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的鸿卷巨著
——在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6-11-28苏希胜
文/苏希胜
弘扬延安精神的鸿卷巨著
——在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苏希胜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1948年3月离开陕北的13年,史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辉煌的13年。
为加强对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同志提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从2007年起,制定并实施“一史两志”课题研究十年规划,即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历史、陕甘宁边区志和延安地方志课题研究规划。李铁映同志直接组织领导了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的正确领导,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家财政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延安等地军地26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的艰苦努力,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这是中共党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这一重大科研课题,共立项43个,总字数达2500余万。可称之为,弘扬延安精神的鸿卷巨著。共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总体性史志;二是专项史;三是历史资料。
参加评审课题成果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李铁映同志主编的这套大型史书,工程浩大,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资料翔实,观点正确,论述深刻,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辉煌历史,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延安时期空前觉醒和团结的历史进程、宝贵经验、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这一理论成果,不仅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中共党史、弘扬延安精神提供了宝贵教材,而且为理论工作者深化对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这部大型史书有以下六个鲜明的亮点。
第一,全面系统汇集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领导同志,到建国前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建国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都进行了精心汇集和选编。共2340条,65万多字。这是全国第一部集中全面系统反映历代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论述延安精神的重要文献,深刻揭示了什么是延安精神,精辟阐明了为什么要弘扬延安精神,明确提出了怎样弘扬延安精神的具体要求。这部论著,是“一史两志”的魂,为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深入研究了延安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与发展史。不仅深入研究了延安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其核心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宝贵经验与重大意义;系统研究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延安时期对国际国内军内重大问题决策的历程、贯彻落实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而且深入研究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组织领导发展和壮大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发展壮大新型人民军队的战略构想、发展历程、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深刻阐述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问题。
第三,全面研究了延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根据地各项建设和工作的发展史。这些专项史,既有延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群众、统战、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史,又有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和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史,还有延安时期美术作品选。这些成果,深化了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拓展和丰富了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域和内容。特别是,延安时期的社会建设史、群众工作史、外交工作史、戏剧改革发展史等成果都具有开拓性意义,有些成果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空白,有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第四,第一次为革命根据地撰写专志。陕甘宁边区是我们党创建的模范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我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战略指挥中心。为这两个地区写志,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陕甘宁边区志》和《延安地方志》,详尽记述了延安时期这两个地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的情况、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及其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这两个地区的坚强领导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五,全面系统地选编了延安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从中央和全国相关省市的档案馆、纪念馆,到军队与地方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图书馆等单位,凡是能收集到并能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都进行了收集。有的珍贵资料,还是从革命前辈个人保存中收集到的。这些文献资料,既有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重要文件,中共中央重要会议,中共中央组织领导的重要运动、重大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和重要战绩、统一战线、以及我党我军与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资料,还有抗战胜利后国际社会反映资料以及秘密战线等方面的资料。其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系统性,在已出版的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属于前列。
第六,第一次集中公开发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英模人物的革命事迹和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同志名单。在英模人物中,既有受到毛泽东同志表彰的习仲勋、王震、马锡五等领导干部,又有受到毛泽东同志表彰的赵占魁、申长林、郝树材等普通工人农民,共60余名。同时,根据李铁映同志关于要搞清楚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人数和姓名的指示精神,确立了《延安时期革命人物谱》课题,通过各种办法,共收集到5000多位同志的姓名。他们大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史两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之繁重,内容之丰富,要求之高,参研人员之多,是研究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基本完成了这项任务,主要得益于李铁映同志坚定的决心和正确的领导、全体参研人员的刻苦努力和中央与国家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通过基本完成这项编研任务,我们有以下几点主要体会。
体会之一,必须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实事求是,秉公写史,着眼创新,出精品力作;为中国共产党树碑立传,为人民军队树碑立传,为陕甘宁边区人民树碑立传;研究成果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这一指导思想,不仅统一和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认识,而且为参研人员完成任务提供了精神动力。
体会之二,必须建立坚强有力的研究和编审队伍。近10年来,先后建立了三支队伍,一是研究队伍,共262名专家学者,其中教授副教授(正副研究员)61名,博士44名、硕士48名,大都是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工作者。二是编审队伍,主要是北京地区国内军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其职责是,重点把好开题关、结题关和出版前的编审关。三是督导队伍,主要任务是,实施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导,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协商好课题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实践证明,这三支队伍是得力的,相互协作配合也是好的。
体会之三,必须用延安精神支撑课题研究。广大参研人员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年近80高龄的何长工同志的老秘书苏士甲同志,为了全面收集资料,曾跑遍了北京、南京、延安、青岛等地的档案馆、纪念馆,能坐火车的就不乘飞机、能坐公交车的就不坐出租车,有时还在路边小食摊就餐,自己无录音机、照相机、电脑等设备,就耳听手记,或借用他人的摄像机,硬是把几十万字的重要历史资料全部用手记录抄写下来。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拓锐平教授,为了多方面收集秘密战线的资料,不辞辛苦,多处奔波,曾因过度疲劳昏倒在地。延安大学的马泽同志和军事科学院的马宏伟同志,父子俩分别承担两个不同课题,但却形成了父子同上阵、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的可喜局面。《陕甘宁边区志》230万字,先后修改4次,史天社同志对300多张图片逐一进行多次查证,其中对误传70多年图文不一致的2幅重要图片进行改正。多数课题组为了提高课题质量,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研究、修改。在职的同志白天工作忙,晚上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进行课题研究;退休的同志无办公用房,就在家里搞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史两志”的研究过程,就是弘扬延安精神的过程。
体会之四,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在课题研究的过程,逐步建立健全了课题立项制度、课题研究定期检查督导制度、课题研究中难点疑点问题研讨制度、课题组长经验交流与情况汇报制度、课题成果评审制度、课题经费使用管理规定与课题经费报销办法等制度,从而保证了“一史两志”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体会之五,必须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坚强领导。为此,成立了以李铁映同志为主任,伍绍祖、令狐安同志为副主任的“一史两志”编研委员会,对“一史两志”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李铁映同志不仅为这项工程提出了明确指导思想,而且定期检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审查多部研究成果。令狐安同志认真审查研究成果后,写出了数千字的审查报告。逄先知、有林、朱佳木、梁柱、沙健孙、陈登才等领导同志为了增强《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历史》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对研究提纲进行了反复多次研究,同时都参与了对数十万字的研究成果的审查。中宣部、财政部和中共陕西省委、延安市委对“一史两志”课题研究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经费上都给予了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档案馆、中央地方史志办、陕西省地方志、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社等单位在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质量把关和出版发行等方面都给予大力帮助。
总之,从“一史两志”已经完成的成果来看,总体质量是高的。这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全国各地260余名参研人员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向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但愿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同时,还要看到,由于研究会具体办事机构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承担的任务还不相适应,各课题组研究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课题尚未完成、有的课题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我们会更加刻苦努力,力争尽早高质量圆满完成这项任务,为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的重大作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