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与化解: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诉求与供给分析

2016-11-30曹大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被动城市化群体

曹大伟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冲突与化解: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诉求与供给分析

曹大伟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被动城市化群体的城市融入已然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对于促进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社会融入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诉求与供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需求有着较强的现实冲突,他们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需求以及体育供给方面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回应。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需求供给不足的化解应该基于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现实条件,通过建立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保障机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机制、体育产业培育机制以及个体参与机制,加强和完善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权益保障,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作用,积极培育和壮大被动城市化群体经济性的体育需求的产生,提高被动城市化群体自身参与力度。

被动城市化群体;失地农民;体育诉求;体育供给

被动城市化群体作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产物,是城镇居民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因各种客观原因而被动转变成城市居民,其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农村属性,他们的城市融入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体育作为一种特有社会文化形式,则是社会凝聚力的有效载体和良好表达方式。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不仅有利于社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融合,更有助于和外部社会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促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和接纳环境的营造。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了解被动城市化群体社会阶层特征,研究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诉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进一步指导被动城市化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为最终实现被动城市化群体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依据。

1 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社会特征分析

1.1被动城市化群体的形成

被动城市化是相对于主动城市化而言的,是近几年在我国才凸现出来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直接面临中心城市功能和产业辐射的近郊区农村、县区周边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被动城市化是指农民主观上不愿意被城市化或还没作好城市化的准备,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最终被融入城市的过程[1]。

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地区的农用地被大规模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相关数据显示,1987年至2001年的15年间,全国依法征用耕地2400万亩以上,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或减少土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位于城区近郊地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去或减少土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众多的失地农村居民一夜之间转变成了城市居民,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观念、人生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区周边近郊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被卷入城市,他们在就业和生活等众多方面无法获得政府的全面而有力的保障,被动城市化引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健康有序的进行,是我国城市化道路中急需解决和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1.2被动城市化群体的城市融入困境

被动城市化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何有效的促进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社会融入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失地农民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并不主动要求成为城市居民,有些甚至抵触城市化,但又无法抵挡或逃避城市化的强大力量。最终不得不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主要弱势群体,他们一方面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另一方面还未获得与城市居民相符的经济社会待遇和地位。因此加剧了社会矛盾的产生,甚至会逐步演变为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保持稳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融入会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失地农民职业、身份的非农化,在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以及生活需要的提升显示出必然的趋势。但目前影响被动城市化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制度性障碍、认同障碍和素质障碍[2]。由于失地农民原有的地缘、亲缘关系被割裂,新的业缘关系尚不能经有效途径建立起来,使得失地农民若要真正适应城市生活,为城市文化所接纳显得异常困难。因此加强群体内部的强化以及和外部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如何通过某种社会现象或媒介加以融合就非常必要[3]。

2 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诉求与供给冲突

2.1体育对被动城市化群体的本原作用

体育是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身体活动为媒介,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直接目的,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体育以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着人们,它寓教于体育娱乐和竞赛之中,不但能使人强身健体、积极休息、消除疲劳,还具有改造经验和发展适应能力的功能。特别是在当今多元需求社会中,体育的娱乐、教育和社会功能被进一步放大。

体育运动在和谐社会创建过程中,被赋予更多的内容,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体育可以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个方面来构建[5]。体育对城市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经常化体育参与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体质健康,完善的人格塑造和身心健康,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价值。体育对于个人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参与中,体育可以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广泛的人际关系互动可以积极地影响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在减缓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压力的前提下发挥出对维护社会安定的效果[6]。

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体育因其良好的个人身体和心理锻炼功能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体育活动中,加强了人与人的沟通,促进了良性人际关系的形成。这种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适应新环境的动机,增加了社会群体的接纳度。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体育群体能丰富个人的社会资源,并能给予成员归属感促使人们需要找到自己所属的阶层,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从中获取精神动力和支持。因此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对于拓宽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社会融入起着积极的作用。

2.2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需求的现实冲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需求以及体育供给方面的诉求长期以来不能得到有效的回应,原因有多方面,既有体育组织的功能缺失也有弱势群体自身体育权力的诉求不强,更有体育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

众多的法律法规也体现出对公民体育权益的保护,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要求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随着社会转型而形成的失地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并将长期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推行起着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从政府、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构建相应的体育活动参与保障机制。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更是将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终极目标。

体育需求不同于体育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育需求又包括非经济和经济性的两类体育需求,非经济性的体育需求是指人们无需实际货币支出就可以实现的需求,涵盖了政府或体育部门无偿向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受到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水平等因素影响,人们的体育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非经济型体育需求来获取和实现[7]。从生理、心理还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提高有机体工作能力,调解人的心理状态。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各个层次中都是以体育的本体功能即强身健体为基础的,并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表现出需求功能的多样性[8]。

