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与上海大学
——在上海大学校史展暨溯园落成仪式上的发言
2016-11-28秦新华
文/秦新华
博古与上海大学
——在上海大学校史展暨溯园落成仪式上的发言
文/秦新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急需加速培养党的优秀人才。中共总书记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址设在闸北西宝兴路青云路一条叫青云里的里弄中,1922年改校名为上海大学。李大钊推荐邓中夏担任总务长。学校逐渐变成革命的摇篮。
上海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人主导下,由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主办的一所大学。一大批国共两党领袖、著名学者和社会精英曾在这所大学任职任教。曾在该校任教的有: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萧楚女、田汉、郑振铎、俞平伯、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章太炎、胡适、郭沫若、吴玉章、叶圣陶……等。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等都曾来校演讲。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本次大会的决议中写入了对上海大学办学经费的资助,此时,上海大学的学生很快从160人增加到400人。
上海大学培养了大量的国民革命者和共产党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是上海发动师生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吸引了数千名追求社会进步的热血青年,我的父亲秦邦宪就是其中的一个。
秦邦宪,字则民,乳名长林,参加革命后取名博古。他1907年6月24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人。秦邦宪家学渊博,对古文有一种特别的兴趣 。从他懂事起,就常常爱翻阅家里堆放的旧书,后来他逐渐读起了《左传》、《史记》等古典作品。这为他以后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打下了很好的国文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了振兴中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帝王专制制度,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大门。毛泽东曾经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转变为新三民主义。
1915年秦邦宪考进了无锡第二高等小学(即今日的东林小学)。后来转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即今日的无锡师范附小)。
1921年,他考取了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简称“二工”)。9月秦邦宪离开了无锡,到苏州上学。在苏州“二工”四年学习期间,他开始迈上了革命道路启蒙阶段。
1921年以后的无锡和苏州如同上海一样,革命的气氛十分浓厚。《向导》、《中国青年》、《觉悟》、《妇女评论》等进步报刊最受欢迎。秦邦宪进入“二工”后,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进步报刊,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他的眼前。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肖楚女曾来到江苏师范学堂进行讲演,秦邦宪是当时最热情的与会者,而且是逢讲必到,并且一丝不苟地记下笔记。他们热情洋溢的报告,在少年时代秦邦宪的心灵深处激荡,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劳苦大众的命运结合起来的革命火种开始萌发。
1923年上海大学的无锡学生安剑平、糜文浩发起组织上海大学孤星社(后改名为中国孤星社)。孤星社是青年学生自发组成的进步组织,安剑平担任社长,孤星社聘请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为名誉社长,邵力子、邓中夏、瞿秋白、叶楚伧①、何世桢②等为顾问。其宗旨为“研究学术,讨论问题 ,彻底了解人生,根本改造社会”,提出要“救急地宣传三民主义,热情地走入民间 ,彻底地鼓吹世界革命,勇敢地身先向导”的口号,提倡“大侠魂”的精神。上海大学孤星社还创办出版《孤星》旬刊。
孙中山应旬刊主编安剑平的函请,亲自为《孤星》题写刊名,《孤星》从第5期起改换为孙中山题写的刊名。孙中山并致电安剑平,嘉许《孤星》“深切时弊”,并勉励他们广为宣传“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孙中山能为上海大学一个学生创办的刊物题字和嘉勉,足见他对上大进步青年学生活动的关切和支持程度。
1924年6月,孙中山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启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上大教员恽代英、萧楚女、安体诚③、高语罕④等先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邓中夏、施存统等到黄埔军校作讲演;上海大学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军校。“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名不虚传,并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认。
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上大孤星社称颂列宁是全人类的革命导师和救星,颂扬十月革命的道路,要求入社社员 “化小我为大我,除有我为真我”,并在无锡成立孤星社支部。
在“二工”上学期间,秦邦宪认识了安剑平等进步青年,不久他参加了中国孤星社。
