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场域审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瓶颈与对策*

2016-11-29肖艳芬梁徐静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场域体育项目民族

肖艳芬 ,梁徐静

(1.武昌首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



基于高校场域审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瓶颈与对策*

肖艳芬1,梁徐静2

(1.武昌首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在高校场域内传播具有应然性,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驱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需要、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导向、全球化发展使然等动机。基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外部因素与自身文化特质不利等内部因素的双重冲击,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的传播陷入瓶颈期,利用内外因的辩证分析法,从民族体育文化自身、政府与高校等不同维度寻求突破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校场域;民族体育文化;传播

1 应然性: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传播的动机

1.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驱动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主要以足球、篮球、田径、网球等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学生往往也对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项目很感兴趣,这对我国民族体育的推广产生了较大冲击。但是,随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繁荣,民族体育项目也处于日益兴起阶段,逐渐被世人认同与接受。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更新,体育课程改革持续进行,改变以往教育教学等相关问题。在课程改革的驱动下,以多样化形式、娱乐性内容、养生性目的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体育项目大规模的走进高校体育课堂,大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安排有机会接触与了解我国本土的体育文化,并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民族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高校体育课堂氛围以趣味性与娱乐性为主,便于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播,以此也能够带动民族体育社团的涌现,起到大规模推广的作用。以制度性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引进民族体育项目,对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的发展是一种强烈的动机。

1.2 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国策,希望能够在文化的“高原”上树立起一座座“高峰”。“基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且作为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必须强化民族体育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1]民族体育文化作为的民族体育理念、意识与特点的集合,是在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依托不同特点的体育形式逐渐演变与发展。随着近代我国遭受国外列强的入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西方体育文化与项目也随之传入我国,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虽然逐渐注重本民族体育的发展,但以竞技为主要特点的西方体育项目显然备受青睐,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西方体育文化一直是我国体育文化的主体。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资源有限,投入到民族体育项目建设上资源相对不足,加之其开发利用率较低,相关器材严重缺乏,引发了对民族体育文化繁荣的期望与现实条件不足的矛盾。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其能够提供必要的场地与设施,以课程为基础,专业为依托,具备作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突破口,而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促使其在高校场域内传播。“中华民族体育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式和方法以及相关理论。”[2]

1.3 民族体育文化特征的导向

民族体育文化深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其在漫长演化时期中形成了诸多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首先,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健身娱乐的特点。健身是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而民族体育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加体现它的趣味性,在体育活动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满足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满足感,与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相统一。其次,民族体育文化浓缩了各种民间艺术文化精髓,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很多体育形式都具有极大的难度,往往让人叹为观止,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其与民族体育文化建立密切的联系,能够使大学生在观赏中获取愉快的精神体验。最后,民族体育文化体现为群体活动特征,具有广泛的参与性。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促使其与社会紧密的连接,民族体育项目在社会中的群体广泛参与性与高校体育教学特点相符合,这对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导向。

1.4 全球化发展的使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不同地域要素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全球化成为各大战略项目发展的主要关键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提供资源共享平台,也更加强化了优胜劣汰,尤其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较强的冲击。体育全球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并成为我国体育事业长时期面临的发展态势,加快了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入,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为应对体育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不提高断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质量与内涵,打造民族体育文化产品,产生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存能力。高校作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已经与部分国外高校、文化中心、科研部门等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我国的本土文化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甚至受到强烈的追捧。“中华民族素来以博大精深的文化闻名于世,其民族体育的形式和数量堪称世界之最。”[3]我国民族体育应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形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升其品牌质量,利用全球化的便捷渠道,进行广泛传播。

2 实然性: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传播的瓶颈

2.1 自身文化特质的不利

我国高校体育内容的构成主要分为两大系统,即西方体育项目与本土的民族体育项目,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看,西方体育项目在数量上与关注度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进一步增设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任重而道远。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不畅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本质上讲,是由民族体育自身特点的“不适宜”决定的。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是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其代表了我国小农经济下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形态与意识,体现的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具有谦卑、中庸、忠实等品格特征。西方体育则是以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其凝聚了西方人的无畏、竞争、拼搏等品格特点,追求体育活动中更高、更快、更强的意志品质,但这种追求不是无节制的,而是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时期,商业化、市场化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大背景,以竞争、公正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体育项目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从而引发两大文化系统的不均衡态势。另外,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往往是能够熟练掌握高超技能的民间表演者,其系统性较差,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与教学能力,在高校场域内很难发挥作用,这也是抑制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深入,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迎来了机遇与挑战。”[4]我国各项体育赛事逐步与国际接轨,尤其面对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日益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并成为世界各国与人民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体育的意义也不仅是一项活动这么简单,它促使政府形成一种扶持性的导向。高校作为储备青年人才的文化传承中心,逐渐成为支撑全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为了实现高校体育与国家体育的配套发展,在举国体制下,我国更加侧重能够促进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身综合国力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大规模投入,促使其在高校等不同领域进行文化传播。但缺乏实际有效的举措,只是一味地喊口号,在西方竞技体育占尽国家资源优势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只能日益边缘化。由于竞技体育更受人民的欢迎与关注,加之各种职业竞技体育项目的举办,促使地方政府能够以此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形成了政府向社区、高校等不同领域增设竞技体育设施、设备的利益取向,这对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才能长远发展,才能不断传承。”[5]

