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研究

2016-11-29陈洪玮

学术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亚集群产业链

陈洪玮,赵 乔

“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研究

陈洪玮,赵乔

产业集群和国际产业链协同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产业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促进国家发展。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利用科技交流吸收他国的优势来改变自身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等问题,共同实现具有价值性的发展目标。文章主要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性构想,揭示了产业链协同对“中国-中亚”合作战略实现的意义,利用动态规划模型计算“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的最佳路径,并依据模型的计算结果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为“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提供参考。

“中国-中亚”产业集群;国际产业链;产业链协同;机制

由我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性构想以和平发展为主要战略目的,积极主动地推进完善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各国各个方面之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已经得到了多数国家的重视与响应[1]。“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可以利用他国的优势来改变中亚地区自身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等问题,而这些国家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遗留的技术与他国之间共同研发,唤起这些被遗忘的技术达到共同实现价值性的目标[2]。基于这一理论,我国与中亚各国间的合作发展中提出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以期实现“中国-中亚”间的长久合作,实现各国合作共赢的合作理想,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国力。

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关注较早,马歇尔早就指出各城市会对某一种关联产品进行展业生产,某一特定领域内容易发展出地理空间上的一种核心产业集聚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产业集聚。即在一定地理空间形成“集聚”的组织模式形成企业间的分工来取代企业内部的分工[3](P108)。近年来,国际上各国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丝绸之路”等政策向各国伸出橄榄枝谋求共同的发展,希望吸取各家的长处推出适合的产业链模式和产业集聚方式。产业集聚也逐渐从企业间的分工转变为国际间的合作。因此,如何合理使我国整体市场经济转型并实现群体产业的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突破我国产业集群外部经济下降的瓶颈期,引导外部经济水平提升,增强产业集群竞争能力,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性构想背景,揭示产业链协同对“中国-中亚”合作战略实现的意义,利用动态规划模型计算“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的最佳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及协同方面的研究较多,Jiani(2015)提出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国家合作日益紧密,适合国际环境的各项机制也应该得到重视,这样才不会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促进各国的发展[4]。Giuliani等人(2005)指出企业高低端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的升级能力[5]。Lee等(2001)也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初期市场抢占可以利用技术的进口和廉价的劳动力,然而伴随市场份额的不断升高,技术获取的困难性也不断增加[6],此时大部分企业将走上产业集聚方向,实现产业的初步集聚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合理分配。Andy law(2010)认为国际协同十分重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参与者进行协同创新活动[7]。James Lee(2011)指出构建协同体系能够直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推动[8]。可见国外学者均十分肯定国际协同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国际协同的各种模式。

国内学者在近年来也对协同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萧强(2012)认为对于政府来说,国际协同模式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鼓励和优化政策措施,协同整个社会层面的发展[9]。黄维(2012)基于相关经济学原理,在当时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分析并论述了构建社会协同的创新体系[10]。李椿等(2011)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物流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以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完美结合的定位目标[11]。由此可见,我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的模式和目标。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协同模式的认可度均较高,而我国目前产业集聚模式亟待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需要形成国际间的合作来实现国际间的产业集聚,以实现产业链协同的共赢目标。

二、“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要素和模型分析

(一)“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要素分析

进入21世纪,产业集群和国际产业链协同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产业资源和综合竞争力,不断促进国家的发展。国家间的合作也日益密切起来,“丝绸之路”的重新运营正说明了我国正努力与中亚和东亚国家联合发展经济,不断推动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并且通过合理的机制不断地将产业合作和产业链协同转化为综合国力,实现产业集群,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加强对各类产业的管理,不断完善产业集群体制,推动产业集群的商业化进程。“中国-中亚”产业集群成为亚洲各国联合的纽带,促进亚洲国家的共同进步。

目前就“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来看,其支持的五大要素为:政策支持、发展环境、产业管理创新、产业集聚推动力、国际产业链协同能力。这五大要素涉及层面广,不仅包括宏观层面即国家间的调控,而且包括主管层次和市场层面的调控,即各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市场推动力方面。“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正是关乎社会及经济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内容,因而更加具有广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政策支持。这需要“中国-中亚”各国政府共同建立并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并注入产业协同因素,同时需要注重相关产业集群的法律体系建设,以及科学民主的产业协同政策决策。从国家层次上来说,合理化的科学管理与宏观调控需要决策者的正确决策,进行科学化的决策从而提升“中国-中亚”各国间整体的竞争实力,并激发各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同时基于此建立的产业集群布局与机制合理化。

