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连续性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与“生命历程”视阈

2016-11-30潘跃林贾玉科

山东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群体生命

潘跃林,贾玉科

(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 济南 250022)



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连续性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与“生命历程”视阈

潘跃林,贾玉科

(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 济南250022)

我国普通学校特殊体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一种教育只限大学,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学还处于被动和自发阶段。教育与教学的不连续性,不仅使高中、大学体育教育无所适从,且教育与教学水平总在低水平上徘徊。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的连续性研究,就是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按照生命成长、心理发展的历程,在尊重生命的阶段性特点并秉承知识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成绩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的衔接的研究,并能在教学上形成较完善的体系,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实现生命的真正意义。

特殊群体;连续性;普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

《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在1993年联合国第48届会议上通过。在准则中规定:“各国应采取措施确保残疾人享有进行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同等机会,应鼓励体育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提出:“教育是基本人权,是世界各国内部和国际间维持可持续发展、和平稳定的关键因素[1]。至此,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已成为各国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词。目前,在西方国家全纳教育不仅体现在“零距离”、“最少受限制环境”等先进特教理念,更是体现对特殊群体教育在政策上给与的强有力的支持、教育上的高度融合并形成完整体系。而我国普通学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一种教育也只限大学,小学和中学特殊群体教育还处于被动和自发阶段。教育与教学的不连续性,不仅使高中、大学体育教育无所适从,且教育水平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并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与教育甚至生命的浪费。为此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近期国务院有制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在此计划中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上,教学重点将放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程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提升计划》出台与实施,对提高特殊群体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融入社会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目前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1.1教育、教学基本状况

目前,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人数,已占我国此年龄段残疾人一半多。据统计,2012年残疾学生在校数为37.88万,其中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为19.98万人,占52.74%[2]。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已成为我国特殊群体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起点的平等并不代表过程的平等,虽然我国残疾学生绝对数量较大,但相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度数量还必定有限,加之一些人们的固有观念和其他的客观条件限制,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的状态,随班就读只限于其他课程。据姚雷的调查表明,在中国普通中、小学,很少给特殊群体单独开设体育课[3]。吴燕丹在对福建省各地市374所普通中学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中学已经接受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就读,但只有8.8%的学校表示有集中起来单独开设体育课[4]。大学自国家教育部2002年9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5]后,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有了法律的保障,各高校也均设置了针对特殊群体体育保健课[6]。目前,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特别在与教学上,中、小学和高校出现极不平衡、不连续的状况,造成对特殊群体在义务教育阶段极大不公平和短缺。

1.2教育、教学面临问题

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基本上处于涣散状态,对特殊群体学生来说体育课基本上就是见习、休息,在成绩考核上一般是合格或给予照顾。这不仅使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失去了身心发展最关键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导致大学阶段特殊体育教育因没有基础教学总在低水平、低起点上徘徊的现状。目前在中、小学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与教学上,缺乏普适的课程指导纲要,教学内容单一并随意性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根本谈不上质量更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生命关怀。特殊群体体育还由于各阶段缺乏有机联系,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形成良性发展链,因此很难有完整而科学的体系。教育家杜威指出:如果教育的不同阶段与不同部分之间缺乏过渡或衔接,则属于彼此之间的“隔离”,而这种教育的“隔离”,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因此,如何加强我国中、小学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与教学研究,特别是如何从生命历程角度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管理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的衔接研究,并能在教学上形成较完善体系,是当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与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生命历程视阈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连续性研究

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要适合人的身心发展,这是制定学制的基础。而这规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矛盾统一。间断性是指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发展又各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同时具有各自的矛盾与特点。因此,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在每个阶段的是不同的。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的连续性研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生命成长规律、心理发展的历程,在尊重阶段性特点并秉承知识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成绩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与有机衔接的研究,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体育的教育与教学。