2.3 市场经济的过度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重新得到诠释,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已成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一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是基本要求。“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存在本土化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现象。”[6]在高校与市场日益密切的同时,市场中的商业化因素逐渐渗透到高校内部,大至高校的商业化创收模式的形成,小至高校内部各种活动的赞助行为,无不体现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发展的新动力增长点。相比于民族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更强调竞争,这一特点便于商业化模式的运作,大量的电视转播吸纳了商业资本的涌入。近些年,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逐渐完善,高校承担重大体育赛事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这些活动的持续举办进一步强化了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高校内部的繁荣发展,削弱了不能够提供明显经济效益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这无疑是由高校过于急功近利,追求商业利益所导致的,商业介入已成为影响高校办学方向的因素之一。

2.4 专业化器材的不足

高校在场地与器具上具有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先决条件,其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便于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便于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场域内的引入。但是,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构成大学体育教学的两大基本要素——“人”与“物”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失调现象,人均体育基础设施、设备难以达到基本要求,勉强供应大学生的基本体育活动,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除了扩招造成的比例下降之外,更为严重的是高校体育器材多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如足球、篮球、游泳、网球等,关于民族体育项目的专业化器材较少,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都处于明显劣势地位,这也导致高校在推广民族体育文化时显得捉襟见肘。没有足够的配套设施,就无法从硬件角度保障民族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对于竞争性较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西方体育项目来讲,更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难以激发其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民族体育文化的软性的,但它也需要相关硬件条件为支撑,而专业化器材的不足已成为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传播的瓶颈。

3 现实性: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传播的对策

3.1 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自我滤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革新,世界逐渐成为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全球各要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体育的发展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探寻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要保持不同文化体系的共性特征,也要积极适应多种体育文化共存的局面。“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积极探索。”[7]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目前体育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方体育文化形成较为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完整地呈现在承载文化创新重任的高校场域内,而消解相互之间的矛盾,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的传播,就要求民族体育文化实现自我滤化。首先,形成对民族体育文化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是在多民族的背景下,由不同的民族风俗与地域特征长期凝结而成的体育理念与形式的集合,其不是简单的一个民族的体育形态,而是多民族共同铸就的体育民众现象,由此可论定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唯有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推进如此复杂的文化进一步发展。其次,打破民族体育文化固化的发展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改变传统的“纯生态化”的核心发展理念已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打破民族体育固步自封的状态,形成新的文化特点成为了其在社会立足,在高校场域进行传播的重要举措。

3.2 努力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我国民族体育的最大愿望是能够融入到世界的体育文化之林,而非一味地与之竞争,占得主导地位。高校是关乎民族振兴的育人基地,其荟萃了社会众多文化元素,在体育领域中,既包括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西方体育文化,也囊括了流传于民间的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而无论是哪种体育文化,其核心目的在于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带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理论研究、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在促进优秀体育文化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呈现出大力支持的态度,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认清形势,积极适应高校的生存环境,打破与西方体育文化“非彼即此”的恶性竞争态势,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互溶。诚然两种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特点,但基于共同的目标与价值属性,两种可以建立互通、互溶的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在高校内部采取“1+1”配套选课方式,即学习一个西方体育项目就要配套学习一个民族体育项目,利用制度的形式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传播。另外,两种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活动也要实现互动与合作,充分借鉴相互之间的优势,认清自身的不足,尤其是要通过研究增强民族体育文化的适应性,保持其自主性与独立性。

3.3 加强政府的外部支持

“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是发扬民族文化与大众传媒发展的双重需求。”[8]同时,民族体育文化也是我国体育文化腾飞的重要基石,是纯粹的生长在本土环境中的文化体系。在举国体制下,实现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的复兴,扩大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学生基础,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其传播的基础支撑,提高其抗挫折与风险的能力。首先,政府要给予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着眼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价值观,而非以政绩或经济效益为政府行为的出发点,鼓励各地广泛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在高校周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而广泛的促进民族体育传统的爱好者与拥护者,适应政府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政府要给予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持,为高校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提供坚实的外部资金保障。最后,政府要与民间组织通力合作,科学的提炼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呈现出适宜大学生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4 加强高校办学的针对性

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传播,既要调节民族体育文化这一内部因素,也要加强政府支持,做好外部因素的控制,同时不能忽略从高校本体角度加强传播的催化剂作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必然承担着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重任,这是由高校的职能与历史责任决定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办学的针对性,通过相关措施的出台,有侧重的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对民族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高校要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大民族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西方体育项目进行相互配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其次,高校要加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团等形式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并适时邀请民间艺人到校进行表扬,让学生从内心领会我国民族体育的恢弘文化。最后,加强高校强民族体育文化制度建设,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主要包括民族体育专项资金制度、民族体育管理制度、民族体育文化评价制度等,不断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文化管理体系,加强高校对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办学针对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制度包括规章、规约等,能够有利规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9]

[1] 王大川.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5(6):165-168

[2]陈青.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范式[J].体育学刊,2016(4):25-29

[3]王海,李茂.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0-82

[4]杜舒书,陈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5(8):72-77

[5]彭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4):48-51

[6]曹招莲.全球化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6):27-29

[7]陈振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0-24

[8]陈军,邹荣霞.大众传媒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6(4):34-35

[9]陶宝峰.结构与危机导向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修复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6(8):122-125

On the Bottlene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University Field

XIAO Yan-fen1, LIANG Xu-jing2

(1. Wuchang began school,wuhang 430064,china;2.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s a treasure of our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university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the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the dual impact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support and internal cultural factors, the spread of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university is in the bottleneck. Using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Universities and other different dimension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University field; National Physical Culture; spread

2016-10-17

肖艳芬(1980-),女,湖北武汉人,教师,硕士 通讯作者:梁徐静,编辑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湘西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XJK014BTW008)。

G807

A

1007-323X(2016)06-0045-03

研究方向: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场域体育项目民族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多元民族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