2.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颁布一系列政策为亚洲各国间的合作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一带一路”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中亚”各国间合作的预期,这两者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是通过扩大沿线各国之间的科研合作、技术互助来实现的,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促进各国之间的共同发展。

3.产业管理创新。我国为了提升产业管理创新能力,采取了一些行动,如预算、能源、运输等各方面的产业管理内容,这些都是为了建立“全系统性的产业创新”模式,我国为此还建立了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性构想基础上建立的基金组织,主要作用是利用基金来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是构建国家间长期良好合作的信用基础。

4.产业集聚推进力。产业集聚能够提供各国合作所需要的动力和资源。我国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关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如制定相关的保险优惠为中外合资企业的某些业务提供优惠,让中外合资企业可以获得一部分的税收优惠条件。这一措施重点是为了给中外合资企业的高科技业务提供一些税收减免政策,促进各国间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协同,实现各国间产业链协同的长期合作。

5.市场层面的推动。市场层面推动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厚的政策待遇以及适宜的市场条件。政府可以依据市场规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只有国家间的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模型分析

1.“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的动态规划模型

1951年,美国数学家R.Bellman提出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其后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管理、技术以及工程等多种领域,用于寻找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法,包括八大要素:

(1)阶段(stage):把所需要讨论的问题的讨论过程适当分为多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而描述的阶段变量为阶段变量,用k=1,2,…表示

(2)状态(state):为各阶段开始状态,即每阶段的出发点。一般情况下每个阶段均有多种状态,记为Sk。

(3)决策(decision):由某一阶段某状态发展到选择另一阶段的另一状态,以Uk(Sk)代表第k阶段处于Sk时的决策变量。决策集用Dn(Sk)表示,即为阶段的终点。

(4)策略(policy):阶段Un组成的有序总体{Un}。

(5)子策略(sub-policy):剩下的M个阶段构成M子过程,相应的决策系列叫M子策略。

(6)状态转移方程:前一阶段的结果作为随后阶段的条件(起点)。

Uk=Sk+1

(7)指标函数:各个阶段的数量指标,记为Vk,n(Sk,Uk)。

(8)目标函数:策略的数量指标值,记为Z=opt [v1(s1,u1)*...*vn(sn,un)]。其中:opt为max或min,*为运算符号。

2.分析与结论

“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的实施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合作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发展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微观因素主要是各国企业间的内部因素,即市场、产业链等相关管理因素以及产业集聚等因素。

为了探究“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的最佳路径,构建如图1所示路径图。其中政策因素是“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和实施的首要和基础性环节,也是路径实现的第一个环节。微观因素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宏观因素,所以宏观因素作为微观因素的前置环节,而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技术三个因素则是这个路径的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即最后环节就是微观因素,及各国企业间的微观层面是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支撑环节。

图1 “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路径

为了简化计算路径的长短,将开始的合作战略记为A;内部和外部的宏观层面分别记为B和C,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分别为B1和B2,经济因素、发展环境和技术因素分别为C1、C2和C3;微观因素则记为D,市场、管理以及协作分别为D1、D2、D3;“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为E。依据各条路径达成的难易程度和因果关系分别设为1、2、3。以政策因素为例,资源投入所涉及面更广且参与群体众多,因此过程相对政策支持较复杂,因此其长度为2,而政策支持为1。其后的经济因素、发展环境以及技术因素三个因素的路径长度分析如下:因为资源投入的效果保证,经济因素长度为1,而技术和发展环境的难度相应要难一些,因此技术因素为2,发展环境为3。其他路径的长度依次类推。

把上述路径和对应路径长度使用WINQSB进行分析,得到的最佳路径有两条,其值均为5,这两条路径分别为A+B1+C2+D3+E以及A+B2+C1+ D1+E。将各个因素代入,即沿着国家间合作战略、政策支持、发展环境、产业链协作、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以及国家间合作战略、资源投入、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两条最佳路径。

