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一座老教学楼的四楼上自习,却无意中进入了异度空间,看到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与学生行为衣着怪异,于是慌忙离开,后来却得知这座楼根本没有四楼。洪家楼校区是山东大学的老校区,因此流传着许多这样的闹鬼传说,也有许多这样的“有故事”的教学楼。

第三类是与真实性事件相关的“现实”事件传说。近些年来,校园中频发的自杀、伤害事件以及安全事故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件往往由于模糊的来龙去脉而更容易在传播中被改编、夸张,最终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校园恐怖传说,例如各种与电梯相关的恐怖传说。现代社会中,电梯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运载工具,但由于各地电梯事故时有发生,于是其安全性也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随着各个高校越来越多的高层教学楼、学生公寓等的建设,电梯的使用在高校校园中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由此使得电梯安全性也成为校园安全的重要一部分。于是,因电梯安全事故而引发的相关恐怖故事与传说,不仅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高校校园也同样成为其重要流传地,造成各种电梯恐怖故事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山东大学亦同样如此,如“经管楼的电梯和天台”、“东新的偏门”等等。这些传说,往往以真实时间作为讲述背景,却又常常与“鬼”“风水”等恐怖神秘的元素联系在一起。由于与这些事件相关的地方是每个同学经常出入之地,现实性较强,因此也是最为听众所相信的恐怖传说。

以上我们就山东大学校园中流行的恐怖传说做了简单的类型化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形形色色的恐怖传说其实也流传在其他高校中。正如每个学校都有一条“保研路”一样,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闹鬼的故事,有一栋诡异阴森的老教学楼,有一个跳楼自杀的诅咒和一个关于跳楼自杀的恐怖传说。于是,像“好姐妹,背靠背”、“一条辫子”这样的鬼故事就普遍地流传在各大学校园中,只是改变了时间、地点等基本故事要素。当这些传说被移植到不同的校园土壤中,就只保留了核心的要素,即传说的关键节点,如在关于闹鬼的教学楼的传说中,其最核心就是“鬼魂作祟”,不论由于何种原因有了“鬼魂”,它必然导致这座教学楼鬼气森森,怪事频发。正是这个关键节点的存在,传说才得在此基础上展开。而在核心之外,许多外部特征都会随着它周围的环境产生变化,成为了某个高校自己的校园恐怖传说。也就是说,某一个高校校园中流传的恐怖传说,其实只是类型化校园恐怖故事在这个高校的在地化投射。比如在山东大学校园中流传的“知新楼的钟声”传说,其实在许多高校中也都有流传,虽然它们所依托的事件、建筑等不一定相同。

不过虽然如此,相较于其他高校,笔者发现山东大学校园恐怖传说中的风水类传说却特别多。笔者一共收集了38则校园恐怖传说,其中山东大学校园恐怖传说13则,其他高校校园恐怖传说25则。在这13则山东大学校园恐怖传说中,有8则传说或以风水为主题,或带有风水情节,而在其他高校的25则传说中,只有6则传说与风水有关。如武汉大学流传的8则校园恐怖传说中,虽然也涉及了学校中各色建筑物,却没有关于风水的传说。一方面,山东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系列情节各异的风水传说;另一方面,其它类型的传说中也出现了关于风水的情节,甚至是关于电梯的传说也附会了风水一说,可见在山大校园的恐怖传说始终离不开对风水的关注。之所以如此,应该与山东大学的自身特点有关,即《周易》研究的深厚学术传统。早在1984年,山东大学哲学系就成立了“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直属学校的独立科研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又正是更名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现该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办有《周易研究》(CSSCI)杂志,是目前国内唯一专以《周易》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机构。虽然我们深知,《周易》与易学研究是一门具有深厚传统的学问,但在普通大众眼中,《周易》往往被简单化为是与“看风水”“算命”相关的书籍与学问。确实,从《周易》的成书时代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想来看,与“风水”占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刘大钧教授也认为“归根到底,《周易》是一部筮书”*刘大钧:《周易概论》,巴蜀书社,1999年,第91页。。在这样的影响下,联系《周易》的研究传统,关于学校风水、布局等一系列神秘主义的传说就在校园中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山东大学在《周易》研究上的深厚传统与崇高地位,很多民间的占卜算卦者会打着“山东大学”的旗号为人占卜算命。如山东临清的一位算命先生,为证明个人权威并吸引潜在主顾,就打出了“山东大学专家-神算命运-起名”的招牌*据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胡克诚老师2016年5月6日(农历四月三十)于临清歇马亭奶奶庙宇所拍摄之照片。,足可见山东大学易学研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二、口头与网络:校园恐怖传说的传播路径

作为在校园中广泛流传的一种传说形式,校园恐怖传说在校园中被学生不断地转述与传播,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那这些传说是如何在校园中进行广泛传播的?又是谁“创造”出这些传说的呢?