1924年1月29日,由上海大学的无锡学生成立了锡社。锡社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团体。秦邦宪加入了锡社。并被推选为苏州委员会(又称支部)负责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与世长辞。孙中山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无限悲痛。全国上下都纷纷举行悼念孙中山先生的大会,无锡市的进步团体都在筹备举行追悼大会,秦邦宪和锡社成员是大会筹备工作的骨干力量。秦邦宪承担了筹备大会的联络接洽工作,并做得十分周密圆满。
4月5日, 秦邦宪得知恽代英要来无锡参加孙中山追悼会后,立即亲自赶往车站迎接。秦邦宪紧紧地握住恽代英的手,两人一见如故。恽代英在会上回顾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历史,号召大家为实现孙中山的遗嘱而继续战斗。这次悼念活动在秦邦宪思想上引起了重大反响。他想,必须要参加革命组织,就这样,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开始踏上了直接投入改造社会现实的国民革命中。
1925年7月(暑假), 中共党员侯绍裘⑤经组织同意,应聘从上海来苏州任私立乐益女中校务主任。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成立,侯绍裘被选为省党部常委。从此,侯绍裘就秘密地以双重身份领导和发展苏州的革命活动。
1925年9月初,侯绍裘在乐益女中秘密主持建立了第一个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直属上海区委领导,支部书记为叶天底。在此前后,学生中已有中共党团员。这时期的党团员,只有年龄上的区别:23岁以上为党员,23岁以下为团员。支部之内,既有党员也有团员,他们同样完成党布置的各种任务;同样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发表演讲;同样遭到反动势力的逮捕、关押,甚至杀头。
“五卅”惨案前夕,秦邦宪由周学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 Y”。在苏州工专,他们成了亲密的战友。从此,秦邦宪就踏上了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 5月30日,英国殖民者逮捕声援工人的学生,枪杀无辜群众,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这时的上海大学,已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
1925年5月31日年仅18岁正患着严重肺结核病的秦邦宪,义愤填膺地说:“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
6月1日,秦邦宪率先在“二工”举行全校学生声讨大会。会场上学生们情绪激愤,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秦邦宪以“二工”学生会会长的名义登台演说,他大声疾呼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由于心情过于激动,体力不支,当场口吐鲜血。同日,他赶回无锡参加29个群众团体和单位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英日外国人惨杀同胞无锡后援会”。
会上,秦邦宪等人当场起草了一篇洒满泪滴的传单,上面写道:“有血气的同胞呀!为什么不奋臂而起?洒几滴血泪做后盾,奋斗!奋斗!……”
这份传单油印散发后,同时又在6月4日《锡报》和《新无锡》报上发表。
从此,“后援会”成了无锡反帝运动的总指挥机构,秦邦宪是其中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们做了大量宣传和组织工作,在无锡人民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紧张繁忙的斗争活动,使秦邦宪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得已回到无锡家中休养。9岁丧父的秦邦宪,从小和母亲就有很深厚的感情,看着家中日益衰老的母亲,东奔西走,以一妇人的智慧而调排筹划;想到年稚怯弱的弟弟,因为缺乏财力的缘故而去给资本家做奴隶;想到聪明勤学的妹妹,因为金钱不继行将失学,心中深感矛盾和不安。秦邦宪感激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为通情达理的母亲感到骄傲。
6月9日,无锡出刊了小报《血泪潮》,以孤星社的名义先后共出版了24期。《血泪潮》头版就印有“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八个大字,此时,秦邦宪已成为《血泪潮》的主要撰稿人。
秦邦宪用《病榻琐记》为题,连续在《血泪潮》小报上发表文章。“想着上海流血的惨事,帝国主义者的假面具一概打破了,轩辕黄帝以来的五千余年的国家,或将沦于真正殖民地的地位”,“意想及之,热血如沸,披衣起坐,欲拔剑起舞。”描述了他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五卅”惨案后的半个月内,上海成了血腥的世界,帝国主义者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出动了海军陆战队、铁甲车队进行武装巡逻,万国商团使用了各种武器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进步刊物《向导》及时将《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公诸于众,《向导》的揭露,给予秦邦宪更大的勇气,于是在6月14日的《病榻琐记》(续)中又继续写道:“惟一念及上海惨况,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不愿赧颜惜命于胡虏蹄下。”秦邦宪慷慨悲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思想跃然于纸上。
为了挽救危亡的中华民族,秦邦宪对当时所投身的斗争充满信心和希望。他在6月16日的《病榻琐记》中写道:“这天,旭日临空,熏人欲昏,青草细柳,亦憔悴欲亡,而我们男女同学都能走几十里路不稍懈怠,民气的激昂,青年的热血,中国的复兴,其赖于是!”
