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转场舞传承叙事
2016-11-28李景繁向其英罗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都匀558000
李景繁 向其英 罗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都匀 558000
黔西南布依族转场舞传承叙事
李景繁向其英罗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黔西南布依族转场舞的起源具有传说性质。随时代的变迁,其舞蹈动作结构逐渐成型,内涵的意义和功能也逐渐多元化。近年来,布依族转场舞传承的空间也出现变换,由原来单一的村寨传承转向村寨、学校和社会等多元化空间的传承。
关键词:黔西南布依族转场舞传承
布依族转场舞起源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几百年来,一直被当地村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集体表演的形式演绎和传承。随着布依族转场舞入选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和体育功能才逐渐被外人熟悉、认知并不断地挖掘出来。近年来,随着宏观或微观环境的演变,黔西南布依族转场舞的表演和传承时空正在由原初单一的方式转向为多元发展和传承的型式。
1 布依族转场舞的起源、历史背景及动作过程叙述
1.1起源、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时期的某一天,外敌入侵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有一王姓地主组织全村老百姓打退了敌人,因此,他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爱戴并成为村里的寨主。但好景不长,成为寨主的王姓地主仗着自己的财势和功劳开始欺压老百姓,他给村里所有人定下了许多繁琐的规矩,大家必须按他的规矩生活和办事,如有违抗则会遭到非人的折磨。比如寨主规定:每一年每一户老百姓都要为他纳钱和粮食;每年过节的时候每户每家都必须为他扛柴草;女人一律不许穿红色的衣服;妇女正月不许回娘家等。老百姓在寨主的统治下过着民不聊生的艰苦日子。年复一年,日积月累,村民的怨怒越来越深,大家心里都想推翻寨主的统治。某一年接近年关时,寨主又让村民为他筹备柴草,村民们就商量借此机会,多为寨主扛柴草,把寨主的房子团团围起来。这年的除夕晚上,在寨主熟睡的时候,老百姓点燃了柴草,把寨主连人带房全部烧为灰烬。此时,老百姓被压迫的日子终于熬到了尽头,人们欢呼雀跃,激动之情难以自抑,于是手拉手,围着大火欢快地边跳边唱。
此后,在大寨村,在每年的过年期间和农历的三月初三,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地跳起转场舞,大闹新村,欢庆丰收。转场舞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一种民间娱乐性体育舞蹈,几百年来,布依族人民前教后学,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转场舞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布依人欢迎远方的来客,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男女青年“浪哨”的民间习俗。[1]也成为布依人团结、友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
1.2动作过程的逐渐成型
布依族转场舞的动作结构在演进中经历了一种从松散、无序到紧凑、有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折射出当地布依族村寨整体生活的演变逻辑。现代转场舞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表演流程和套式,其名称与基本要领如下:
第一式:踏歌迎客(布依语“罗黑”),动作要领:手牵手踏跳左脚向左侧钩踢右脚,俯身向前接踏跳右脚向右侧钩踢左脚,挺身抬头。[2]第二式:并肩祈福(布依语“金协”),动作要领:女性舞者:肩并肩、低头围圈吹响木叶向左或向右移步并脚;男性舞者:双手平举互相搭肩、低头、围圈向左或向右移步并脚。[3]第三式:罗盘定安康(布依语“下罗盘”),动作要领:手拉手围圈跳起,手向前上方画圈外翻(欢呼)。第四式:挑山顶梁(布依语“先给”),动作要领:踏跳左脚,侧提右脚,提右肩,接踏跳右脚,侧提左脚,提左肩(依次交替)。[4]第五式:蛙步闹春(布依语“昂黑”),动作要领:双手平举拉手围圈,下蹬,脚尖着地,脚跟内靠呈八字形蹬跳,接转体180°蹬跳,依次循环,可向左或向右转体或平行移跳。第六式:穿针引线(布依语“顺金”),动作要领:拉手围圈,以两人为主心点,呈8字形绕圈,其行进动作以第一式为参照。 第七式:龙舞凤飞(布依语“嘎外峦”),动作要领:拉手围圈,右脚向外跨靠右手上,左脚弹跳向右移动或左脚向外跨靠左手上,右脚弹跳向左移动。第八式:欢庆丰收(布依族语“嘞呜”),动作要领:手拉手围圈向左或向右脚前踢跑跳,跑跳时身体转180°交替左右手拉手。
2 布依转场舞的传承境况
2.1转场舞在民间村寨的传承情况
2.1.1转场舞在民间传承的演变
大寨村是布依族转场舞的发源地,在村寨中一直秉承前教后学的传统,代代相续,从未间断,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在大寨村的走访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大寨村的老人都十分喜欢转场舞,在过去,村里还没有通电、通路的时候,转场舞是村里最重要的娱乐舞蹈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春节期间,村里都会自发组织跳转场舞,祝贺节日,大闹新春。它寓有布依族人民崇拜祖先和自然的意味,也是布依人民团结、友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它起初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现在逐渐演变成为布依人民欢迎远方的来客、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男女青年“浪哨” 的民间习俗性身体舞蹈,有很强的娱乐和健身性。
2.1.2布依转场舞在民间传承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转场舞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首先,从传承主体的数量和结构上看,由于册亨县地理环境偏僻、狭小,经济发展势头不够理想,当地中青年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5]很少有中青年留在家里务农,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应然意义上的传承人长期在外,这必然导致跳转场舞的传承人在不断减少;其次,从文化的碰撞方面看,现在社会文化出现多样化,外来文化对地区民族文化冲击十分严重,民族文化在当地村寨的传统优势地位正在逐渐丧失,其原本生存的民间村寨土壤不断地被入侵,新型的娱乐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娱乐方式,跳转场舞的人越来越少,有的人不会跳,也不想跳,致使布依族转场舞在当地村寨出现一定程度上传承困局。
2.2转场舞在当地学校的传承情况
2.2.1布依族转场舞在当地中小学传承的初步展开
为更好地挖掘、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同时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黔西南册亨县委和县政府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6]要求在全县各中小学都要组织开设以布依族转场舞为主题的民族文化课程。这既发挥了布依族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有效地传承了布依族转场舞,又使其成为全县各中小学体育课的课程特色。
