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田野调研研究①
2016-11-30梁晓龙张云山
梁晓龙 张云山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124)
呼和浩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田野调研研究①
梁晓龙 张云山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124)
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样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踩高跷作为一项具有增强体质和娱乐身心的体育活动,通过踩高跷在呼和浩特市的开展现状调查可以为其他地区的踩高跷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并根据不同地区做出调整,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使它与社会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呼和浩特市 踩高跷 传统体育
作为一项充满浓厚民俗民风的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现象,将体育和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呼和浩特市是豫北地区武技高跷的主要集中区域,通过踩高跷在呼和浩特市的开展现状调查可以初步了解踩高跷在呼和浩特市的传统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更快推动踩高跷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像
该文以呼和浩特市踩高跷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专家咨询法。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呼和浩特市高跷的形成与发展及历史文化背景
高跷,俗称拐子,是由表演的人踩着切割好的木材去表演,由于表演的人踩着高跷要比观众高所以观众需要抬着头或者是站在高的地方才能观看所以有些人称为这种表演活动称之为高跷。踩高跷与表演者的个人技术是分不开的,演出的形式透露出艺术和生动,因为表演者站的比较高方便群众观赏,所以深受群众喜爱。踩高跷的形成就是人类和大自然相抗衡的结果。高跷的起源毋庸置疑是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现象启发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经验得到的结果,同样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2呼和浩特市高跷的特点
呼和浩特市高跷的特点与它的表演时间、场地、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高跷表演集中在每年的社火活动中,每年的元宵节左右是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高跷表演也集中在爷爷庙和奶奶庙庙前表演,以各乡镇为代表的高跷队也是呼和浩特市高跷的一大特点。具体有文庙(正月初十)、爷爷庙(正月十六)、奶奶庙(正月十六)、普照寺(正月十五)。
2.2.1呼和浩特市高跷的表演场地
呼和浩特市高跷表演主要集中在(正月初六),(正月初十),和(正月十五),特别是元宵节后的(正月十六)。高跷表演也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表演,比如:人群中、街道旁,特别是爷爷庙和奶奶庙的庙门口,还有就是在一些古代风景区内表演,这样不仅给表演添加了动力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欢乐,同样也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2.2.2以各乡镇为代表的呼和浩特市高跷队特点
呼和浩特市下辖十八个乡镇,每个乡镇各出一个代表队,每个代表队要表演至少三个节目,节目中还得表现出各自的看家绝活,每个代表队有自己的名字、服装、道具和条幅。
2.3呼和浩特市高跷的发展现状
现代人和老一代人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比如高跷中的高难度动作:走高桥、高空翻跟斗等不是说一天两天短时间就可以学会的,高跷表演者没有绝对的物质保障是很难下定决心去练习的,还有就是资金的缺乏也是制约呼和浩特市高跷表演的一个原因,政府部门每年对各个高跷表演队虽然有一定的补助,但对于偌大的演出团队来说这个资金就相对来说太少,因为每年的高跷表演道具需要定时维修这一般都是村民们自发出钱的,演出的服装也是由他们自己出钱或是捐钱购买的。呼和浩特市高跷存在着文化传播方面薄弱的地方,各个高跷表演队又缺乏统一的管理,文场音乐和高跷表演技巧又缺少相应的人才,还有资金的匮乏,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话呼和浩特市踩高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将会得以快速发展和更好地传承的!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呼和浩特市高跷的历史渊源和人物故事目前了解的人越来越少。
(2)高跷队的表演者多数外出务工渐渐失去了表演的能力,使高跷的表演失去了活力。
(3)高跷队的队首年龄越来越大在管理高跷队上显得有心无力而且高跷音乐没有书面的形式保留下来仅仅靠这些老艺人们的记忆来演奏。
3.2建议根据以上对呼和浩特市高跷在传承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意见:(1)应加强呼和浩特市高跷文化的宣传力度,保护呼和浩特市高跷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还有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呼和浩特市高跷的文化宣传力度,尤其是对所在辖区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电台广播、报纸、网络等方法进行宣传。(2)将呼和浩特市高跷与当地的大秧歌、花鼓戏等民间传统表演活动相融合并结合当代群众所需要这一特点,然后把当代所发生的重大有益于群众的故事情节编入高跷表演,这样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还增加了高跷表演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活动的趣味性。(3)保护高跷音乐的传承人和培养高跷音乐的有关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继承者都应该明白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另外应号召社会力量,如:鼓励社区、企业、机关单位或个人进行捐助这样不仅起到了宣传效果还解决了资金的问题。
4 结语
我国各地的高跷表演,现在已经形成了各树一帜的局面都充满着各自地域的风采。豫北的武技高跷,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时候,在我国的汉族舞蹈中享有别具一格的地位。在我国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尽相同,有的高跷高度大约在2.3~2.6 m之间那么高,然而高跷最低也就有不到1 m高。每个文化的发展都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在当今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今天,应充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内涵,梳理、挖掘和推广使高跷这项运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
[1]马金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64.
[2]民族体育集锦编写组.民族体育集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3]钟敬文.中华民俗学经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5.
[4]踩高跷的由来[J].农民文摘,2005,21(1):54.
[5]邢娜.山西太原庙前高跷的传承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
[6]魏小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信仰:组织现状及未来走向——河南省浚县社火会的田野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7]张帆.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保护性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0.
[8]陈红芹.呼和浩特市方言语气词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8.
[9]周媛.河流主导的呼和浩特市古代城市发展[D].郑州大学,2011.
[10]于琼芳.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1.
G122
A
2095-2813(2016)09(b)-016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164
梁晓龙(1995—),男,汉,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