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方向的思考①

2016-11-30杨旭东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6期
关键词:体育课改革体育

杨旭东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新时期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方向的思考①

杨旭东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辩证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以及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找出目前学校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对其发展现状及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提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思路,应该结合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发展学校体育。

新时期 学校体育 发展方向 改革

新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体育改革计划。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新《纲要》增加了课程指导、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学生主体观、大课程观等内容。宏观上看,目前各校推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协同机能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让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激励他们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总体上,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正朝着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1.1应试教育依旧根深蒂固

应试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体育受传统教学思路的误导,重视文化课成绩,忽视甚至不鼓励体育课现象严重。传统学校体育总是片面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和掌握,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造成学生普遍体质较差,运动能力不强,肥胖等诸多问题。

1.2体育教学内容过分单调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过分注意体育项目技术内容的选择和指导,一切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心,客观上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弱化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不利于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教学内容太过单调,对学生进行过早的专项化教学,使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被割裂分解,独立于相对单一的专项运动之中。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非常活跃的时期,早期专项化的选择不一定就适合学生今后运动的发展。

1.3脱离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教育的本质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健康的体育运动方法,培养学生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而现今许多学校教育,则是从应付考试或竞技成绩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分数服务,不惜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临时集训、超量负荷、考前突击等手段层出不穷。虽然短时间内或能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但就长期而言, 显然脱离了体育教育的内涵,由此引发的伤病可能会困扰学生的一生。

1.4教法与组织形式落后

教法及组织形式落后,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今国内大多数中小学体育课为公共课,由于初中升学、高中高考,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较为粗放。而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限选加公修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选不上课的学生只能“望课兴叹”。教学组织形式过分强调统一,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讲解示范的形式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教学质量的情况普遍存在。

1.5计划与评价舍本逐末

体育教学计划与评价是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过去,教学计划和评价都是以运动技术水平为标准。计划从年度、季度、每课时都围绕如何教好专项技术来安排。考核的标准以技评和达标为主,忽视了学生专项以外的体育能力。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提倡指标不但要体现教学效果,更要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从中获得激励和认同。然而,以现今的模式来看,教学评价的统一势必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幅度的大小,让学生的进步得不到及时反馈和鼓励,从而丧失对体育的热情。

2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1转变观念提升体育课地位

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据《纲要》、《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单纯追求较高分数,转变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从单纯追求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转变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来;从重视传统文化课的学习,转变到把体育课文化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自觉主动地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2.2构建新型体育课程体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党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指向。新时期新型体育课程体系,应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基础化、多样化、信息化。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据学校体育的总要求和课程自身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让学生自主选择专项和课程。实施分流分层教学,普修与专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快乐体育、享受体育,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2.3改革教育教法体系

现代教育逐步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移。在教学方法上,应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和独立创造的机会,多给学生主动探索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反复不断地摸索,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建议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项训练,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提倡同学老师之间互帮互助,组建学生团队,开发寓教于学、集体协作的新模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2.4完善体教计划与评价机制

在体育教学的计划与评价中,要改变传统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和单一定性的评价方式,逐步过渡到多元创新、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和诊断性、全方位、多指标的评价标准。使计划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使评价淡化甄别的功能,把计划与评价相结合,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采集学生的进步周期,对比训练激励前后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变化。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2.5加强全面教育一体化建设

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应从观念和措施上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把幼儿体育、中小学体育、高校体育及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突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传统的界限,利用好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业余体校等校外体育组织,让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全面教育,全民参与的学校体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3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3.1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改革将不断深化,建立更深层次的教学体系。学校体育将结合竞技体育找到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体育活动促进德、智、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差距。横向来说,体育课将与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纵向来说,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将形成运动链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达到体育教育的最优效果。整体上,学校体育将变得更加科学化、渗透化、现代化。

3.2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之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学习发散能力、带队训练能力等。这些能力要保持、深化和更新,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意识。只有在现今不断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新的教学技能和技术,才能充分提升教师的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永葆教师队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3改进学校体育教法与手段

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是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未来体教结合的必由之路。体育课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则以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一节体育课的好坏关乎教学质量。所以,不单单要在计划中体现教法,更要在课堂展示教法和手段,让新的教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群体,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评判标准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本质。

3.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

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等设施资源有限,应该充分调动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大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与业余体校训练相结合,依托各学校、俱乐部、社团协会等组织单位,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生活。社会体育一定程度上是学校体育的延伸,现阶段,体育师资队伍水平差异大,学校的扶植力度不同,所以,未来体育改革的方向应充分利用好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发展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技能,还能尽早发现运动员苗子,为竞技体育提供新鲜血液。

3.5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必将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大环境的构建不单单要依靠体育教师,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应逐步建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全方位一体化的观念,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4 结语

作为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改革,必须与当代教育体制改革紧密联系。首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秉持“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原则,改进教法和组织形式,转变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学科建设,重视科研,提升师资力量水平,强化理论支撑,建立更加科学现代参考文献

的运动评价体系。最后,要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好社会资源,促进体育课外活动及业余训练的发展,营造出全社会重视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1]王庆丰.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9):67-68.

[2]周登篙.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1-6.

[3]陈东九,刘勇.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0(3):116-117.

[4]张丽男.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的探析[J].运动,2014(4):6-7.

[5]王聪.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3):180-181.

G807

A

2095-2813(2016)09(b)-009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094

杨旭(1991,12—),男,汉,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改革体育
改革之路
体育课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瞧,那些改革推手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