三、“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的实现路径

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同时基于亚洲各国合作的战略,具体的“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第一,政府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政府应不断地完善“一带一路”战略性决策,让企业和社会认识到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性,指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此外,国家要在税收、市场准入、融资、采购等各方面进行鼓励和支持,以实现“中国-中亚”合作共赢。

第二,大力延伸产业链。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实施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构成的相关性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能够推动产业集聚的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形成,大力培育和支持中外合资行业,利用相关政策、方法来提高产业集聚性。

第三,基于细化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协同战略和产业集聚政策。国家的政策环境是改善国家产业组成,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早日实现“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国家间的合作,如鼓励企业和中亚国家先进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引进他国先进企业形成自主的产业链,实现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实现技术创新和改革等目标。此外,要制定财政、税务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协同机制的形成,优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来推动产业集聚。

第四,政府增加对促进产业集聚的资源投入。需要增加产业链协同的财政资助;重点对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集聚企业和产业进行扶持,增加产业链的建设与推广;然后需要基于产业链层面进行持之以恒的引导,鼓励企业管理层进行企业的发展、管理和运营,政府利用各种方式推动国家间的合作和投入,使企业以产业链作为重点运营目标和对象,不断拓展产业链渠道,促进建设丝路基金并制定相关产业链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实现产业链协同的意识。

第五,政府对组织实施产业集聚项目进行鼓励和推动。推动国家间产业集聚项目需要政府的鼓励和配合,可以通过引进中亚国家相关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进行产业化的推进。同时要注重各种大型企业的联合和产业集聚的规模化,要打造包含产业链协同的产业集聚环境,进行合理化的产业布局。

第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产业链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合作内容,应该利用“引进来”再“走出去”来处理全球资源,充分把这种意识作为完善企业集聚的基础。为达成国家间的共赢目标,需要发挥企业产业集聚组成主体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和产业协同的主体,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真正发挥产业集聚和产业协同。基于产业链形成的过程需要企业改变落后的发展思想,真正将进入产业链协同作为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支撑点及动力。政府加大各类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全面地参与国际企业的分工和合作。

四、结 语

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产业集聚和国际间的产业链协同能够带来企业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实施“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是提升我国以及中亚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合理处理国际间产业链协同与集聚间的关系,有机地结合两者进行国家间的行业集聚,改善资源配置结构,对国际产业链协作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分析影响“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的各项要素,探索性地从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的突破路径。基于协同合作的时代特点和形式,通过动态规划模型计算“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的最佳实现路径,通过数据模型计算结果发现随着国家间合作战略、政策支持、发展环境、产业链协作、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以及国家间合作战略、资源投入、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战略实现是两条最佳实现路线。根据模型所获得路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应该加强的各方面,即国家的政策支持、产业内部的自我完善以及遵循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断地完善“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促进国家间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作用,实现国家间的互利共赢。

[1]孙志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N].中国经济时报,2014-08-11.

[2]王义桅.绸缪一带一路风险[J].中国投资,2015,(2).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Jiani J,Zhang G,W ang C.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 ights Protection:A Reflection on Climate-friendly Technology Transfer[J].Revista de DireitoInternacional(Brazilia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15,(2).

[5]Giulian,i E.,C.Pietrobelli&R.Rabellott,i 2005,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 orld Development,2008,(33).

[6]Lee,Keun&Chaisung Lim,2001,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0).

[7]Chijie Lu.Integrat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based Denoising Scheme w ith Neural Network for Stock Price Prediction,Expert Systemsw ith Applications[J]. 2010,(10).

[8]James Lee,Prediction of the Strength ofM ineral Admixture Concrete Using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Expert Systemsw ith Application [J].2011,(8).

[9]萧强.国际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理论思考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2,(3).

[10]黄维.关于构建国际协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2,(36).

[11]李椿,杨春河.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结构和产业链国际比较[J].商业时代,2011,(29).

[责任编辑:刘烜显]

陈洪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赵乔,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31

F125.4

A

1004-4434(2016)09-0063-04

国家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2008GXS1B022)研究成果;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江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13YJ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亚集群产业链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中亚速览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