2009年4月,在县政府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和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一百多人,在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集中培训民族民间舞蹈转场舞。由这批教师学会了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学校再教给自己学校的学生.目前,这些受到培训的教师都已在自己各自学校开展转场舞的教学活动。
2.2.2转场舞在当地学校传承具体状况
转场舞进校园后,它主要以体育课和课间操的形式进行开展和传承,它在舞蹈形式和动作上,学校老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演变,创编了转场操,以适合学校教学的开展。如:在册亨县民族中学和册亨县第三中学,老师在教会学生跳转场舞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转场操。转场舞主要在体育课上或者活动项目中开展,转场操则主要在课间操开展,学生以广播操的形式做转场操。每周一到周五的广播操内容都是转场操与广播操交替进行开展。
2.2.3转场舞在学校传承取得的效果和欠缺之处
从黔西南册亨县整体来看,册亨县民族中学开展的比较好,从2011年起,转场舞被正式纳入县民族中学体育课的体育教学纲要,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册亨县民族中学的每个学生基本都会跳转场舞和转场操。转场舞除了在体育课和各种校内活动中开展外,还常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展出。转场操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课间操中进行开展。民族中学每个星期的早操或课间操都是转场操和广播操交替进行。统观全县中小学转场舞的开展情况,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课时不能给予恰当的安排;部分非布依族的学生对转场舞抱有偏见;学校和老师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转场舞学校传承的督导评估不力等。
2.3布依族转场舞大众化传承的状况
在村寨和学校以外的大众中去推广转场舞,是对转场舞最好的传承和保护的另外一种渠道。目前,黔西南册亨县正在一定程度上动员各种资源向社会大众推广转场舞。这将让转场舞在更宽、更广的社会层面得到认可,从而有利于其传承范围的扩张。当前,在册亨县大众中传承的布依族转场舞主要以在广场中的娱乐健身性集体舞和在舞台中的表演两种形式为主。
2.3.1广场中传承的布依族转场舞
受益于布依族转场舞入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转场舞在官方层面上受到了比之前更多的重视,政府在积极推广转场舞进村寨,进学校的同时,也积极为转场舞寻找普通大众的载体。其中,通过一定形式的宣传和组织运作,让一定数量的民众习练转场舞,并在某些节日和特定的活动期间,组织规模庞大的跳转场舞为主的广场舞,其场面蔚为壮观,确实对周围的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群众对转场舞的认知,同时有可能在吸引更多的人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转场舞的练习和娱乐中来。笔者就曾观看过在在册亨县民族文化广场举办的几次转场舞集体展演,起先是由经过训练的舞者在广场中央起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观众被感染并进入到转场舞的序列中进行舞蹈,其热闹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2.3.2艺术表演者中的广场舞传承
相对于群众性的转场舞传承,以艺术的形式展演的布依族转场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其表演的队伍一般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成,表演的时机和场合也相对特别,其一,在官方举办的特别庆典中;其二,在外地进行展演;其三,在民运会举办时的展演。这几种形式构成了布依族转场舞的艺术性传承。从人员上看,一般须经专门训练,以使动作整齐划一,具有规范性特征;从艺术的标准上看,要对原初的转场舞进行改编,以使其动作结构和表演形式符合艺术审美的标准。这样的转场舞可以看作是乡土中成长的转场舞的艺术性提升,虽然其表演的性质能否代表转场舞的文化内涵值得商榷,但是,不可否认,其传承的根源仍然来自于乡土性的布依族转场舞。
3 结语
起源于带有传说性质的转场舞在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村寨存在了几百年之久,其表演的形式日渐向规范性方面发展;转场舞在当地乡土村寨仍然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喜爱,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乡土传承的状况已经不容乐观;随着转场舞进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的命运有所改善,学校传承和大众化传承成为转场舞传承的另外两条主要渠道;但是在实践中,转场舞的乡土传承、学校传承和社会性传承都还有改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梁朝智.浅析布依族转场舞[EB/OL].http://www. gz.xinhuanet.com/2014-12/01/c_1113467736.htm.
[2]韦启军.关于布依族原生态舞蹈<嘞鸣>的调研[J].大舞台,2010(09):144-144.
[3]韦腾荣.册亨民间舞蹈布依转场舞评述[J].群文天地,2009(03):25-26.
[4]韦腾荣.民间舞蹈风韵尚存 绚烂黔空[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5):40-41.
[5]青觉,严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应对[J].黑龙江民族从刊,2010(01):17-18.
[6]万一君.解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政策[J].群文天地,2009(04):12-13.
Narration of Buyi Nation Zhuanchang Dance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 of Guizhou
Li JingfanXiang QiyingLuo Yi
(P.E. Department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Guizhou558000, China)
Abstract:Buyi nation Zhuanchang dance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 of Guizhou maybe originated from myth. As time went by, dancing structure of Buyi Nation Zhuanchang was gradually steady, and its function diversified step by step. In recent years, the inheriting space for Zhuanchang Dance has changed from single mode of inheriting in village to the diversified mode of inheriting in such as village, school, society and so on.
Keywords:Southwestern area of GuizhouBuyi Nation Zhuanchang DanceInherit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092—03
基金项目:(1)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期成果之一; (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重点支持课题,贵州省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探考,编号:QNSY201017。
作者简介:1.李景繁(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