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在区域观察与分析中的运用
2016-11-29沈春梅
沈春梅
【关键词】“学习故事” 区域观察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27-02
“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提出的,它是用一种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标准化评价的不足,关注真实的学习情境所具有的复杂性,强调幼儿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全过程。“学习故事”是对“儿童中心”课程的最佳诠释,它包括三个过程:第一是注意,发生了什么;第二是识别,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发生了;第三是回应,进一步支持这方面的学习。“学习故事”与我们近年在做的“区域观察与分析”“个案观察记录”“教育随笔”存在诸多相同点,又有不尽相同之处。在收集与研读“学习故事”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学习故事”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倡的精神相符,它强调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注意、识别与回应,有利于实现对幼儿的促进性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引导。因此,我园尝试运用“学习故事”进行“区域观察与分析”的研究,将观察的环境规定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对象设定为单个幼儿或小组幼儿。在这过程中,教师逐渐学会有序、科学、缜密地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以此提高了教师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一、通过区域观察描述发生了什么
“学习故事”中的注意部分主要描述“发生了什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教师以视频、照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采集幼儿在某一时间段或事件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等细节表现,并据此做观察描述记录,重点关注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以下案例中的注意部分,教师用手机及时把幼儿在区域活动“理发店”中的精彩瞬间连贯、完整地捕捉下来,并采用白描式的语言对幼儿在“理发店”中的语言和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和记录,生动呈现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学习故事原貌。
案例一:早上的区域活动小乐又选择了理发店,她走进店里拿起了电吹风、各色发夹和彩带招呼着在面前来回走过的小伙伴:“快来美发呀!我们的美发技术是一流的,保证你满意。”在她的大力宣传下,果然有几个“爱美一族”经受不住诱惑走进去尝试美发效果。小羽说:“我想做个新娘头。”小乐马上热情相迎,并像模像样地拿起吹风机为小羽塑造发型。她用橡皮筋扎了个马尾,选了几个彩色发夹固定发型,最后插上了蝴蝶结,小羽满意地点了点头。此时,小樱子走来说:“我要做一个发型,头发染成和老师一样的黄色。”小乐为难地说:“我店里没有染发剂,染发危害健康,我给你戴上假发圈吧,也很漂亮的。”小樱子听完后说:“黑色的我不要,还有其他颜色的假发吗?”当得知没有其他颜色的假发时,小樱子失望地离开了美发店。这时,美发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显得冷冷清清。小乐左顾右盼在寻找什么,很快她发现可以用彩色毛条扭成各种颜色的假发圈,就到美工区搬了一筐彩色毛条过来给顾客打扮起来,理发店的生意又火爆起来,女孩们头上戴着五颜六色的毛条蹦着、跳着、笑着从理发店走出来,她们都觉得自己很美。
从案例一的观察与描述中可发现,幼儿的原有经验是我们判断和识别幼儿获得新经验的基础和参照点。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到小乐平时较为活泼,愿意与人交往,对周围的事物常表现出兴趣,遇到困难会动脑想办法解决。教师“注意”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本次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即除了可以判别小乐、小羽、小樱子在区域中是否存在“学习”,还可以看到在此过程中幼儿关键经验是否得到提升。在幼儿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涉及了语言领域的“倾听与表达”,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中的“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等关键经验;学习品质方面,主要涉及“坚持与专注”“创造思维”“反思与解释”等关键经验。
二、通过区域观察分析发生了什么
“学习故事”中的识别部分主要分析某情境中幼儿“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其核心是调动自身已有的实践经验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分别学习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表现出哪些优秀、可贵的学习品质。以下案例中的识别部分,教师基于幼儿遇到困难部分的深入观察,根据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个性化表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准确识别了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历程。
案例二:小豪平时喜欢在建构区玩,拼插花片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晨间区域活动时,他看见展示台陈列着经过简化的建构作品——罗坊云龙桥,便神气地对同伴说:“这种简单的拼法我也会!”此时,教师借机鼓励小豪邀请同伴共同合作建构,并建议他根据同伴平时的建构水平给他们分配难度不同的任务。接着,小豪与其他三个小伙伴为完成大型作品罗坊云龙桥齐心协力、埋头苦干起来。他不时拿起局部的桥身、桥墩、屋翘角等成果向同伴炫耀,到区域活动时间结束时,一座用花片搭建的精美的罗坊云龙桥作品呈现在展示台,引来了同伴们羡慕的眼光和掌声。
幼儿游戏时的合作能力不是一下就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水平的,对从中班刚升到大班的幼儿来说,多数幼儿只会独自地玩,合作意识弱。在案例二中,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建构。为了让所建造的物体结构有整体感,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需要与同伴商量、分工与合作。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建构能力,把班上幼儿分成强中弱三组,在主题建构活动中,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建构。一个小组中有强中弱三种能力的幼儿,能力较强的幼儿负责整体设计和任务分配,能力中等的幼儿负责各部分的拼插与衔接,能力较弱的幼儿负责局部的拼插,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任务。这种小组合作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体验到分工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在利用展示区的建构作品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如各种空的易拉罐、木板、鹅卵石、大纸盒等,鼓励幼儿以物代物,使幼儿能连续建构,创造出新的游戏主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进程,敏感地发现游戏中幼儿的需要,通过启发等多种方式引发幼儿思考,把所学的建构主题内容串起来,拓展游戏内容,促进主题游戏的深入和整合。
三、通过区域观察支持学习什么
“学习故事”中教师的有效回应首先是促进幼儿经验的发展,即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找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长处、短处,追随兴趣,扬长补短。比如,案例一中,小乐在游戏中获得的新经验是倾听同伴提出的要求并与之交流的能力,以及发现可以用彩色毛条扭成各种颜色的假发圈的创新思维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教师的回应与推进策略不仅仅是“回应什么”的问题,还应包括“怎么回应”。当教师对幼儿可能获得的新经验做出识别,明确了该活动中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就应当联系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已有经验、学习品质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采取有效的回应策略。
案例二中观察与分析的依据是《指南》中相关领域的目标和典型表现,联系幼儿的行为表现和过程,解读该案例中幼儿已获得的新经验和未来可能获得的新经验。前者是教师准确识别幼儿学习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后者则为教师下一步的有效回应明确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案例一、案例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还发现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教师太早介入,会影响幼儿的探索与创造,但若不及时指导,则有可能使幼儿陷入困境而中途放弃,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判断幼儿的已有经验、实际能力与遇到困难之间的距离,以判断是否需要介入、介入的时机以及介入方式。如在建构姑田大龙的活动中,幼儿拼插了龙身,却不会拼插龙头。当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最后能力强的幼儿和教师讨论出用拼龙身的方法进行改进创新拼出龙头,如用斜插镶嵌的方法拼出龙嘴、龙须,细心的幼儿用拼小花的方法拼龙眼和嘴里的龙珠。因为及时观察到幼儿拼插的困难,教师及时介入,和幼儿一起解决难题,使幼儿的建构技能又得到了提高。
我们运用“学习故事”观察与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情况,是为了深入了解和倾听幼儿的心声,继而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学习。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观察为先,给幼儿一个交流、解决问题的空间,再视具体情况进行介入和引导。在区域活动观察与分析中教师所呈现的支持和引导策略正是“学习故事”的精髓所在。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