病卧在床的秦邦宪想到,“只要我们朝野上下同心协力的向外一致抱着与国共存亡的决心,任凭你天也不怕,何恐区区一两个外国赤佬英日呢!只要我们自己努力,自己不懈,最后胜利可操左券。朋友们!记着吧!五耻未雪,吾民何日能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在《血泪潮》上,他诠释了什么叫做主义:“主义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了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发表在《血泪潮》上多篇《病榻琐记》的杂文,反映了一个18岁的热血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在投入共产党领导、国共合作的火与血的革命斗争中,共产主义信念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已在他内心的深处开始生根萌发。
1925年8月,秦邦宪报考上海大学。1925年9月底,秦邦宪被正式录取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这是他革命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 、李达,都亲自给他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
1925年10月,秦邦宪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年初,由于党的工作需要,秦邦宪离开了上海大学,直接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并有机会与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接触,他从罗亦农身上学到不少的杰出共产党人的优秀思想品质和革命的斗争艺术。
1926年7月1日,国共合作的广东革命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决定出师北伐,完成孙中山先生的宿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消息大大地鼓舞着上海工人阶级,中共中央派罗亦农、赵世炎先后到达上海,12月周恩来离广东秘密到上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 月,上海工人阶级共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终于胜利,上海工人和人民群众用鲜血解放了中国的中心城市上海,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秦邦宪在罗亦农领导下,参加了第一次上海工人起义的具体准备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高层核心直接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锻炼。
1926年10月,上海淞沪警察厅奉联军总司令部“对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从严查究”的密令,搜查了上海国民党特别市党部,并将在那里工作的秦邦宪逮捕。秦邦宪在敌人面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敌人因搜查不出任何证据,不得已在第二天将他释放。
当年10月,中共中央要选送一批共产党员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秦邦宪立刻向党组织写了申请书。几天以后,秦邦宪接到通知,要他参加考试。考试是由上海区委书记罗亦农主持,试题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和中国国民革命的出路。秦邦宪根据自己学习实践的体会,认真地作了回答。
不久,中央正式通知他,赴苏学习被批准了。几天后,秦邦宪接到了上船的通知,登上了一条苏联货轮,同行的男女同学有10人,都是他未来的同学和战友! 秦邦宪默默地告别自己的祖国,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国民党指责“上大是赤色大本营,是煽动工潮、破坏社会秩序的指挥机关”, 4月19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缉令,通缉共产党及跨党分子197人,在上大工作和学习过的恽代英、邓中夏、李硕勋、蔡和森、彭述之、侯绍裘⑤、沈雁冰、瞿秋白、施存统、张太雷、林钧、何洛、高尔柏、朱义权、刘荣简、杨贤江、杨之华、余泽鸿⑥、萧楚女、黄胤、王亚璋⑦、张秋人⑧、刘一清、龙大道⑨、高语罕等人,都在其中。
5月2日,上海军警闯入上海大学逮捕数名学生,5月3日指令淞沪国民党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将上海大学查封。
存在了近5年时间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积极创办的第一所国共合作的大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约两千多人)的国民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人。
上海大学是两党志士仁人真诚合作共同办学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把继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和历史使命,把自己作为辛亥革命忠实的继承者的真实写照。
上海大学是国共合作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最高学府,一批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或直接任职,或定期到校宣讲革命理论和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步入大学讲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教育成败,关键在教师,名师执教,名人辈出!上海大学的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历程中,上海大学师生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中国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段历史,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段历史,也是上海大学最值得骄傲的历史传统!我们来参加这次纪念座谈会,就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继承发扬上海大学的优良传统
1927年上海大学因为有深厚的革命传统,被国民党解散,上海大学从此中断了3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合并恢复了上海大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国其他事业一样,获得巨大发展。国家和上海为恢复上海大学,做出了很大努力,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今天的上海大学。
在恢复初期的1983年,钱伟长教授受聘出任上海大学校长。 90年代初,国家教委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同时积极支持上海大学申报“211”工程项目,要把上海大学建设成新型的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
30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上海大学,看到上海大学已成为新型的高水平的现代化一流大学, 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相信上海大学在以谙习先行者开创的路为基础,以继承弘扬上大革命传统为契机,上海大学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让我们共同为上海大学祈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
①叶楚伧(1887~1946), 著名的南社诗人,国民党官僚,政治活动家。
②何世桢(1894~1972) ,毕业于东吴大学,后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吴大学法科教授,上海大学学长(教务长)。历任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院长等职。
③安体诚(1896~1927) 中共早期的优秀党员、工人运动的领导者、杭州和陕西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知名的教育家。1927年被蒋介石杀害。
④高语罕(1888~1948),早年赴日本留学,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开除共产党党籍。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因病逝世。
⑤侯绍裘(1896~1927),著名共产党人,“五卅”爱国运动参与和领导者,积极参加“五卅”运动的发动组织工作,成为上海和江苏群众运动中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
⑥余泽鸿(1903~1935),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中央直属纵队干部团上干队政治科长等职,1935年因叛徒告密牺牲。
⑦王亚璋(1902~1990),1924年入上海大学读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机关学校校长等职。
⑧张秋人(1898~1928), 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衡阳)英语教员,1927年任浙江省委书记,1928年英勇就义。
⑨龙大道(1901~1931), 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在上海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