2.1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应注重阶段性向最终性彰显

2.1.1从生命的成长过程

目标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作为特殊群体总的体育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说:让其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和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具体可为3个一般的目标:本身生活的确立和处理;团体生活的参与和社会生活的理解,经济生活和职业生活的适应[7]。而作为生命的不同阶段体育教学应有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且随着教育提高向教育的最终目标彰显。例如,在生命的成长初期——幼儿园、小学阶段初期,学生年龄小,对造成身体缺陷感到迷惑,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很多行为都是缺乏理性的,而理性化教育对他们来说也是徒劳无功的。这一阶段教育主要目标应是:开发适合这部分孩子活动的项目,培养他们的运动以及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增强其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的勇气,要求锻炼的项目尽量避免涉及到身体残疾部分。而随着生命的成长,到小学阶段后期以及初中阶段,由于在这一时期是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体育运动认知能力后,锻炼项目要逐渐的涉及到身体残疾部位。教学目标就要提高到:初步了解体育基本知识,根据自身特点,学习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手段,改善残疾器官或机体功能并在体育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而到了高中以及大学阶段教学的目标就要提高到:树立科学的健身观,掌握两种以上补偿自身缺陷的方法。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积极锻炼身体,改善残疾器官或机体功能,并使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既而达到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与教学的总目标。

2.1.2心理的发展轨迹

人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心理的发展滞后于生理的发育。因此在幼儿园以及小学前段心理教育主要的目的让他们从内心上“玩的”愉快、高兴,当然活动的项目适合是前提。而到了小学后期以及初中,他们会为不能和其他身体正常小朋友进行正常的活动而不理解,由此加大自卑感,易造成性格上的内向和孤僻,这时的心理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逐渐明白造成缺陷的原因,鼓励学生勇于参加体育锻炼,并在体育锻炼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生命的成长重要阶段——初中后段与高中阶段,这个时期人的思维有了较快地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情绪最不稳定,产生偏颇、走向心理畸形时期。这一时期他们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看法,有着更强的羞耻感或羞怯感,如不及时进行有关身、心教育,将极大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当前心理学界研究证实,羞怯感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而具有一定量的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羞怯感[8],有关学者研究也发现,体育不仅使残疾人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成就感是残疾人调节心理的最好方法[9]。因此这一时期心理教育的目标就要由阶段性向最终性彰显:勇于承认自己的缺陷,并使他们从拘泥于已经失去功能阴影中摆脱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尚存的能力价值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身心素质得到改善与提高。到了高中、大学,思维已成熟,在面对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分析,在本质上抓住矛盾重点,并开始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这时心理教育要求:学会接受不足,悦纳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在困难面前,有较强的生活承受能力。生活中形成良好生活习惯,能克服人际交往的身心障碍,提高团结合作精神。

2.2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娱乐性向针对性转化

2.2.1初期体育教学内容娱乐性

有关分析认为:残疾儿童自身体育意识差成为其参与体育活动最主要的阻碍因素之一[10]。而笔者认为,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都喜欢活动、玩耍,而特殊儿童之所以不愿参加大多因为身体的不便或不能参加,而并非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和意识。因此,在幼儿园、小学前段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总的:以娱乐、兴趣为主,选择特殊儿童容易接受易完成的活动项目,避免涉及到身体不便或残疾的部分,其目的:调动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教学内容选编遵循这样3个基本原则:一是安全性。这是特殊体育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特殊孩子由于身体残疾、年龄小等问题本身对体育活动有着本能的恐惧,因此,确保安全是他们将来更好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正可谓: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趣味性。趣味是激发学习的重要手段且趣味有着极大的依附性,在这里我们在强调体育内容的趣味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发挥体育趣味性的能力;三是适应性。选择适合特殊儿童的体育项目。总之,这一时期应更加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娱乐性。