被动城市化群体大多是由失地农民为主体构成的,他们受到社会转型期内经济、地位、文化的影响,在其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弱势地位。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供给应该基于农民的现实条件,提出合理的体育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供给政策才是满足农民体育需求的根本[9]。各级政府部门、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社会团体要有所作为,以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求,促进失地农民体育的开展和繁荣。不能盲目的照搬城市群众体育开展的模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农民体育活动方式方法的城市化转变[10]。因此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快速进程的背景下,探讨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需求,并进一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让他们以体育运动为契机,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3 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需求供给不足的化解路径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其中之一便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建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发布的2014年经济数据,我国现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户籍人口大概占到总人口比重的36%。也就意味着有2.5亿左右的人被动的成为城镇居民,他们不能享受到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和待遇,体育方面的诉求更是难以得到主张和支持。因此如何满足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方面的需求将会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3.1建立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保障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发展蓝图,法治将成为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民的体育权利应该通过法律赋予参与体育健身和保障公民能够通过体育获得相关权益的权利。由于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活动范围几乎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发性的活动,体育权利的实现更是无从谈及。按照边缘化的观点,被动城市化群体没有机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也没有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成为了政府所提供的体育公益活动体育公共服务的一个旁观者,所以在城市公民所享有的体育权利面前,农民工的差异公民身份显露无疑[11]。《意见》更是将促进群众体育等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等多个方面的进步作为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层面对体育健身和消费的总体规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可以认为被动城市化群体是作为目标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发展及需求提出了具体的考验。虽然有着宏大的目标,但是实现起来极其困难。对于被动城市化群体而言,他们的体育权利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内涵解读,亦没有拥有什么样的体育权利的阐明,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需求应该在法律上的得到保障与支持。

3.2建立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公共服务机制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必须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社会逐渐开始关注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成为新课题。我国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前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服务组织机构的供给机制对体育公共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不同服务主体在构建中各司其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政府组织通过各级政府或者体育组织与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协调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开放等行政手段;市场组织则可通过体育消费品和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营等市场行为来实现;社会组织通过组织体育社团和非经营性的俱乐部开展体育指导相关服务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和谐发展。

被动城市化群体进入城市的时间相对较晚,相对应的体育服务体育还未构建,其参与体育活动愿望还不强烈,体育消费还未充分开发,总体体育需求还不大。应当利用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以引导,特别是在一些体育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体育需求的形成。充分利用这些公共体育资源,如体育教学、业余体育竞赛和训练、群众体育活动设施,以满足他们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培养体育热情,使之成为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发展的推动力。

3.3建立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产业培育机制

体育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协调一致,社会的经济社会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未来的体育产业将是绿色、朝阳产业,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鼓励康体结合、营造健身氛围等方面将是群众体育的发展的目标。经济性的体育需求即是体育消费,包括为了参与体育活动购买的服装器材、支付的体育培训和指导费用、体育场馆和设施的使用费用等多个方面。我国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经济性体育需求是通过对非经济性体育需求来替代。被动城市化群体对体育活动的关注较少、没有经常锻炼的意识、亦不能形成统一的体育消费理念、参加的体育活动较为单一和枯燥、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元性、经济基础普遍较差,但是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愿望较为强烈。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加快培育积极性的体育需求的产生,实现经济性的体育需求的提升更是显得任重道远。

3.4建立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个体参与机制

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体育文化需求,单纯依靠政府已经无法得到满足,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集体力量,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即政府、社会和个人三种渠道。公民应该从我做起,倡导个人对体育需求的提供,体现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和回归。由于受传统农村文化的影响,被动城市化群体顺从意识较强,参与意识淡薄。首要任务便是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的权利意识,真正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体育权利。其次是以体育为媒介加强与城市原住人群之间的体育交流融合,以体育活动为形式促进融洽关系的构成。另外要着力解决收入的提升,为体育需求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4 结语

被动城市化群体作为需要被动融入城市生活的群体,参与体育活动主观愿望较强,体育需求和消费观念不能有效形成,亦不能很好地取道体育促进城市融入。要加强和完善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权益保障,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作用,积极培育和壮大被动城市化群体经济性体育需求的产生,加大被动城市化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参与力度。

[1]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 30(5):48-54.

[2] 杜洪梅.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融入问题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07(3):71-73.

[3] 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6(2):105.

[4] 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4.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3.

[6] 陈玉忠.当代中国城市化人口流动与体育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4):12.

[7] 李丰祥,王圣.体育需求属性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1-3.

[8] 季谋芳,金育强,梁朱贵.农民体育需求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29.

[9] 姜封庆,田雨谱,尹继林.试论农民体育的需求与供给[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2-4.

[10] 宋杰.山东省农民体育需要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42.

[11] 何元春,林致诚.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及救治--以公共选择理论为研究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54(5):14.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Analysis of Sports Appeal and Supply of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

CAO Da-we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The city integration of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social harmony,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and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ctivitie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broadening their social integration.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trong pract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 and sports dem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sports demand and sports supply have had no effective response for a long time. The resolution to the shortage of their sports demand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their own, building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 sports security mechanism,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mechanism, the sports industry cultiv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s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It finds that, the guarantee of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must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the supplementary role of current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need to be made full use of, the group economical sports' needs must be cultivated and strengthened actively,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participation dynamics must be raised.

Passive urbanization group; Farmers losing land; Sports appeal; Sports demand; Sports supply

2016-05-16;

2016-07-1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4SK34);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5315)。

曹大伟(198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

A

1672-1365(2016)04-0015-04

猜你喜欢

被动城市化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蔓延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