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文”如何“浅教”

2016-11-28周慧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故乡证据课文

周慧英

【背景分析】

《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这首先在于它的选材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来自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没有远离故乡生活经历的高一学生较难体验这种情感。另外,本文是一篇感情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作者致力于深刻的思索,文章整体语言比较抽象,这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阅读障碍,这些问题都成为教学难点。“难文”如何教学,一直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给大家提供典范,组长选定《生今世的证据》让两位老师一同上公开课。两位老师上课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一样,因此也引发我的思考:像这样的难文该怎样浅教。

【甲老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老师以充满思辨的话语解读故乡,导入课文,学生听着觉得很美,却半懂不懂。

二、研读课文

1.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3.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老师自答。

4.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生又是沉默,老师自答。

5.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去生活的证据?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师自我解释。

6.他有没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

文本的第5,6节。

老师只是明确答案所在,没有引导学生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7.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

文本的第9节。

老师还是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而是以自己的解说替代。

8.师总结: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

这一篇文章,老师显然做了充分准备,对人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人为什么喜欢怀旧,人的精神需求等深层问题,都做了深刻思考,观点很有见地,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好像也很有条理。可是整堂课,学生却没有什么反应,大部分问题老师是自问自答。谈不上课堂气氛,谈不上解读文本,下课铃响,学生合上书本走出课堂,不知道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乙老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的童年美好吗?如果别人问你,你怎么证明童年的美好?

生:看儿时的照片。

生:讲小时候的趣事。

生:参观我的故乡。

老师投影出童年玩具及其他引发回忆的物品图片。

(看着这些图片,童年的美好生活一下子浮现于我们的脑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程亮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今天的教学目标就是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与哲思,即“情”与“理”两个字。

二、领悟文之“情”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有这么一句话:“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作者刘程亮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感?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体现?

如果有,请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相关语段或语句的领悟写在对话栏里,并用一词概括作者的情感,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

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向学生明确时间。

三、解读文之“理”

与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作者做了哪些哲理性的思考?

老师给学生时间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惑之处,对于学生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出解释,不够完善的才给予补充。

大家能举出实例让我们明了“家园”的真正意旨吗?

四、课堂小结

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意识,他脚下的路才会真实而充实,才不会成为荒野孤魂,精神的流浪儿。愿你,愿我,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写评点,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大胆地阐述自己所领悟到的作者的情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又不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个别学生刚开始还有些胆怯,到后来一有所感就举手发言,同学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丝毫不觉得这是一篇难学难理解的文章。

【问题呈现】

同样是优秀的老师,面对同一篇棘手的文章,他们自己都读懂了课文,都能较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为什么有的老师不能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思考】

“难文浅教”是一种教学艺术。面对这样的难文,应该也必须想出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浅教,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这两堂课的分析比较,借鉴其教训,吸取其经验,我认为“难文”教学特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的需明确

越是理解困难的文章,越是需要让学生明白教学任务。甲老师看似解决问题一大堆,其实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走到头还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乙老师一开始就向学生表明,今天带领大家领悟文章之情感,理解作者之哲思,即“情”与“理”两字,把难问题简单化、明确化。

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

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套问题,一环扣一环,看似有序,其实混乱,不以学生的认知为序,强行以问题牵制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乙老师只设计大问题,抒何情?发何感?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并且由情入理,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容易化难为易。

三、教学方法要科学

甲老师在教学上以师问生答的方式为主,当学生答不全或答不出来的时候,老师赶紧代之以大段的自我解说,老师简直成了自问自答的解说员。整节课,学生只需要耳朵,很少用嘴巴,更不需要大脑。面对难以理解的文章,老师往往喜欢讲解很多,总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讲多了,学生便理解透了。其实不然,越是难以理解的文章,老师越是应该少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体悟。乙老师在课堂上以学生品读、学生解疑的方式为主,当学生答不出来,答不全的时候,并不急于宣告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文本寻求答案,让学生在读课文,说课文,思课文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需把这话牢记并真正做到。

猜你喜欢

故乡证据课文
故乡的牵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月之故乡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