2.2.2中后期体育教学内容针对性

随着年龄、心理的增长与逐渐成熟,到了初、高中、特别是大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就不能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向最终的目的转化。这一阶段体育锻炼内容选择上应在加强健全部位的锻炼同时开始涉及到残疾或不利部位,一是给学生今后活动有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艰辛有个思想准备;二是为今后辅助功能不全或不利部位活动创造条件。高中以及大学阶段,这部分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总的要求是:增加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传授有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方法即重视针对有残疾、患慢性疾病以及肥胖、偏瘦等人群体育锻炼的一般手段与方法,推荐适合的、有效的体育项目,介绍锻炼的有关注意事项,从而达到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内容由开始的以娱乐性到针对性的根本转变。而中、后期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内容选编上还应到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内容适量性,应当与学生身体的健康状况相适应;二是内容针对性,应与学生特殊状况相结合;三是有效性。是指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锻炼效果为基本标准。

2.3从教学与组织形式上应注重个体式向合作式过渡

2.3.1早期教学组织形式的“个体式”

幼儿园、小学时期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学上重点考虑每个个体需要,同时兼顾顾小集体的需要。教学采用“个别式”为主的方式更适合,它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从而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的一种教学形式[11]。在这一时期的组织教学上,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教学组织主要是依靠教师带领学生做练习,这时的教学组织虽然刻板,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的机械,但与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安全而造成后果形成的阴影相比,是必要的、应该的。同时在这一时期要求老师要充分依靠体育活动本身的魅力以及自身的能力,把刻板、机械的体育课上的活泼、生动。例如,当有位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其他小朋友除了鼓掌表示鼓励之外还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前去祝贺等。

2.3.2后期教学组织的“合作式”

到了初中以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在教学上应是以 “差异式” 结合“个别式”,并逐渐以“差异式”为主。“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12]。初中后采用以差异式原因也是差异教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目前在校生师比锐增的现状。在这一时期的组织教学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保护的能力与意识有大的提高,“小集团”学习形式,自我教学法上称之为“合作学习”,更适合高中、大学特殊群体体育学习的组织形式,一是特殊群体学生因身体上有残缺或活动不便,即使在学习某项较为简单体育动作时,都需要同伴的帮助和保护;二是特殊群体学生自卑感一般强,不愿也不善与人交流,合作学习帮助他们排除为人处世的心理障碍与阴影,改善他们人际关系和提高交际能力,并让他们学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协作,树立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帮助的良好的心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亲社会程度。这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个体式” 向“合作式”过渡必要性。

2.4从学期成绩的管理上应注重记录式向契约式改变

2.4.1初期的记录式成绩管理方式

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历来是体育教育与教学的难点,特别是特殊群体体育成绩评定更是教学评定工作中的瓶顶。据了解目前小学、初中阶段体育评定还是依据教师的主观印象,做出基本分析和评定,这主观随意性太大,特别是到了小学后期、初中阶段这样的评定显然是敷衍、不负责任。到目前还没有比成长“记录式”更适合小学以及初中阶段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记录式”就是依据学生的成长为主线,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成长中的实际变化状况进行评定的方式,其中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采用传统的记录式评定体育应处理好这样两个关系:一是不要过多依赖体育成绩以及诸多生理数据如身高、体重等,来判定体育成绩,而忽视身心的发展与成长包括身心愉快、参与锻炼的积极性等方面变化;二是不能忽视成绩的作用,不能让努力学习和锻炼的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锻炼与体育成绩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从而挫伤其锻炼的积极性。因次,在成长记录中应有类似:体育课能学到东西吗?体育课使你改变什么?等反映对基本认识提高的问题。

2.4.2后期的契约式成绩管理方式

在高中以及大学阶段,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成绩管理形式就应从简单的“记录式”向“契约式”改变。契约式体育成绩管理模式是根据契约式体育教学而形成绩管理,它是一种根据由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拟定的书面协议及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而进行评估的成绩管理方式[13]。其主要特点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基础、条件、能力,结合学习的内容,自己确定的成绩目标并依据完成目标的状况以及进步多少来评定学期体育成绩。此成绩管理是一个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拼搏精神,注重进步的平衡式成绩管理方式,它充分考虑到特殊群体学生身体的特殊性、差异性,打破了传统的单纯依靠体育成绩来衡量学生体育学习好坏的状况。因此,契约式体育成绩管理是目前较适合高中、大学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成绩评定的。但此成绩评价模式由于许多地方是依据自己预设为基础,虽然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绝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不会太注重体育成绩而更重视自身体质、体能的变化,但还需不断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

