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6-11-28孙晓健
孙晓健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提倡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依旧存在着追求高分和升学率,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最终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首先,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依旧采用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肢解课文,细致分析,并强制性地为学生喂食,学生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思考,更无法培养大胆质疑的精神。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成绩稍好的照单全收,稍差的一知半解,但整体上学生缺乏了很多思考环节,形成大片的知识断层。其次,很多教师忽略了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在当前强调提升素质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重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却忽略自身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一些教师将备课内容完完整整地展示于多媒体中,让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区分重难点,导致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无法得到践行。
2.语文教学碎片化、程序化、模式化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却不得不以成绩分数为主进行栽培,最终导致语文的教学过程程序化、模式化,进而演变为知识碎片化。比如很多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有固定的教学套路:字词解释——文意翻译——中心概括——蕴意分析,尤其是前两者的讲解,教师更是形成一种既定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为学生解释虚词、通假字等等,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经过分析思考而输入头脑,机械的模块化记忆方式最终只能导致语文基础知识的碎片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带来枯燥的厌学情绪。另外,还存在很多教师注重知识教学而忽略能力培养的情况。比如针对语文课文学生做题多,思考少,面对需要进行人物详细剖析和事件背景介绍的文本,却采用“文化快餐”的方式进行训练。
二、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融洽,才能为营造高效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投入的结果。因此,语文的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真正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比如学习《听听那冷雨》一课时,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初,就要意识到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以及知识构成,可以采用诵读见义的形式让学生以反复阅读来深入记忆,同时对精美的段落进行背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去品味与感受作品蕴藏的感情。这种深入的教学方式能够给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增强集体凝聚力。
2.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人文素养的培育
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但具备了教学作用,更是有着深远的教育功能,其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重语文课程本身的教育熏陶与感染力,承担师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注重每一篇文章内容在价值观方面的趋向与教育,并选择高效正确的教育方式,积极为学生做引导,满足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需求。比如详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学习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大气魄等等。语文本身的教育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励志语言,教师必须善于从中选择并感染鼓励学生,促进学生信念与志向的养成,培养积极拼搏的精神。这些都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元素,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接收教育态度的端正、学习知识使命的激发,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教育性质的学习与培育以后,教师还要将其融入于课本的内容中,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如在写作课程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实践活动中,从环保、慈善等多方面的实践主题活动着手,积极参与,感受体验,并将其积累为写作素材,提高实践能力,这种由内而外的净化与渗透远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和长篇大论说教更为有效。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依旧存在了不少问题,教师更应该全面提高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积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入提炼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符合应试教育背景需求下提高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