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临床观察
2016-11-29朱永生马晓珉通讯作者
朱永生 马 龙 马晓珉(通讯作者)
1)青海省交通医院神经内科 西宁 810004 2)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石嘴山 753200
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临床观察
朱永生1)马 龙1)马晓珉2)(通讯作者)
1)青海省交通医院神经内科 西宁 810004 2)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石嘴山 753200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2-05—2014-05 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5例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5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后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占36.37%,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占45.45%;观察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占56.37%,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占2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死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MMSE、ADL和S100B、IGF-1、TGF-β1、NSE、BDN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行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神经功能及认知能力。
高原地区;高压氧;早期;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脑实质内出血,是血管病中较为危急的一种疾病,往往在情绪激动、用脑过度和强度过大的体力劳动及其他因素造成血压急剧升高,造成病变脑血管最终破裂出血。目前对壳核出血在30 mL以下,出血后意识保持清醒,发病后已陷入深度昏迷,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患者来说,内科保守治疗往往是首选方法,包括安静卧床、降颅压、防止继续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康复治疗等对症处理[1];其他则由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在高原地区存在低氧、低气压、昼夜温差大、高紫外线辐射等特点,因此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恢复延迟明显,这些均客观存在。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予以高压氧舱治疗,观察其临床康复特点,以期为高原地区脑血管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5—2014-05 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经颅脑CT等确诊,为单侧内囊或外囊区出血。排除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使用抗凝剂、外伤、溶栓等因素造成的脑出血;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既往有脑出血。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5例,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2±3.6)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7.2±2.7)h;GCS评分平均为(5.1±1.4)分;平均出血量(34.4±5.1)mL。观察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5±3.3)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7.4±2.5)h;GCS评分平均为(5.3±1.5)分;平均出血量(35.7±5.4)mL。2组在出血部位、血肿量、GCS评分、年龄、性别、血红蛋白、意识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如脱水、止血、神经营养、对症治疗等。病情稳定后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排除高压氧治疗禁忌证,符合入舱标准[3]者,入院后48 h内即进行高压氧治疗。采用高压氧舱(山东烟台冰轮集团提供),治疗压力为0.11 MPa,加压时间为20 min后戴面罩吸入纯氧45 min后停15 min,每日持续2 h,10 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进行3~7个疗程治疗。
1.3 效果评定 参考相关文献[4-5]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脑出血病损评分(Cerebral hemorrhage lesion score,SIAS)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进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S100B、IGF-1、TGF-β1、NSE、BDNF指标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末(以患者出院前2 d为准)进行。结合ADL分级法进行功能恢复评定,Ⅰ级为完全恢复正常生活;Ⅱ级为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为需别人帮助,扶拐可以行走;Ⅳ级为卧床但意识清醒;Ⅴ级为植物状态生存。以Ⅰ级、Ⅱ级为神经功能恢复佳。病死率为死亡数与总人数之比。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占36.37%,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占45.45%;观察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占56.37%,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占2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相关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后NIHSS、ADL、MM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分)
2.3 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后S100B、IGF-1、TGF-β1、NSE、BDN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s)
3 讨论
脑出血后颅脑损伤包括2种[6]:(1)机械性挤压,血肿产生的占位效应对周边脑组织产生急性挤压,这是神经功能直接损伤后患者就诊的因素。(2)理化因素:脑出血后IL-6、TNF-α、MMP-9、c-Fn等浓度的产生和增加直接导致血肿扩大,虽然手术能很快解除对脑组织压迫作用,但由于脑组织病理生理、生物化学改变等各种原因存在,血肿周围出现不同程度脑水肿、坏死和缺血缺氧等改变,造成颅内压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病情和预后,须予以及时、有效治疗,同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高压氧是近些年逐渐运用在高血压脑出血康复期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报道不一。首先是使用时间,研究称,高压氧一般在高血压脑出血后7~10 d运用最适应,认为该时机具有时间差叠加效应。高血压脑出血多在48 h内血肿增加,48 h后再出血率明显下降,本次研究即在脑出血后48 h,排除再出血及高压氧舱入舱禁忌证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结合相关报道[7-8],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可有以下获益:(1)可迅速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颅内缺血、缺氧状态,增加血氧弥散距离及弥散量,从而恢复脑组织的有氧代谢,预防缺血半暗区域的细胞功能急性期内持续性损伤,防止并扭转继发性脑缺氧、脑水肿、颅压增高等系列病理变。(2)能促进病灶区域内毛细血管再生,短期内改善侧支循环,保护血管内膜功能,恢复血管调节功能,从而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3)能显著改善动脉血氧含量,能激活脑干网状上行系统,改善意识障碍水平,尽快稳定机体基本生命体征。(4)氧能提高缺血半暗区脑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含量,能增强氧自由基和抗氧化功能,能减轻再灌注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促使脑细胞得到修复和保护。(5)使脑出血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明显下降,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高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性,高血压脑出血后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加重了微循环障碍,影响血红蛋白生成等,加上高原地区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氧供应不足,故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和预后致残率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运用高压氧治疗后在神经功能恢复上显著提高,早期运用后患者在NIHSS、ADL、MMSE等明显改善,说明高压氧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S100B、IGF-1、TGF-β1、NSE、BDNF上也有明显变化。这与报道称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意识恢复,改善偏瘫等不良症状,促进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的结论是一致的。另外报道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在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指标变化,从而得出高压氧具有改善细胞代谢,增加脑细胞供氧作用,这点在本次研究中未纳入,这是缺陷之一。
[1] 魏林节,冯国君,吕国志,等.高压氧早期治疗高原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5):460-461.
[2] 张莉,徐艳枫,卓玛,等.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4):1 270-1 271.
[3] 林素莲,高慧珍.高压氧治疗的禁忌症[J].北方药学,2011,8(8):97.
[4] 董云,姜艳芝,阎岩,等.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1,18(2):86-88.
[5] 齐洪武,赵晓光,穆胜利,等.高压氧辅助保守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56-58.
[6] 吕传真,周良辅.实用神经病学[M].4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32.
[7] 龚玉水,吴锡春,姜学高,等,微创手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6(8):842-844.
[8] 张建富,王亮,刘海珠,等.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6):462-464.
(收稿2015-11-19)
R743.34
A
1673-5110(2016)21-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