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学习故事”,师幼共同建构本土文化主题

2017-01-12罗韵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故事魔法建构

罗韵

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一年后,我们的孩子们快乐地玩起来了,老师们从“教”中走出来,并尝试着变“教”为“看”。可是,看着一天又一天重复玩着的孩子们,我们茫然了——难道就这样周而复始地玩下去吗?该怎么有效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进一步学习呢?恰在此时,我们接触到“学习故事”。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新西兰“学习故事”的观念和做法与《指南》强调的“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精神高度一致,它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观察、解读和促进儿童的学习。

一、尝试运用“学习故事”,提升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

首先,我们通过学习加深了对“学习故事”的理解,了解到了“学习故事”结构、意义以及它背后蕴藏的儿童观、课程观,从而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提升幼儿在建构主题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接下来便开始分阶段推进“学习故事”实践,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

第一阶段:观察幼儿游戏,记录幼儿活动中的“魔法时刻”。做法是用故事、文字和照片真实、生动地描述学习者形象,目的是通过观察、记录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幼儿的学习线索。要求以多种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幼儿活动中能做的、感兴趣的。这一阶段刚开始出现的最大的困惑——看不到“魔法时刻”,就问题我们边反思、边学习、边研讨,找准问题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第二阶段:对记录的“魔法时刻”进行分析解读。做法是对学习进行分析和评价,目的是教师通过分析所记录的“魔法时刻”,识别其中幼儿的兴趣和发生的学习,准确提炼现象背后的本质。要求准确,不能混淆幼儿的学习和学习后所带来的行为表现和操作表现。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感觉到了幼儿游戏行为中的一些东西,却找不到行为与发展的联系点,不能科学、准确地解读幼儿。于是,我们依托《指南》,出台了《学<指南>促发展学习册》,让老师们带着观察,运用《指南》分析、评价和反思。

第三阶段:在解读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新的机会。在分析到的幼儿已知、已会基础上积极思考与行动,目的是教师根据观察、解读幼儿后发现的学习线索,让幼儿的想法与目标对接。要求教师的教育计划和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方法、策略和内容,须建立在分析所观察到的与儿童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是:不知该如何抓住发现的“魔法时刻”推进活动不断延伸,有时的回应方式不够恰当。于是,我们开展共同研讨,结合案例讨论:幼儿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思考下一步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运用“注意-识别-回应”思维和行为模式,师幼共同建构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

在分阶段推进“学习故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记录幼儿的“学习故事”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行动研究,可以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学习故事”记录和评价儿童的学习,让我们一点点学习看见和读懂孩子,追随孩子的兴趣生发主题。随着不断地发现、识别、回应,师幼有效互动,共同构建主题系列活动。

1.发现学习线索。孩子们每天都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学习,随着“学习故事”实践的开展,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都在发生变化,勇敢地退到幼儿身后,认真地观察和发现,因而每天都能发现许多让我们欣喜的“魔法时刻”,从一个个“魔法时刻”我们了解到了孩子的兴趣点。

2.分享“魔法时刻”。我们把游戏和生活中个别或少数孩子的“魔法时刻”,以“学习故事”的形式记录,然后在全班进行集中分享,这样就引起了更多孩子的关注,引发了孩子们之间的效仿。

3.确立活动主题名称。追随幼儿的兴趣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线索,沿着这些线索我们找到了主题活动的生成点。比如,大四班老师在观察玩沙游戏记录的嘉瑞的学习故事《好长好长的长江》,引发了“亲亲长江”的主题系列活动。又如,大一班彤彤、科语、娜娜三个孩子在建构区的学习故事《宝宝的家》,在全班分享交流后确立了主题“我家和我家附近”等等。

4.了解与该主题相关的知识。为了确保主题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先了解与该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做好一些预期的准备。例如,关于“长江”的故事已经在孩子们中发生了,那么,关于“长江”主题的学习该怎样持续推进?除了跟孩子们一起玩,还应怎样支持呢?首先,学习、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然后思考:说到“长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围绕“长江”主题可能会有哪些继续探究的可能性?哪些活动可能会激发孩子的兴趣?

5.追随孩子的兴趣,不断延伸活动,建构主题网络。发现学习线索后我们不像原来那样预设相关的主题计划,而是由老师和幼儿不断共同“注意—识别—回应”,共同寻找多种探究可能性。围绕主题,孩子们的问题、想法和发现不断转化生成为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相互连接的活动,并且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学习特点以及各领域间的整合关系,形成有一定连续性的主题系列探究活动。

三、“学习故事”在本土文化主题活动中的价值

1.建构了一系列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

一段时间下来,我们通过“识别”和“回应”支持了孩子的继续探索,看到更多继续生动地延续着的“学习故事”。故事中孩子们不断地创新着游戏内容,探索着游戏的玩法,围绕兴趣点不断地拓展,生成了相应的主题探究活动。例如:在玩沙池里生成的“亲亲长江”、在建构区里生成的“我家和我家附近”、表演区里的“娃娃玩戏剧”、种植角生发的“豆宝宝”、亲子游橙花岛后生成的“夏橙宝宝”、吃粽子后生发的“快乐端午节”等等。

2.找到了师幼共构主题研究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1)寻找“魔法时刻”,使兴趣成为主题活动的生发点。我们通过倾听、关注、记录与分析,判断出“魔法时刻”中幼儿的情感、态度及能力后,发现生发点,预设可能性。

(2)记录、解读儿童游戏,发现儿童理论中的黄金线索。通过师幼谈话、画游戏故事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倾听他们的想法,从他们的已知里发现最近发展区,使之成为支持儿童学习的黄金线索。

(3)走进现场,陪伴游戏,遵循儿童游戏理论,在有意义的互动中支持学习。教师扮演小朋友陪伴游戏,即时回应,记录过程,运用“已知、能知、可以”的思维去即时回应所看到的“魔法时刻”,并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巧妙的支持。

3.总结出师幼共构主题活动的流程

通过“学习故事”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师幼共同建构主题活动的流程:真实记录(发现)——分析判断(识别)——提供支持(回应)——分享(从个性到共性)——生成主题活动——师幼持续推进(从共性到个性)——形成主题探究活动系列。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幼儿园)

猜你喜欢

学习故事魔法建构
松软魔法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魔法笔
神奇的魔法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的魔法棒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