从接受程度来看,被调查者中有七成听过在山东大学流传的各种校园恐怖传说,有一半的同学能够讲出一两个这样的传说,还有八成的同学愿意将这些恐怖传说分享给他人很显然,这些既听过又能够讲出传说的同学,以及乐于分享讲述的同学都在无形中成为了这些传说的潜在传播者。因此,这些校园恐怖传说就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并且在不断地讲述与分享中为大多数同学所熟知。校园恐怖传说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被校园中的学生乐此不彼地传播着,是因为那些神秘、诡异、传奇的事情符合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因此这些传说就被不断地传播着。同时,情节的戏剧化和传奇性也利于校园恐怖传说的传播,正如施爱东在谈及谣言时所说的那样:“除非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人们天生对于那些枯燥无趣的统计信息和抽象复杂的逻辑推理具有敬而远之的排斥情绪,人们更乐于讲述和倾听那些戏剧性的故事。故事总是比数字和推论更生动、更有趣、更富人情味,也更利于公众的复述和传播。”*施爱东:《谣言的发生机制及其强度公式》,《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

校园恐怖传说流传如此广泛,拥有大量的传播群体,那么这些传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呢?据笔者的问卷调查,超过七成的同学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得知这些传说的,而另外接近三成的同学则是通过网络得知的。也就是说,口头讲述是山大校园恐怖传说流传的最主要途径,而这也正切合了传说口头性的特点。正如在谈到山大软件园二区的恐怖传说时,一位同学讲到的那样:“那个就是口耳相传吧,在软件园的很多同学都知道。”*被访谈人:刘早,女,山东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3月21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事实上,关于这一则传说,笔者也确实未在网络或其他媒介上找到有关传说的完整文本。可见口头讲述确实是校园恐怖传说传播主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中,如同学聚会、朋友饭局、闲谈聊天等,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人们往往会讲述一些新奇的、恐怖的传说来作为谈资。在校园中也同样如此,校园恐怖传说的讲述就主要发生在同学之间、各种场合的闲谈中,如宿舍夜谈、课余闲聊等,所谓“宿舍夜谈的时候就会讲这些恐怖的故事”。另外,各种集体活动及聚会等也是非常适合恐怖传说讲述的场合。虽然通常同学之间聊天的话题比较宽泛,但关于自己学校的奇闻轶事却往往是必不可少话题,因为这些带着恐怖、神秘性质的传说故事要比课本上的知识来得更为有趣,也更生动,是大家都非常乐意讨论的。大家聚集在一起闲谈聊天时,当一个人讲述了一个或若干个校园恐怖传说,就如同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立刻激起波澜,所有人都会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并且不断有人更正或者讲述新的传说,校园恐怖传说也就在这样的闲谈之中被传播。尤其是当来到某座“有故事”的教学楼或其他建筑的时候,很多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谈起与之有关的恐怖传说。特别是新生初来时,在参观校园经过这些建筑时,高年级的同学就会讲起关于这些建筑的恐怖传说。可见,不仅同学之间在交流传播着这些传说,还通过一种从高年级向低年级“传承”的方式流传着。一位同学谈到她是在入学时听到的这些恐怖故事的,“当时在学校里走啊,我当时不认识学校的路,师兄师姐就指给我看说这是什么建筑,顺便讲了一下关于这些建筑的恐怖传说”*被访谈人:刘早;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3月21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

校园传说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口头讲述成为其流传的重要途径。“在某些情况下,传说与谣言、奇闻轶事有着某种渊源关系,一些谣言或轶事可能是传说的前身,最终会发展成为传说,如果它们具备了传说的特点的话”*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8页。。因此在各种原因的综合发酵下,这些“母题”被大家加工并增添了许多细节而成为了情节完整的恐怖传说,并被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群体在各种场合所广泛地讲述、改编与传播,从而获得了无限地生命力。

