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培养当代军人血性的价值研究
2016-11-30胡平清朱瑞琪王立峰周小青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0008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北京0009
胡平清,朱瑞琪,王立峰,周小青(.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0008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北京 0009)
体育人文社会学
武术教育培养当代军人血性的价值研究
胡平清1,朱瑞琪1,王立峰2,周小青1
(1.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100084;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为了探讨武术教育在培养当代军人血性方面所具有的价值,较全面地梳理武术教育培养军人血性的具体过程,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教育培养军人血性的成因及具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血性是军人非常重要的一种综合性品质,是军人战斗力的重要标志,如今的军队仍然需要具有血性的军人;军人血性的内涵包括忠诚、爱国、勇敢、坚韧等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自古以来,武术与军事就存在紧密的关系,武术的暴力性、激烈对抗性、难以修炼性、悠久传统性等特点,决定了武术教育能培养学习者忠诚、爱国、担当、勇敢、自信、坚韧等品质,武术教育所能培养的这些品质与军人血性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契合点,军人接受武术教育有利于其血性的形成。
武术教育;血性;军人
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上提出了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要求。习近平主席也多次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血性是军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否具有血性或具有血性程度的高低与先天特质有一定的关系,更在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自古以来,武术与军事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尤其在冷兵器之前的年代,武术与军事的关系用“密不可分”这一词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武术教育不仅能传授军人实用的搏杀技术,也能锤炼军人勇敢、坚韧等意志品质,这些技术和品质恰好是军人在实战中必备的一些素质。在武术的军事价值相对减弱的今天,武术仍然在武警、特警、公安等部门得到广泛地应用。武术教育所能培养人的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与军人血性所需要的某些品质存在一定的契合点。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武警官兵、特警学院学员时,要求武警战士、特警学员参加搏击比赛,拿出勇气接受实战的考验,这也说明武术在培养军人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该研究将依据血性的概念及内涵,梳理武术教育的功能,发掘武术教育在培养军人血性方面的价值,为培养当代军人血性的理论研究和培养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根据研究需要,从中国知网下载了与血性、武术教育功能等相关文献43篇(其中以“军人”并含“血性”为关键词下载了11篇,以“武术”并含“忠诚”、或“爱国”、或“勇敢”、或“坚韧”、或“责任感”、或“果断”等为关键词下载了25篇,以“武术”并含“血性”下载了7篇),重点阅读了18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明确了血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初步明确了武术教育在培养血性(如忠诚、爱国等)等方面的具体作用;阅读了武术教育相关的书籍4本,进一步确认了明确了武术教育在培养血性(如忠诚、爱国等)等方面的具体作用;访谈了朱瑞琪(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华锋(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术文化学者李印东(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等3人,就武术教育在培养军人忠诚、爱国、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1 军人血性的价值及培养
血性是指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性,表现为人们对社会中公共道德及普世价值观坚持和守护的决心和勇气,有血性的人忠诚、正直、重义,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福祉,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军人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而言血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军人血性作为军人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在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和升华”[1]。“军人血性,是军人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所谓有血性,其核心在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体现着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和职业素质”[2]。军人血性就是军人所具有的忠诚可靠、敢于牺牲、坚忍不拔、严于职守的一种职业精神,包含忠诚、爱国、重义、勇敢、坚韧、克制等内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内涵主要涉及忠诚、爱国、重义、担当等道德品质和勇敢、自信、坚韧、果断等心理品质。
军人具有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军人要有血性,自古以来就为兵家所倡导和推崇。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就主张“合军聚众,务在激气”、“胜在得威,败在失气”;俗语也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士兵是否具有血性,在关键时刻是否具有亮剑的勇气,对战斗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各种军事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武器装备越发智能化、隐形化、远程化、无人化,战争已进入发现目标即刻摧毁的“秒杀”时代,这使得有些人认为现代战争中人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站到了“唯武器论”的阵营。“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专门就此次战争情况给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总结报告,报告中有这样的阐述:在海湾战争中,有什么其他的因素显示了重要意义?首屈一指的是人—在战场上表现出勇敢牺牲精神的青年男女士兵”[2]。这说明具有血性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的血性是社会积淀和教化形成的一种个人意识,是一种修养,一种习惯,由多种因素来激发,更多的是靠后天养成。军人的血性也必须不断地锤炼,自觉养成。“以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涵养血气豪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它是培育官兵精武强能、闻战则喜、血性底气的重要源泉”[2]。“要结合重大任务,设置一些野外生存、擒拿格斗、红蓝对抗等强化战斗作风的专项训练,使官兵在贴近实战的环境、逼真激烈的对抗中,接受考验,经受磨练,锻造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和舍我其谁的血性斗志”[3]。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在冷兵器时代就是从军事武术中分离出来的,与军事有密切的关系,以它尚德尚勇、激烈对抗等特点,在培养军人的血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 武术教育用以培养军人血性的成因
