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病调查与防制

2016-11-28杨靖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畜牧兽医站810499

中国畜禽种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革兰氏出血性氏杆菌

杨靖 (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畜牧兽医站 810499)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病调查与防制

杨靖 (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畜牧兽医站 810499)

通过对死亡高原牦牛病料采取病原分离培养,分离出了巴氏杆菌,同时综合考虑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解剖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最终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牛出血性败血病。提出在日常的牦牛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及疫苗接种工作,从而将牦牛出现出血性白血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以降低广大牧民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病;调查;防制

牛出血性败血病通常是应巴氏杆菌感染所导致的一类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此病也常被称之为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在患病后常常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咽喉肿胀且持续发热。此病较多发在春季与秋季,且表现为散发型蔓延形式。

1 发病情况

本文以某地8户牧民所报告的牦牛病发及死亡案例进行分析。调查表明,当地11户牧民的牦牛均注射了相应的防制疫苗,然而据牧民反映自4月初便陆续发生病牛死亡的情况,且大多为1岁左右的牛犊,截至5月底已经累计出现病牛32头,死亡10头。在对病牛采取病理性解剖后发现,其脾脏处有大量的出血现象,肺胀严重充血,心包有明显积液,且心脏肥大。

2 实验室诊断

2.1 材料

病料;培养基:常规斜面、鲜血琼脂、厌气肝汤及肉汤均为自制;药敏试片。

2.2 诊断步骤

2.2.1 实施触片镜检

对心、肝、脾、肺等机体组织均采取触片制作,对革兰氏及瑞特式均采取染色、镜检,对所发现的小杆菌进行明确的记录。

2.2.2 分离培养

将各组织触片依次接种至相应的培养基当中,于37℃的环境当中培养1d,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同时予以记录。

2.2.3 药敏试验

于均匀铺设培养物的鲜血琼脂平板中,等距离贴合各类药敏试片,将之置于37℃的环境下培养1d后观察其结果并记录。

3 结果

(1)在对触片进行革兰氏与瑞特氏的显微镜检查过程当中仅有肺部及脏器触片发现了明显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余脏器触片未检出。

(2)深化实验结果如附表所示。

(3)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菌落对于青霉素、头孢氨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强力敏感程度较低。

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实验室病理学解剖及相应的临床症状共同确诊为此病是因巴氏杆菌所诱发的牛出血性败血病。

5 防治措施及讨论

5.1 防治措施

5.1.1 加强卫生管理

针对牛舍周围环境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实施定期的预防消毒措施;针对牛舍附近以及遭受污染的场所要采取彻底性的消毒处理,同时采用强效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针对病死牛只的尸体应当采取深埋、焚烧等处理。

5.1.2 可疑牛群处理

针对可疑牛群采取青霉素、链霉菌550IU(ug)的青霉素及链霉素采取联合肌注,以达到预防性治疗的目的。每天2次,持续给药3d,若其发生了相应的牛出血性败血症临床表现便可依据病牛的治疗标准进行救治。

5.2 讨论

(1)此病的病发需要基于条件性因素基础之上,一般其病发条件大多会出现在牛的上呼吸道黏膜中,在遭遇天气环境的突然变化、较长时间的劳累后等应急性因素的影响下,牛的抵抗能力会显著降低,并由此诱发内源性的感染并病发。

(2)在饲养过程中连续数年未采取必要的免疫措施,在应激性条件的影响后,造成了疫情的出现。

6 结语

总之,在春季采取疫苗注射会因牦牛体制较差、注射剂量不足从而导致牦牛发病;因发病交际、病程较短且由于大面积的放牧,抓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治愈率相对较低,因此在治疗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病之时应当以防为主,在发病后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附表 生化试验结果

猜你喜欢

革兰氏出血性氏杆菌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测中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分析
猪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五代头孢有何区别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兔舍内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群的检测
PCR检测方法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定种中的应用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常见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