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研究

2016-11-29胡振华容贤标

学术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旅游业耦合文明

胡振华,容贤标,熊 曦

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研究

胡振华,容贤标,熊曦

文章基于综合性、真实性、可比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的融合度模型测度了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得分情况与生态文明建设得分情况,并通过构建的协调度计算公式测度了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情况。实证发现,全国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对稳定,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变化较大,但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为中级协调发展型、初级协调发展型和良好协调发展型的旅游城市约各占1/4;大部分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还较滞后,尤其是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而加大旅游业领域投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是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提高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协调度;全国旅游城市

旅游城市的旅游业是建立在区域资源基础之上的产业,因而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和依附所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一个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更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譬如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能够让游客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且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能够形成一种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会对旅游资源产生巨大的危害,甚至破坏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譬如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致使大片原始森林枯死的现象发生。同时,工业污染带来的酸雨也使一些古文物、古建筑等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如这几年国内的一些石高窟遭遇酸雨等的侵蚀,加大了其保护的难度。因此,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生态文明赋予的天然内涵。旅游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两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如何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也是迫在眉睫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理论课题。全国旅游城市是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典型区域,测度其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比较差距,提出弥补的一些措施,对推动全国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试作初探。

一、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的评价指标选取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都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更好地反映两大系统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力求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水平。

2.真实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确实能反映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的综合状况,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选取客观公正的指标,消除个人对指标的主观偏好。

3.可比性原则。列入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其计算口径、核算内容、计算时间、计量单位等都要保持一致性。

4.简洁性原则。在充分反映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综合状况的前提下,选取的指标的数量不应过多。如果将所有指标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则指标的选取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并且简洁的指标体系既可以避免混乱,便于厘清头绪、抓住关键,又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便于分析计算。

5.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当能够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料,如果收集不到相应的数据资料,即使指标体系设计得再完美,对于最终评价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在选取指标体系时就应该考虑该指标体系有关数据能否获取,是直接获取还是通过计算间接获取。

遵循上述原则,并且在参考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的指标进行选择,最终形成评价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的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综合张鹏等(2010)[1]、钟霞和刘毅华(2012)[2]、邱生荣等(2013)[3]、程晓丽等(2013)[4]、方叶林等(2013)[5]、杜湘红(2014)[6]、熊鹰和李彩玲(2014)[7]、程晓丽和田晓四(2014)[8]、杨主泉和张志明(2014)[9]、郭晓东和李莺飞(2014、2016)[10][11][12]、徐凯和李悦铮(2015)[13]、韦福巍等(2015)[14]、施润周(2015)[15]、王秋元(2015)[16]、周成等(2016)[17]等人的研究成果,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旅游业发展子系统包括基础条件和产业效益两个因素,其中,基础条件包含旅游景区总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旅行社数、旅游业从业人数5个指标;产业效益包含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率5个指标。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状态三个因素,其中,生态环境压力包含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城市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个指标;生态环境响应包含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个指标;生态环境状态包含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个指标。

表1 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二、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的测算方法

本文采用物理学中的融合度模型来测算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始数据矩阵分别记为X={xij}、Y={yik},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样本值,yik为第i个样本第k个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的样本值。

(一)数据预处理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中指标数据的正负取向不同,数量级和量纲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需根据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和非负化的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后再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转化使得数据处于同一个数呈级别,具有可比性和无量纲性,直观反映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极差法进行处理的方式如下:

指标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益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即

指标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益时,采用负向指标计算方法,即

其中,xmin、xmax分别为第j个指标样本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同理,可得y′ik,且有x′ij、y′ij∈[0,1]。

(二)熵值法指标赋权

为规避人为因素的干扰,这里采用客观性较好的熵权法进行赋权。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指标熵值分别为

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hj、hk与1之间的差值,它的值直接影响权重的大小。信息效用值越大,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权重也就越大;反之则亦然。对上述熵值进行正向化处理后分别得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度

由此,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wj和旅游业发展第k个评价指标的权重wk分别为

(三)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

那么有uX、uY∈[0,1]。

(四)计算协调发展度

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为方便计算分析,设定耦合度C的计算公式为

耦合度计算结果0≤C≤1,C,越接近1,表示各系统耦合度越大;耦合度可表现出两组指标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然而,耦合度只能说明各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不能反映协调发展水平,即耦合度只能反映某个城市或区域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不能反映不同城市或区域间协调程度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引入协调发展度公式来更好地评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程度的差异。综合调和指数T的计算公式为

T=αuX+βuY公式(8)

其中,α、β为各系统的权重。旅游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可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同等重要,故取α= 0.5,β=0.5。据此计算协调度

D=(C×T)1/2公式(9)