除口头外,网络逐渐成为校园恐怖传说传播的新途径。通过网络了解校园恐怖传说的主要平台是人人网、“百度贴吧-山东大学吧”。如在山东大学所流传的五个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恐怖传说,按熟悉程度排序分别为:“中心校区的聚魂八角楼”“中心校区电教北楼的故事”“中心校区知新楼的大钟”“成仿吾雕像”以及“软件园二区的灵异传说”,排名前三的传说就都来自人人网日志与山大贴吧一篇名为《山大诡事》的网络日志。尤其是贴吧,作为一个学校的网络社区,是学生在网络上对自己身为山大学生这样一个身份的最好标记,因此这里常常成为学生们分享校园奇闻逸事的地方。在贴吧中,一旦有人发了一个类似山大恐怖传说主题的帖子,就会立刻激起大家的热切讨论,有人质疑,有人附和并讲述新的传说,也有人辟谣。虽然大家反应不一,但无论在哪一种场合下,关于校园恐怖传说的讲述一定会激起大家谈论的兴趣。

另外,微信、微博以及豆瓣等其他网络社区,也是同学们了解恐怖传说的重要网络平台。尤其是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手段,当下正越来越成为传播校园恐怖传说的重要方式。当笔者与一位在山大就读的同学聊天并希望她给我讲讲山大的恐怖传说时,她只是含糊地讲了几句,最后说道:“我也是在微信上看的,我回去找找,再微信发给你。”*被访谈人:艾敏;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5年9月25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笔者在刚刚进入山东大学学习之初,也是通过一位同学在微信上分享的一篇名为《山大诡事》的日志才了解到山大校园恐怖传说的。

下面我们就以《山大诡事》为具体案例,按校园恐怖传说是如何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山大诡事》首见于一位注册名为曹百顺的山东大学在校生的人人网日志,最初发表于2011年12月16日,后又经过了数次更新。其由一系列校园恐怖传说所组成,包括《阴兵过境之南门》《打生桩的电教北楼》《知新楼的钟声》《聚魂的八角楼》四个部分。“在任何一个网络社区里,一篇帖子的阅读量和转发量都积累并体现了它的价值。”*慈兆泓:《从人人网看校园SNS中人际传播的特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1页。《山大诡事》一经发表与更新,就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浏览量、转载量及相关评论不断攀升(见表1)。

表1 《山大诡事》的更新及传播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发现,这篇日志的首次更新就获得了相当大的访问量和分享、评论数,这在普通的人人网用户中是十分少见的。第二次更新之后,这篇日志的分享数、浏览数以及评论数更是翻了一倍;第三次更新、也即最后一次更新后,浏览量等也仍居高不下。由于这则日志是关于山东大学校园的恐怖故事,因此在山东大学的学生中更能引起共鸣,因此分享和转发也以山东大学学生为主。于是,这一系列恐怖传说就以人人网为中心被转发和分享到了各种社交网络中*笔者认为这与当时人人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有直接关系。据乔旋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人人网激活用户1.78亿,月独立登陆用户5600万。是中国用户最多、认知度最高的SNS网站之一。……人人网是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网站,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90%注册使用,约有2700万左右。”(乔旋:《论SNS社交网站中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以人人网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6页)在《山大诡事》发表的这段时间里,人人网是在校大学生使用的主要社交网站,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豆瓣、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等。2012年6月12日,《山大诡事》第一次更新的内容,首先被一位名为“几万里冰霜”的网友转载到了山东大学贴吧,转载的是第一次更新的内容。从贴吧的回复中可以看出,许多人已经在人人网上看过这篇日志了,但是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甚至还有人在回复中贴出自己所知道的山大恐怖传说,讨论气氛热烈。2012年12月24日,该篇日志又被一位名为“豆斗豆不豆”的豆瓣用户转载到了豆瓣小组“灵异豆瓣”*豆瓣网:《山大诡事(搬运工)》: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70592573/。中,2013年又被名为“baby恶天使之翼”的网友作为《山大灵异事件》中的一部分转载到了“一个道士吧”中*一个道士吧:《山大灵异事件(二)转载》:http://tieba.baidu.com/p/2569119446。。2015年,在知乎一个“山东大学,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知乎网:山东大学,那些你不知道的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22229?sort=created。的提问中,又被一位名为“Maples7”的知乎用户在回答问题时所转引。

《山大诡事》不仅被网友原文转发到各种社交网络上,甚至还出现“抄袭”《山大诡事》的帖子。这篇名为《学校鬼事》的帖子于2011年12月21日被网友“忆曲清歌”发表在“aion吧”*aion吧:《学校鬼事》:http://tieba.baidu.com/f?kz=1333073979。中。《学校鬼事》除了开头稍做改动,将传说背景放在了理工大之外,其余内容都与《山大诡事》一模一样。