2.5从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应注重目的观向生命观发展

2.5.1教学评价早期阶段目标观

教学评价是围绕着评价的目标和需要,寻找说明要描述的教学问题的若干证据,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问题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在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师、学生行为数据测定与衡量是关键。但由于殊群体学生组成的复杂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14],教学评价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因在生命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明确意识,体育教育评价应注重在目标观上,评价做重点应体现过程的动态发展化以及个体化等特点,强调目标达成与个体进步程度,技术上可采用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性评价,同时还应注重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学生态度、意志品质、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小学、初中初期体育教学评价应多强调目的,例如:你完成任务了吗?你的体育成绩比以前进步大吗?在能否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兴趣方面,例如: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吗?你喜欢上体育课吗?等。另外,增加一些涉及到诸如:在体育活动中能帮助别人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我要坚持参加活动让爸爸、妈妈高兴等透露出基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评价。

3.5.2教学评价的最终生命观

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的教育实质都是人的全面教育,体育教育也是一样。到了高中以及大学阶段教学评价就要从较单纯的目的观向生命观发展,以突出体现出体育既能实现自然生命的发展,又能完成自然生命的超越即学生从参与体育锻炼中得到体验并内化为对体育的深刻认识,从而使生命从自然上升到精神层面[15]。例如,高中、大学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目的,不仅使学生能否融会贯通地掌握养生、健身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获得其缺陷部位的需求,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这样,更深层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使生命从自然上升到精神层面。让学生敬畏生命,一个敬畏生命爱惜生命才是有道德的人,因道德就是对一切生命的广大的责任[16];要让特殊群体学生明白只要生命还存在改善,也就存在一切可能,而只有我们具有生命时,才可以陪伴父母、陪伴家人,才可以学习、工作、生活,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折射出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评价从目的观向生命观发展。

3 结语

我国社会发展迅猛,普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然而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不仅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已成为影响与限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经济较发达国家现在不仅仅是强调和追求教育公平问题,而是如何达到公平和没有得到公平如何补偿的问题,单在教育理念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就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转变理念,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在尊重生命的阶段性特点、秉承知识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基础上,搞好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连续新、完整性研究。这不仅能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付出实际的努力与贡献。

[1]World Education Forum[R].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2000.

[2]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7-11/5031799.shtml,2016-4-12.

[3]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12):68-73.

[4]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27(1):47-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6]吴燕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86-87.

[7]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2):64-69.

[8]亓圣华.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羞耻感关系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53-55.

[9]谢清,裴东光.残疾人体育起源——残奥会与奥运会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07-208.

[10]杨华.对甘肃省在校残疾儿童体育参与的调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8):160-161.

[11]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0.

[12][美]荷克思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3.

[13]潘跃林,王瑞静.部分体育教学内容“契约式”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14,21(4):104-108.

[14]潘跃林,杨旻.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模式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5):70-72.

[15]于文谦,荆雯.回归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4):335-337.

[16]阿尔贝特·石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1-101.

A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sabled group and its contin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ourse

PAN Yue-lin,JA Yu-ke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ofJinan,Jinan250022,Shandong,China)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sabled group in Chinese ordinary schools has been a barren field and it only exists in the level of college as a coursework, which causes the discontinu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delays the curricular development. The study on the consecutiv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sabled group in Chinese ordinary schools is kind of research the that embodies the meaning of according with growing principle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specting life, and impairing knowledge, thu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forms, and assessing mechanism.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sabled group in China should be optimized to fulfill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s of life.

the disabled group; continuity; ordinary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2016-06-22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3GZ007)。

潘跃林(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特殊体育。

G807

A

1009-9840(2016)04-0070-05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群体生命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