武术教育能培养与军人血性相关的一些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主要由武术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武术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要求实施武术教育时必须重视某些道德品质或心理品质的培养,或实施武术的过程中就能锤炼习武人的一些优秀品质。
1)武术暴力破坏性特点要求重视习武者的道德教育。恩格斯认为,“人类道德的需要,无非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维持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共同秩序的需要;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不过是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共同行为的概括和表现”[4]。武术作为一种暴力手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致伤致死的可能性。这种暴力被用于正义事业时,可以保护和平、维持正义;这种暴力手段被用于邪恶事业时,就可能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会导致“以武犯禁”,所以,必须对习武人进行道德教育,对这些暴力持有者使用武力的行为进行约束。
2)武术激烈对抗性能培养习武者的勇敢、自信等品质。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拳谚也讲“一胆、二力、三功夫”,武术对抗绝对是勇敢者的游戏,没有良好的勇敢、自信、冷静等心理品质根本不可能取得对抗的胜利,懦弱者、胆怯者只能望而生畏。武术教育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习武人勇敢、自信等品质的培养、激励,武术文化中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尚勇”的氛围,勇敢的武者更能获得同仁们青睐的眼光。在这种“尚勇”的氛围中,当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也能鼓起勇气迎难而上,宁愿被对手打倒趴下,也不愿后退半步而落下胆怯的笑柄。
3)武术难以修炼性能磨练习武人的坚韧、恒心、克制等品质。武术不仅技术繁多,对体能的要求很高,对各种心理品质的要求也都很高,要想在武术方面有所建树,必须下一番功夫。有武术人士说:“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5]。也有武术谚语说:“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工夫”。习武还要经历:“皮肉筋骨锤炼之辛苦、精神错振厉练之痛苦、情志专一修行之清苦”[6]。这些俗语都说明了习练武术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经历很多超常的磨练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在这个磨练的过程中,习武人的坚韧、恒心等品质将会得到有效锻炼。
4)武术突出的军事应用性为武术教育积累了不少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武术一直在国家的军事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习武人为保家卫国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英勇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当现在的军人知道这些真实的英雄事迹时,也会激起他们英雄战斗的决心。
5)武术悠久传统性使武术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或模式。武术教育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武术传承的过程中,武术教育在培养人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例如,武术教育很重视习武人的武德教育,要求习武人“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做到“尚武崇德”;武术教育既重视教育又重视育人,要求习武人“修身养性”。此外,武术教育还有中华民族文化性、教育方式的实践性、实施的严格性等特点,武术教育的这些特点对形成军人的某些品质也有一定的帮助。
3 武术教育培养军人血性的价值体现
3.1武术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军人的忠诚品质所谓忠诚就是绝对的尽心,就是竭尽其心而无保留,对所效忠的对象真心诚意、尽心尽力、绝无二心。忠诚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调整的范围和作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差别,从广义上讲,可以忠于他人、忠于主人、忠于君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社稷等。就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的关系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公忠”,要求每一个个体把公共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先考虑公共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再考虑个人利益。武术教育有利于忠诚品格的形成。
1)武术教育有重视忠诚培养的传统。忠诚对于武德来说,是一个外源性的道德,武术教育中之所以要重视这一道德教育,不仅由于忠诚是一项公共道德规范,习武之人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遵守,所以武术教育得加强忠诚这一道德教育;而且与武术教育培养的对象——习武人服务社会的方式有关,就服务社会来说,很多习武人都是从事保卫安全的工作,例如,私人保镖等;就服务国家来说,就是进入军队从事保家卫国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都要求习武人具备较高的忠诚品质,尤其在国家军队、公安等领域,思想素质甚至比个人的武技水平更重要,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容忍自己的下属背叛自己。“忠是武德之首要内容。以武论忠,是世界共性,不独中国才有”[7]。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会经常灌输习武之人必须要忠诚的思想,让学生懂得忠诚的好处、不忠诚的弊端。
2)武术史料中有许多具有忠诚品质的榜样材料,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等,当这些英雄的忠诚事迹被传给习武人时,会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
3)武术文化形成了崇尚忠诚品格氛围,不忠诚的行为将会被同仁们蔑视。所以,军人接受武术教育也有利于忠诚品格的形成。
3.2武术教育有利于形成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家奉献、对国家尽责、为国家担忧分忧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武术教育有利于培养爱国之道德。