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山大诡事》在山东大学学生中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且持续时间很长。从日志发表的2011年12月16日(这里将三次更新看做一篇日志整体进行分析)就开始有人评论,一直到2015年1月评论仍然在更新。可见,这篇日志的发表时间较早,但是却在山东大学学生中产生了持续而深入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新生入学时都有人在山东大学贴吧发表以山大的恐怖传说为主题的帖子,而《山大诡事》作为其中不得不提的“经典”传说,自然每次也都会被翻检出来,于是新生自然也就了解了这个传说并成为了潜在传播者。可见,如同老生带新生游览校园时讲述这些恐怖传说一样,贴吧亦同样对恐怖传说在新生中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都是在用“讲传说”这样一种方式将校园文化一届届传递下去。

经由网络平台所创造出的传说,由于有具体可查的发表时间及创作者,这些传说一般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创作者究竟为谁。《山大诡事》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今天各种社交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一个由网络写手所创作的传说故事,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校园传说的源头之一。*除《山大诡事》外,笔者利用网络检索到的山大灵异、恐怖传说还有:2010年4月19日巨浪转载自豆瓣的《山大灵异事件》:http://blog.renren.com/blog/259736448/459646153;2010年7月14日刘可明日志:《【山大灵异】经管楼电梯砌到墙里?天台贴了八卦被封?八角楼真的镇住了东公?会笑的铜像,16号楼的三头巨锁,山大邪气最重的地方……那些流传在百年山大的灵异事件》:http://blog.renren.com/blog/285414115/477686754?bfrom=010201102;于佳佳YUKI于2011年9月25日发表的日志《山大东新校区灵异事件集合》:http://blog.renren.com/blog/344337501/763280291;2013年3月15日骆昊峰《山东大学灵异事件系列》日志:http://blog.renren.com/blog/410834610/812396758?bfrom=01020110200。这几篇日志基本上涵盖了笔者目前所听到的以及在各种网络媒体中看到的山东大学校园恐怖传说。诸如曹百顺这样自己创作校园传说的同学,可以说是网络中的话语领导者,也是校园传说的书写者,可以说他们是在“写传说”*“写传说”即以文字的方式书写传说,写作的地方人士为称为“写手”,而地方人士书写的关于本地知识的一切文字被称为“写本”。见陈泳超:《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传说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6期。当然这些被“写”出的传说,也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毫无凭藉的,《山大诡事》中所提到的南门、电教北楼、知新楼和八角楼就都是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者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建筑的特点创造出了这些传说。

那么,创作者为何要“创造”这些传说呢?他们的动机与目的何在呢?笔者通过多种途径设法联系上了《山大诡事》的最初创作者曹百顺,在谈到最初创作这一系列传说的动因时,他说:“最开始的时候写的是电教楼,因为电教楼没课的时候是不开放的,我和舍友在外面等着上课的时候闲扯,我就骗他们说这楼有问题。我自己也没想到胡扯八道把他们忽悠住了,然后就写成了文发到网上……我自始至终都是当成小说来写的”。*被访谈人:曹百顺,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4月11日,以微信的形式进行访谈。也就是说,最初创作时,只是出于一种娱乐的目的,是以一种文学创作的目的进行写作的,但却意外地引起了山东大学同学的巨大反响。因此尽管作者在日志最初发表时的评论回复中不断解释:“没有认真考察过,就是随便编的”,“除了我姓曹之外,基本上都是编的了……”,并且还提醒大家:“当小说看吧,千万不要当真。”*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但是因为评论数量太多,所以很多读者并没有看到作者的说明,因此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就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真的,于是不少看过的同学,尤其是山大的同学会觉得十分真实与合理,如“张川玉”“感觉分析得好有道理”*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徐瑞娟”则“一直以为经管楼的电梯是坏了还是怕上课的学生多了给弄坏了所以才不开,原来是有原因的啊,罪过罪过,离开两年之后才知道。”*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还有许多看过日志的同学对这一系列传说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赵妍慧”说“啊啊这是真的吗?真的有道术吗?好恐怖但是好想知道!”*人人网,2012年6月3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聚魂的八角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855838061?bfrom=01020110200。,“李瑞雪”说“好恐怖啊,以后不敢去上课了”*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在曹百顺看来,之所以会有相当数量的同学相信其中的内容,是因为他们都是山东大学的同学,“主要是山大的学生第一次觉得这些诡异的传说就出现在自己身边……如果不是山大的学生看了,只会觉得比较胡扯,没有那种微妙的感觉”。地方性是传说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它们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中进行流传的,如果离开它生长的具体语境,其影响力也必然就会减弱。由于这则传说内容在趣味性、传奇性以及真实性上都较口头流传的文本更为翔实生动,因此很多看过的同学(以山东大学学生为主)对其中的内容总是深信不疑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促使这篇日志作为“趣闻”而不断地在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媒体上被大量地分享转发。

