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分析
2016-11-29张冠壮
张冠壮
海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海口 570203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分析
张冠壮
海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海口 57020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液流变学标本,与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标本(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正常组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血沉、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女性正常组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组有血液流变学改变占98.84%,其中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正常型仅占1.16%。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改变分型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临床特点为高稠、高黏、高凝,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
脑梗死;急性期;血液流变;临床特点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称“缺血性脑卒中”[1]。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且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4]。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为了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选择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的血液流变学标本,与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液流变学标本,与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标本(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脑梗死组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47~78岁,平均(59.62±12.37)岁,患者于发病后1~3 d内入院接受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CT显示梗死位置:右侧脑干区5例,右基底节区14例,腔隙性梗死8例,多发性梗死22例,左基底节区37例。正常组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并排除心、脑、肝脏、肾、血液、糖尿病等疾病,共83例,男49例,女34例,年龄50~78岁,平均(60±11)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器与方法 对照组健康人员及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治疗前于清晨空腹分别抽取静脉血10 mL,加0.5 mL肝素(每升12 500万U),采用日本东亚的全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Kx-21)测红细胞比积,所用试剂及正常参比血浆为配套进口;采用重庆大学维多生物工程研究所制造的FASCO-3010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Model FASCO型)测定全血比黏度,全血比黏度测定温度为37 ℃,其余为25 ℃。同时用温氏法测定血沉和血球压积。利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SCL 7000TM 全自动血凝仪测纤维蛋白原,血样采取后立即检测,4 h内完成。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抽血检测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分型。脑梗死组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可分为正常型:血液流变学各项同指标正常;全高型:血流流变各指数都较高;高黏度:以血浆黏度增高为主;高压积型:以红细胞比积增高为主;相应的引起血液黏度增高;高聚集型:以低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小板聚集增强为主。
1.4 纳入、排降标准[5]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经头颉CT或MRI明确诊断证实有梗死灶;(3)临床症状持续24 h以上,发病至入院时间在7 d内;(4)首次发病;(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梗死史且有遗留神经功能缺损;(2)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3)颅内其他疾病(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等);(4)恶性肿瘤;(5)冠心病、肾病、血检性疾病等;(6)合并风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系统疾病;(7)合并慢性炎症疾病,如胆囊炎、血管炎、肝炎等;(8)近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9)患者或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正常组男性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 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正常组与脑梗死组男性患者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
2.2 正常组与脑梗死组女性患者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 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正常组与脑梗死组女性患者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
2.3 脑梗死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分型结果 正常型1例(1.16%),全高型20例(23.26%),高黏型13例(15.12%),高聚集型22例(25.58%),高压积型30例(35.88%)。分型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正常型仅占1.16%。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且在血管管腔狭窄处或血管局部形成血栓,而导致脑动脉不完全闭塞或完全闭塞,致使脑组织局部动脉供血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6],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脑梗死在中老年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根据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7]。
血液流变学改变分型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1)高稠、高黏、高凝: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发生改变,低切变率血液黏度升高血尤为明显。血液黏度升高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及梗死程度的不同,这与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存在较为直接的相关性[8]。血液黏度的升高不仅致使脑动脉内的血流量大量降低,且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脑梗死。纤维蛋白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水平增加时,血液的凝固性也随之增强,显著升高可致使患者血液进入高凝状态,且促使红细胞聚集,致使血液的流动性大大减弱,从而诱发血栓的形成[9]。(2)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均增高:这说明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动性较差。全血比黏高切能够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全血比黏高切升高,说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受到影响,导致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又致使血液内其他有形成分的异常改变。由于血流异常导致血小板受到损伤,致使血小板被激活,从而使患者形成血栓的几率增加[10]。血浆黏度增加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受影响,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继而引起缺血,代谢产物堆积,最终引起全血黏度增高[11]。红细胞聚集性与红细胞膜负电荷密度存在相关性,如果表面负电荷减少,在低切变速率下的红细胞形成缗钱状结构增多,致使血液黏度升高[12]。(3)在脑梗死急性期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红细胞比积对全血黏度起关键性的作用,全血黏度随着红细胞比积的升高而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快慢与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存在相关性,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能够促进红细胞沉降率。由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可致使血管内的血液流量受到阻碍,从而诱使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改变分型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临床特点为高稠、高黏、高凝,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
[1] 蔡美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79-180.
[2] 张秀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J].社区医学杂志,2007,5(9):1-3.
[3] 何爱玉,唐维国,方国安.急性期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5):32-33.
[5] 吴丽江.脑梗死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改变93例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2000,24(3):5.
[6] 邹本勤,肖方喜,王向荣.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性及血糖的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03,13(4):63-64.
[7] 武伟,严以炳.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6):6-8.
[8] 张逸,苏瑞文,徐晓莉.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3):71-73.
[9] 符月琴,陈涛,黄涛,等.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11):2 126-2 127.
[10] 陈亨玉,陈开地.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6,2(4):214-215.
[11] 毛江洪,汪青山,钮心怡,等.临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5):148-151.
[12] 韦玉华,陆开玲,农有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颅多普勒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8(16):112-113.
(收稿2015-09-28)
R743.33
A
1673-5110(2016)21-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