那么有D∈[0,1]。

(五)协调度评价

为了综合反映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本文借鉴钟霞和刘毅华[2]、杨主泉和张志明[9]、郭晓东和李莺飞[10]、徐凯和李悦铮[13]、韦福巍等[14]、舒小林等[18]等人的研究成果,按照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三大类、十小类、30种基本类型。然后对协调发展度进行分级,以确定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程度及各旅游城市的发展类型。此外,规定uX与uy之差的绝对值在0.1以内,可视为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协调类型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三、评价过程与结果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27个全国旅游城市作为观测对象,以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部分指标通过计算整理而得,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技术进行补全,使用Matlab 2010b进行计算。

(二)权重的计算

对各个年份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指标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后,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到的权重如表3。

表3  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评价指标的权重

(三)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根据前述计算步骤,计算得到27个全国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得分、两者的耦合度、综合调和指数、协调度分别如表4所示。

表4  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

(续表)

从表4可以看到,北京市、上海市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庆市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一直处在全国旅游城市的前列,而海口市、中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则相对一直靠后。2007年进入旅游业发展前5名的天津市、苏州市,武汉市、成都市都加大了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在2013年也跻身旅游业发展前5名。总体来看,全国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对稳定,基本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同时,还可以看到,总体而言,全国旅游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有进有退,变化较大。深圳市、杭州市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收效显著,一直处在全国旅游城市的前列,而上海市、昆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则相对一直靠后。2007年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前5名的还有黄山市、青岛市、无锡市,广州市、珠海市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杭州市也有所提升,均在2013年也跻身旅游业发展前5名,而南京市下滑幅度较大。

(四)协调度评价

再依据表2中的判别标准,得出27个全国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类型,具体如表5所示。

从表4可以看到,2007年、2013年全国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基本持平,两年的均值分别为0.7523、0.7611,反映出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北京市一直独占鳌头,优势十分突出;杭州市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昆明市的表现则不尽人意。2007年进入协调度前5名的还有苏州市、南京市和深圳市,广州市在2013年进入协调度的前5名,提升十分显著,同样进入2013年前5名的还有重庆市、成都市和杭州市。进步空间较大的还有哈尔滨市,而南京市则下滑最为严重。另外,依据表5统计的2007年和2013年的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类型情况,结合表2来看,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情况较好,都处于协调发展型大类,没有处于过渡型和失调衰退型的旅游城市。具体来看,有一半左右的旅游城市为中级协调发展型,初级协调发展型和良好协调发展型的旅游城市约各占1/4,但2013年未出现优秀协调发展型的旅游城市。

表5 全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类型

(续表)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在综合性、真实性、可比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指引下,构建了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19]。其中,旅游业发展子系统包括基础条件和产业效益两个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状态三个因素。在对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和归一化的预处理后,使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并计算综合评价得分,最后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协调度并进行等级评定。

从实证结果来看,全国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对稳定,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变化较大,但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为中级协调发展型,初级协调发展型和良好协调发展型的旅游城市约各占1/4;大部分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还较滞后,尤其是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二)启示与建议

一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全国旅游城市要更加坚定发展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支点这一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机遇,坚定发展旅游的决心和信心。以全新的视觉、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判断旅游发展问题。对此,要树立新资源新产品观念。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开发出多业态、多形式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培育旅游新的增长点。

二是旅游业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确立生态保护是更好的开发利用,更好发展的思路,对此,一方面要抓发展环境。全国旅游城市应调动各部门力量,动员全社会发展旅游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促产业耦合。推动旅游与其它产业相耦合,拓展旅游新业态新增长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旅游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旅游规划,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三是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完善大景区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景区深度开发,同时积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旅游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应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20]。同时,应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旅游业领域,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张鹏,郑垂勇,丘萍.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生态安全视角[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6).

[2]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5).

[3]邱生荣,梁康迳,罗梅琴.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生态经济,2013,(2).

[4]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5).

[5]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王坤.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12).

[6]杜湘红.张家界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0).

[7]熊鹰,李彩玲.张家界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

[8]程晓丽,田晓四.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2).

[9]杨主泉,张志明.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

[10]郭晓东,李莺飞.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

[11]郭晓东,李莺飞.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开发研究,2014,(2).

[12]郭晓东,李莺飞,林真如.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6,(1).

[13]徐凯,李悦铮.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6).

[14]韦福巍,周鸿,黄荣娟.区域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3).

[15]施润周.海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海南大学,2015.

[16]王秋元.武汉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7]周成,金川,赵彪,张峰.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7).

[18]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杨春宇.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3).

[19]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20]陈胜科,吴甫成.湖南农民旅游消费市场特征及拓展建议[J].湖湘论坛,2015,(1).

[责任编辑:刘烜显]

胡振华,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容贤标,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06;熊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湖南长沙410004

F592.3

A

1004-4434(2016)09-0051-08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绿色化发展战略下湖南工业竞争力评价及转型策略研究”(15YBA41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15QZ006);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湖南省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研究”(2015ZK3039);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12B139)

猜你喜欢

旅游业耦合文明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请文明演绎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漫说文明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