实际上,对同一校园里的学生群体而言,网络上传播的传说与口头传说的区别似乎并不大,且两者间经常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由于口头叙事的随意性,所以口头讲述的故事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简略的、模糊的文本,在同学之间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会丢失很多细节。如一位同学在给我讲述山东大学软件园二区的灵异传说时说道:“好像是有个同学在那里自杀了,所以那里的黑板上就经常有乱七八糟的字符,然后桌椅也很乱什么的。”*被访谈人:刘早;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3月21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很明显,这样的传说在口述中显然是缺乏一定情节且含混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失去了恐怖感。而文本在被书写和创造时会带有文学性和稳定性,所以网络流传的校园恐怖传说文本往往是一个细节丰富、完整的传说,因而大家口头流传的传说在被编辑成文字发布在网络上后,就具有了完整的情节和书写者本人所加入的各种细节。而当口头传说转化成网络文本之后,这些文本又会被人们阅读并继而以口述的方式讲述给他人。《山大诡事》就是在网络与口头传播交互作用中才获得持久生命力的。虽然已无法追溯究竟是谁最早对这则传说进行口头传播的,但可以推测在这篇日志最初发表时,就已在同学们口中传播了。因此网络文本与口头文本并不存在实质区别,二者不仅相互交错影响,也是相互转换的。这无形中扩大了《山大诡事》的传播,也加强了它的影响。

由于口头讲述所独有的亲密性、接近性、情感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使得口头传播仍保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即使是在乐于运用网络媒体的大学生群体中,口头讲述也仍然是交流的主要方式,讲述的氛围,再加上讲述人的表情与动作等,使这些传说具有了鲜活感。当然,网络文本也并不总是僵硬的,因为网络媒介的特点是具有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因此在网络中我们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因此网络文本也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在网络上有关山东大学校园恐怖传说的讨论中,大家也十分积极,在网络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讲述”着自己听闻或看到的山大灵异传说,补充和丰富着山大的校园恐怖故事。笔者所收集的异文中,就有不少是来源于此。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当下网络、社交媒体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交流方式,由此使得越来越多的校园传说被文本化,并以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被传阅,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

三、迷信还是校园文化:校园恐怖传说的主体认知

传说的意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人们在日常行为和文化等诸多活动创造出来的。从人们讲述和传播这些传说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人们对这些传说的认识、态度并且发现其存在的意义。

据笔者调查问卷可知,有四成的同学对校园恐怖传说感兴趣并会主动要求别人讲或主动寻找这些传说,因为传说中讲述的那些充满恐怖感和传奇色彩的内容,可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当然,也有六成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这些传说,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这些传说不感兴趣,只是很少主动去了解。当有人开始讲述(或通过网络转发)这些传说时,作为听众(阅读者)的同学通常是十分感兴趣的,调查发现有近八成的同学愿意听(浏览)、有五成的同学是出于“为了猎奇”的目的才愿意听校园恐怖故事。*龚笃清:《民间传说传奇性的作用及其心理基础》,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恐怖传说中所营造的恐怖感以及在表现手法上制造出的悬念,使得校园恐怖传说亦表现出极大的传奇性魅力。在平凡无奇、看似普通的校园中竟然隐藏着神秘的阵法,这种传奇性无疑会激起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惊讶感——我们生活的校园里竟然会有这样的传说?而这样的惊讶感又会使他们的好奇心更盛,因而更愿意去听这些传说、去了解这些传说的内容。因此,同学们的乐于接受和愿意分享是校园恐怖传说得以广泛存在与传播的基础。

