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运用之我见
2016-11-28张敏明
张敏明
摘 要: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跨越时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维持和巩固学生的有意注意,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态变化,激发学习驱动力,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突破课堂难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驱动力;课程资源
1.激发学习驱动力,专注于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趣味性、新颖性、生动性和多样性,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外在事物的好奇、探索和注意,可以激发和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个有思想和责任心的老师,可以把历史课设计成学生向往的课堂、一部微小电影。声形并茂的历史电影很容易引起学生回顾和思考历史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把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可以使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和时空表象,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比如把影视片《开国大典》《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天辟地》和《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其中的一些片段和精彩镜头等运用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长则几分钟,有的是三维动画或者是场景,把它们用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和“鸦片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知欲望,让学生重温了历史事件。再加上教师巧妙设问和适当旁白,学生为了寻求答案,会看书、议论和探究,进入主动学习和思考。
2.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历史内容和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历史课本中有一些事件往往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学生了解,学生的理解十分困难。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是:有着更多的图片和图像等文献资料,历史课本中所涉及的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为学生学习服务,积极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图片、教学素材和音像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和微课程等,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进而丰富课堂容量,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拓宽视野,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和板书也减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自查。比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内容时,课本中只提到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为30多万,此时,增加东史朗日记的摘录以及一些反映大屠杀的历史照片,运用课件展示,则能激发学生的强国动力。又如学习“七七事变”内容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出示投影:《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引用丰富的课外文献资料,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七七事变”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3.突破课堂难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课件、微课程和微视频等,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栩栩如生和图文并茂的界面,声像结合,动静结合,有助于突破重难点,通过演示和播放,学生去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错误所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学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一版块时,有关“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演示PPT软件,演示《一战前的欧洲》和《一战后的欧洲》地图,出示《德国衰退柱状图》,用闪烁的色块显示德国的位置,列出《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处理德国的规定,演示《纳粹党发展柱状图》,可以得出当时魏玛共和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无能为力,因为长期以来德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缺乏民主传统。这样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去分析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经过比较判断,探索发现,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法西斯的建立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它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样,课本中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任洪斌.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张敬涛.教育信息化实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士敏.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教程[M].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