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期性麻痹神经的中医内科诊治研究

2016-11-30李新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中医

李新民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中医内科诊治周期性麻痹神经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期性麻痹神经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西医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期性麻痹神经患者采用中医内科诊治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周期性麻痹神经;中医;内科诊治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9..01

周期性麻痹神经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多发于青少年[1]。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后的书图案内会自愈,过一段时候后又会再次复发,医学上称之为周期性麻痹神经。本次研究对中医内科治疗周期性麻痹神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期性麻痹神经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30例。中医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2.36±1.85)岁;其中首发12例,反复发作18例。西医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3.57±1.45)岁;其中首发14例,反复发作16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为发作性肌无力、两侧或单侧肩部间歇性肌肉无力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组

中医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①临床表现为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药物选择为当归、白芍、女贞子、黄柏、锁阳各

20 g、杜仲15 g、何首乌15 g、枸杞各7 g,煎服,疗程为7天,连续治疗5个疗程;②临床表现为肝肾不足、阳虚内热,药物选择补骨脂15 g、白芍、当归、东中、锁阳各10 g、肉桂7 g、怀牛膝7 g,煎服,疗程为7天,连续治疗7个疗程;③寒气入侵、邪气入侵给予茯苓、厚朴各15 g、藿香、佩兰、半夏各10 g、苍术、川穹、金刚藤各7 g、细辛5 g,用水煎服,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2.2 西医组

西医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患者给予10%氯化钾30 mL,静脉注射氯化钾2 g加0.9%生理盐水,患者病情好转后,给予口服氯化钾0.5 g,1~2次/d;血钾正常的周期麻痹患者静脉滴注氯化钠,同时给予乙酰脞胺125 m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疗效的评估依据《临床医药实践》[2]制定的评估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1年回访中无复发迹象;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1年回访中复发次数极少且发作时间较短;③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减轻甚至加重,1年回访中发作次数没有改变甚至增加,发作时间较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组显效19例(63.3%),有效10例(33.3%),无效1例(3.4%),治疗有效率为29(96.6%);西医组显效14例(46.7%),有效9例(30%),无效7例(23.3%),治疗有效率为23(76.7%)。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周期性麻痹的发病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骨骼肌松弛性瘫痪,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中医角度可将周期性麻痹分为“痹”和“痿”,痹属于寒与实,痿属于热与虚。患者虽然临床可见肢体痿弱,但发病原因甚多,主要原因为五脏,如肺脏之热。本次研究中中医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进行诊断和治疗,治疗结果可见,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6%显著高于西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6.7%(P<0.05)。由此可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周期性麻痹神经的临床效果更加理想。笔者通过本次实验发现,中医治疗痿证的主要原则为“独取阳明”,但中医治疗周期性麻痹神经仍需要注意一下几点:①审查症状虚实时,需对脏腑采用八纲辨证;②如患者为痿证时,需要观察患者所患痿证的临床症状从而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周期性麻痹,不论是急性发作或是间歇性发作均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间歇性发作的患者,采用辨证施治能够延缓发作的时间、发作的频率,最终消除发作。由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比较平稳,发作时间较短,因此治疗时可单纯采用中医治疗。少数急性发作患者可在中药治疗的同时给予针灸治疗。通过传统的中医辨证施治加之针灸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从而使机体达到内环境平衡的状态。临床治疗周期性麻痹的重点是早期的准确诊断,在治疗的同时及时补钾,轻度缺钾患者可给予口服补钾,中、重度缺钾患者,需要对血钾进行监测,给予静脉补钾。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周期性麻痹为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寒湿困脾,临床采用中医治疗要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付春娟.甲亢性周期性麻痹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06(8):41-42.

[2] 魏晓燕,王建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0例临床治疗与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6,10(33):1239-1240.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基于疾病的论坛”在培养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运用研究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