首先是关于真与假的问题。对此,大家的反应不一。据调查问卷可知,有近六成的同学表示并不在乎这些传说究竟是真还是假,只是觉得有趣而已。另外,网络上的众多评论也显示出这一倾向,如“杨正_BC”评论:“作为坚信science的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不过读起来还是挺带感的。”*人人网,2012年6月3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聚魂的八角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855838061?bfrom=01020110200。“李继勇”评论:“娱乐效果很强。”*人人网,2012年6月3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聚魂的八角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855838061?bfrom=01020110200。对他们来说,趣味性、娱乐性是他们关注校园恐怖传说的最主要动因,因此真假问题对他们来说也就并不重要了。而在这种娱乐至上心态的影响下,许多同学对于这些校园恐怖传说也多持一种调侃态度。如“张格Emma”评论:“应该编点知心楼的……把考研的都吓跑!!!”*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李祥兵”评论:“(山大)中心校区,要加开新学院,灵异学院或者鬼文化研究中心。开个博士点,争取两年内成国际知名院校。”*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这样一种带有调侃意味的态度,使得校园恐怖传说的恐怖感被剥离,也潜在地表明这些同学并不太相信这些传说的内容。

其次,对究竟是信还是不信的问题,据调查问卷,有三成的同学明确表示不相信这些恐怖传说的内容。一位同学在访谈中说道:“我不相信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唯物主义的,我觉得的就是在瞎扯,所以我就不相信,也不感兴趣”。*被访谈人:闵晓琼;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1月6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网络评论中亦有同样的声音。如“李睿超”评论:“纯属扯淡啊,电教北楼那个厕所隐隐暗暗地,如果真有鬼啥的早就灯火通明了,越是有事才越要亮一些,我们双学位就在那个楼里上了一年了,人也很少啊,这个日志太扯了。”*人人网: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855838061?bfrom=01020110200“杨嵎清”评论:“一切唯心造,正心,利他,莫要搞邪门歪道蛊惑人心。”*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之所以如此,当然与当代大学生一直接受的科学教育有关,因此对于“怪力乱神”等传奇性内容自然会持一种怀疑甚至是不相信的态度,认为都是无稽之谈。当然,也有小部分同学会相信这些传说的内容,如在笔者的调查与访谈对象中,就有三名同学表示说相信这些恐怖传说的内容。网络上一些针对《山大诡事》的评论,似乎也显示出他们对这些恐怖传说持一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如“贾潇寒”评论:“我们全宿舍都决定以后不去综科上自习,不在718走南门,去哪儿都尽量不坐电梯,她们还特赦以后不让我一个人去电教占座了…真害怕了。”*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徐瑞娟”评论:“一直以为经管楼的电梯是坏了或是怕上课的学生多了给弄坏了所以才不开,原来是有原因的啊,罪过罪过,离开两年之后才知道。”*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王宇peter”评论:“电教北楼那个估计是真的,因为当时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

相比于那些明确表示信或不信的同学而言,绝大多数的同学则持一种模糊态度,有近七成的同学认为这些传说中的内容“不全是真实的,但也有一定依据”。可见,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些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们认为有一些肯定的编造的,而有一些却极可能是真实的。“我觉得关于理综楼的八卦阵的那个传说就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山大诡事》就感觉很假了。”*被访谈人:魏甜甜;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1月6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一位同学“李昊然”在看过《山大诡事》之后发表评论道:“有些事吧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其实写的说不定有点道理。”*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也有同学“王艺纯”说:“话说我自己对这些东西持保留态度……”*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尤其是当传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细枝末节并与实际情况及大家的感觉相一致时,真实感也就越强,对其内容也就越难以判断,大家的态度也就越模糊。