1)武术教育一直重视爱国这一道德规范的培养,也培养出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爱国这一道德规范,对于武术来说也是一个外源性的道德要求。爱国作为一个一般道德规范,对所有人具有约束作用,对习武之人也不例外;另外,与武术所培养的人的去向有关,在冷兵器时代,很多习武之人都进去国家军队,不少成为了军中的中流砥柱,对于军人来说,具有爱国这种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武术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爱国精神的教育。在许多古代拳派的门规戒律中,都把具有“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要求习武之人用行动践行爱国精神,慢慢地把这种道德素质内化为自己的人格。
2)武术教育中拥有很多先前习武之人爱国的故事,可以作为习武人很好的教育素材,激励他们形成爱国精神。
3)武术文化中是提倡爱国精神的,对于爱国的习武人会得到大家的好评,对于习武人的非爱国行为,在武术界都会受到唾弃的,习武人的爱国传统对于正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形教育。因此,军人接受武术教育也有利于培养爱国之道德。
3.3武术教育有利于强化军人的责任感关于责任感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不同的学科领域对责任感有不同的诠释,有一种比较认可的定义是:“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8]。责任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核心品质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更能明白作为个体对社会、国家、集体等所应具有的责任,当国家危机、社会动荡需要个体付出时,有责任感的人更加懂得且勇于担当。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影响下,历代的习武人以“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及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鞭策自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时,习武人都会把保家卫国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例如,背刺“精忠报国”的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近代比武击败嚣张的英、俄大力士的霍元甲等,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及社会责任感的典范。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师傅们也很重视对徒弟们责任感的教育,告诫他们要勇于担当,尤其在国难当头等民族大义面前,要牺牲小我、成就大家,主动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不惜流血牺牲。因此,军人在接受武术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
3.4武术教育有利于塑造勇敢品质勇敢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要求。无论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古代的西方社会,都很重视勇敢的品质。在古代中国,“勇”是儒家文化中“三达德”之一,与“仁”、“智”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古代西方,勇敢是其文化中的“四主德”之一,与正义、智慧、节制3个品德一起构成了其美德的核心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讲,勇敢指的是有胆量、有勇气、敢于冒险、不畏艰巨,但是这没有揭示出勇敢作为一个道德品质的真正含义。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都认为真正的勇敢应该是为正义事业而勇敢,那些为了邪恶的事情而冒险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是社会所提倡的勇敢。
勇敢品质对于习武者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有史料记载,在周代时期用“拳勇”之词语代表武艺,汉代时候把武艺高强者称为勇士,这里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勇敢品质在武术习练、武术实战中的重要程度。拳师们在选拔自己的徒弟时,也把是否具有勇敢品质作为一个先决条件,例如,《史记·太史公本纪》中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在实战对抗中,更需要武士们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左传·庄公十年·曹列论战》中说:“夫战,勇气也……”也有武术谚语说:窄路相逢勇者胜。这些都从一定程度说明了勇敢品质对于武术的重要性。
通过武术教育能提高个体的勇敢品质。武术教育重视对学生勇敢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灌输勇敢的思想,也会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习武者的勇敢品质。在武士道中写道:“在过去公开斩首死囚的时候,小男孩不但被送去亲眼目睹那可怕的场景,而且被要求在夜晚漆黑中只身到刑场那颗首级上留下他们造访的印记”[9],这段话是描写了古代日本在训练习武人勇敢作风时使用的一个训练手段。武术教育的整个环境也是有利于习武人提高勇敢作风,在这个环境中弥漫着尚勇的氛围,在这里勇敢者会得到赞赏,而懦弱者会被鄙视,这种氛围会给习武人一种无形的熏陶,让他们自觉去选择勇敢;武术实战的过程也是展现勇敢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考验习武者的勇敢品质,武术实战是双方的直接肉搏过程,这个过程避免不了要流血、被重击,面对这个过程是镇定自若还是焦躁不安呢,真正勇敢的人始终是安详的,从不感到惊愕,没有什么能扰乱其精神的平静。所以,军人接受武术教育有利于增强自身勇敢品质。
3.5武术教育有利于形成军人的果断性品质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而合理地进行决断,不失时机地做出决定而采取行动的品质。果断性品质是敏锐的智慧和当机立断的性格在一个人身上相结合的综合体现,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思维更加敏捷、意志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大胆,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或突如其来的挑战,能迅速而坚定地做出合理的决定。
接受武术教育尤其是参加对抗类的武术比赛,对习练者的果断性品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站在同一比赛场上准备决斗的2个训练有素的武者来说,双方的防守是非常严密的,不会轻易漏出破绽而让对手有机可乘。在这种防守严密的情况下,一方想要突破对方防守而击中对方,除了通过一些方法手段调动对方而使其出现防守破绽之外,自己把握战机的能力也非常关键,一旦对手出现防守漏洞,自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完成攻击,因为这种战机是稍纵即逝的,丝毫的犹豫就可能失去一次难得的进攻机会。看似一次简单的进攻,实施起来并非那么容易,也得经历一串复杂的决策过程,至少得经历选择战机、选择动作、选择部位3个环节。在这过程复杂但时间短暂的决策中,对参赛者思维的敏捷性、决定的坚定性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要求参赛者必须非常果断而不半点含糊。在武术对抗比赛中,像这种要求参赛者果断决策的情境比比皆是,长期的熏陶让习武人变得更加果断。另外,我们经常在实战训练或实际比赛现场,听到教练员在旁边大叫“别犹豫、果断点”,这些经常性的提示对习武人形成果断品质有一定帮助。所以,军人接受武术教育、参与一些武术对抗实战训练,对帮助其培养果断性品质有一定的作用。