校园恐怖传说讲述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在校园中发生的事,并且用大量的细节描绘增强了真实感,而这样的真实感会使人不自觉地感到害怕。虽然确实有很多人并不相信恐怖传说是实有其事,只是胡编乱造,但是否相信与是否会产生心理影响却是两码事。对于鬼故事,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与体现,即我们可能完全不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在某些特定时刻,比如暗夜独处或独自一人置身故事所涉及的地点时,内心深处总会隐隐泛起某种恐惧之感,甚至会头脑发麻、脊背发凉。由此,校园恐怖传说利用真实感所塑造出的恐怖气氛,使得很多同学在提到或置身发生灵异事件的标志性地点时,不自然地会产生恐惧感。调查中,有五成的同学表示听到这些故事后会“有一点不舒服”,还有近一成的同学说置身传说中提到的地点时“肯定会有”害怕的感觉。即使是一些并不相信这些恐怖传说的同学也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如笔者在与一位同学交谈时她说道:“我不相信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唯物主义的,我觉得的就是在瞎扯,所以我就不相信也不感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就是你提的其中一个问题,我听了这些传说之后,再去那些传说发生的地方心里会不舒服。”*被访谈人:闵晓琼;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1月6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网络平台上针对《山大诡事》的评论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如“张斌”评论:“某一天晚上下课后路过南门,真的感觉那个广场的灯很诡异,大家没觉得吗?”*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王浩”评论:“也许日志是说着玩的,不过我确实有一次晚上七点夜入电教楼,我还说怎么没人,里边阴森森的,我刚走过楼道口,看门大爷十分肯定地说,这里没课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这真的是很有趣的现象。对于这种心理,一位同学总结说:“理智上你是不相信的,但是情感上你还是会感到害怕。”*被访谈人:吕士远;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1月6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而之所以会感到害怕,就是因为“身边的事情总觉得特别真实”。*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范锡明]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正是真实感增强了恐怖感,让听过传说的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带入感,从而产生了恐怖的感觉。正如曹百顺在谈到自己身边同学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时所说的说:“大家觉得这些诡异的东西就在自己身边的感觉超级好,所以就宁愿相信了。”*被访谈人:曹百顺,访谈人:马星宇,访谈时间:2016年4月11日,以微信形式进行访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同学在置身校园恐怖传说中提到的标志性地点会产生恐惧感。

这些校园恐怖传说除了娱乐性之外究竟有何意义呢?在广大在校大学生看来,这些传说故事还是他们了解自己学校的一种重要途径。据调查问卷与笔者实地访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校园恐怖故事传递了有关自己学校的信息,因此只要是“关于自己学校的传闻就都想知道”。如有一位同学在问卷中写道:“虽然可能查无实据,但这些故事可能传达一些其他与学校有关的信息。”从表面来看,学生希望通过这些恐怖传说了解有关自己学校的信息,而从深层来看,学生喜欢且乐于传播校园恐怖传说,其实是在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山东大学学生的身份认同,试图通过对校园恐怖传说的了解和传播获得“文化认同感”。一个校园中的恐怖传说往往会包含着这个校园的独特文化特色,正如山东大学的校园恐怖传说不仅表现了山东大学的特色校园建筑,也体现出山东大学《周易》研究的学术特点。实际上,正是包括传说在内的一系列要素所展示出的校园文化传统,将山东大学中的学生纳入到山东大学校园文化的体系之中的。在此,恐怖传说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记录着独属于山大的特色,如造型奇特的八角楼、充满着历史气息的文史楼,这些都曾是每一个在这个校园中生活过的山大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所共有的校园记忆。因此,通过这些大家所耳熟能详的校园传说——即使是恐怖性传说,同学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自己是属于这一文化的一份子。如此,在讲述和传播山东大学校园恐怖传说的过程中,自己也就被贴上了“山大人”的标签。因此,在校园恐怖传说娱乐性的背后,其实所传递的是一种身份认同感。在校大学生对校园中流传的恐怖传说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愿意听这样的传说,并且更乐意分享,由此成为新的传说讲述者,由此在讲述与传播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一种只有山东大学学生才享有的“知识体系”,并在与他人分享时将自己作为山东大学学生的身份标识加以明确化。可以说,校园恐怖传说作为一种另类的校园文化,为山东大学学生所共享,并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记忆。

当我们从校园传说中发现并感受到身份与文化认同感时,那么这些恐怖传说也就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迷信”了。虽然在谈到如何看待这些广为流传的校园恐怖传说时,约有三成的同学认为这就是迷信。如一位网名为“龙云”的同学评论道:“阴风四起,吹散了大学的精神,光剩下迷信、恐惧和无知。”*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但是正如大家所调侃的一样,“没有鬼楼的大学不是好大学”,更多的同学则乐见其成,认为这些传说没有什么不好,其实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调查问卷中约有七成的同学持此观点。网络上也多有同样的观点,如“李颖”:“大学这种事应该还是比较多的啊”*人人网,2011年12月20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知新楼钟声”》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2180881?bfrom=01020110200。;“张骥ZJeesy”评论:“大学没有这种历史就不叫大学了呀”*人人网,2011年12月16日曹百顺发表日志《山大诡事——更新至“打生桩的电教北楼”》评论:http://blog.renren.com/blog/287650377/790859899?bfrom=01020110200。。甚至有的同学会在内心深处,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真的可以发生传说中所发生的那些诡异事情,仿佛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普通,甚至希望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因此,大家都喜欢这些校园恐怖传说,因为这些传说满足了他们对于神秘世界的想象,也满足了他们对于校园的想象、了解与认同。

四、结 论

与传统传说相类似,校园恐怖传说亦呈现出类型化的特征,在各个高校中基本都有大体类似的传说故事与情节。在此基础上,每个高校可能也会表现出自身特色。另外,作为在当下高校校园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传说形式,校园恐怖传说受到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单纯地以“怪诞”“迷信”等审视之。在传播方式上,口头传述仍是校园恐怖传说的最主要方式,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亦异军突起。在性质上,校园恐怖传说是当下都市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传说相比,既有诸多共性之处,如类型化、有“中心点”、口头传述为主等;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成为重要传播平台、以青少年为主要传播群体等。

大学生之所以对这些恐怖传说感兴趣,首先是因为这些传说带有娱乐的性质,是大家茶余饭后、课间闲聊的谈资,是各种场合中大家都愿意谈论的主题之一。其次,它们还满足了大学生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我们之所以钟爱校园恐怖传说,是因为这些传说中有我们在现实中不可能达成的愿望,满足了我们对神秘世界的想象,我们渴望充满刺激冒险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看似荒诞无稽的传说背后实则隐含着大学生群体所关注和需要的信息,正如布鲁范德所说的那样:“我们讲述的传说,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希望、恐惧和焦虑心理的反映。”*[美]J·H·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李杨、王珏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大学校园中频发的自杀、暴力和死亡等事件的不断发生,在大众新闻媒体的宣传炒作下,校园问题成为了大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校园中流传的诸多关于教学楼、宿舍楼的闹鬼事件以及电梯事件等,其实都与这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有关。校园恐怖传说的讲述和分享说,实际上表现了大学生群体对时下校园中各种自杀事件、危险死亡事件的关注。如各种关于电梯的恐怖传说——男女主人公在离奇的电梯故障中不慎丧生,其实表现的就是大学生对校园安全的担忧。而反过来看,这些恐怖传说的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教育和警示的意义。“当代都市传说侧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尽管内容与其它传说形式有重叠之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传说已经逐渐发展为内容是以城市暴力、黑暗、死亡以及新技术的发明应用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等为主要表现对象。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从某些方面看,城市传说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批判。”*王娟:《校园民俗》,《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因此,校园中流传的恐怖传说也带有一种告诫的意味,告诫大学生、尤其是女生(传说中的受害者多为女生),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要有防范意识,尽量不要独自待在无人的教学楼,也不要深夜出门等等,同时,也是对现在社会环境的不安全以及频发的伤害事件的无声谴责。

传说往往具有地域性特征,尽管某一类型的传说广泛地流传在各地,但是不同地点流传的传说却总是各具特色,是与一个地方的特定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任何一个传说,不管是地方性的还是全国范围内流传的,在本质上都是“地方化”的。*王加华:《景观风物、社会环境与民间传说——山东淄川淄河镇孟姜女传说的文化生态探讨》,《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所以,某一个传说通常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中流传的,是被某一个固定群体中的人所共同分享的。虽然校园恐怖传说是类型化的,但在不同的校园中的,同一类型恐怖传说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即总是与各自校园的特色建筑与校园传统等紧密相连。例如山东大学的校园恐怖故事,就总是与知新楼、八角楼等代表性建筑紧密相关,并且以特别突出的“风水”元素为其特色。这些特色,只有曾在这个校园里生活与学习过的人才能真正熟知与理解,因为这是他们所共享的“文化”。于是,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共同的校园文化之下,在这里生活的群体也就自动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感。“只有通过共同的代码,我们才能发现和表达我们的文化成员身份。通过使用这些传播代码,无论是作为受众的信息源,我们都将自己植入文化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只有文化成员借助于传播代码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文化成为积极的、动态的、生生不息的有机体。”*[美]约翰·费克斯:《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页。校园中流传的恐怖传说,总是带有深深的校园文化的烙印并自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校园生活的特色,因此我们分享与讲述这些流传在自己校园中的恐怖故事,也就是在分享与讲述校园文化,进而在标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在获得身份认同感的同时,我们又通过对这些校园恐怖传说的不断演绎和传播,赋予了它新的魅力,从而又衍生出更为丰富有趣的传说,使它能始终保持鲜活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 刘宗迪]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猜你喜欢

山东大学日志校园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扶贫日志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雅皮的心情日志
雅皮的心情日志
A review of Fukuyama’s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and its competing ontologicaland epistemological standpoints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