3.6武术教育有利于磨练军人的坚韧性品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坚韧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坚韧”这词语中包含“坚”和“韧”2个层面的含义。“坚”就是坚固、坚硬、坚强;“韧”就是在外力作用时不容易折断,所谓坚韧就是坚实而柔软、坚固而有韧性。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面对压力和挑战不屈不挠。
武术是一个对坚韧意志品质要求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无论是在教学训练中还是在实战对抗中,都要求习武人表现出良好的坚韧品质,而且这个过程也能对习武人的坚韧品质进行锤炼,让习武人越来越坚韧。万籁声对习武人具有坚韧意志品质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坚韧品质在武术中的重要性。武术是一个对各项制胜因素都要求较高的项目,它不仅需要充沛的体能、精湛的技术,也需要高超的智慧、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战术能力,所以习武人要想获得真正的武功,必须得下大功夫,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正如有武术谚语说:“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工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习武人不仅要在身体上承受巨大的运动负荷,承受皮肉之苦,同时在心理上也要经受巨大的考验。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武术教师会灌输习武人必须具有坚韧意志的思想,而且会在具体过程中对学徒进行严格要求,当学生出现不坚韧的表现时,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及鼓励,帮助学生学会坚强;在武术教育的环境中,坚韧的意志品质会得到提倡,脆弱的意志品质会被视为懦弱,会被人轻视,这样的环境也会让人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因此,通过武术教育可以帮助军人塑造坚韧意志品质。
4 结 语
血性对于军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品质,军人具有血性对提高战斗力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当今时代也是一样。由于武术具有暴力破坏性、激烈对抗性、难以修炼性、突出的军事应用性等特性,决定了武术教育能培养习武人的忠诚、爱国、责任感、勇敢、坚韧、果断性等品质,这些品质恰好与军人血性所具有的内涵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1]谈志兴.军人血性及其锤炼途径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4):48-50.
[2]何重文.“有血性”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培育路径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4):133-136.
[3]龙文江.对锻造血性军人的几点思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4):13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39.
[5]万赖声.武术汇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4:14.
[6]李印东.武术释义一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110.
[7]吴志远.武德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7.
[8]刘世保.关于青少年责任感研究的定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4):69-71.
[9]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M].周燕宏,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Wushu Education for Nurturing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in Soldiers
HU Ping-qing1,ZHU Rui-qi1,WANG Li-feng2,ZHOU Xiao-qing1
(1.Wushu College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Wushu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 Beijing100029,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Wushu education in nurturing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of contemporary soldiers , and comprehensively present specific process of Wushu education in nurturing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of soldiers. This study uses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 a research was done on the cause and specific process of Wushu education in nurturing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of soldiers. Results show that: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which symbolize the fighting capability of soldiers, and now the army still needs soldiers with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of soldiers includes loyalty, patriotism, braveness, tenacity and other moral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ince ancient times, Wushu has had a c lose relation with military affairs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violence, intense antagonism, difficulty to study and long tradition. It is therefore determined that the Wushu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the learner's loyalty, patriotism, responsibility,braveness,confidence,tenacity etc., which match the contents of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of soldiers. Receiving Wushu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the nurturing of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in ssoldiers.
wushu education;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soldiers
G852
A
1004-7662(2016)01-0001-05
2015-10-28
胡平清,博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通信作者:朱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