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价值探讨①

2016-11-28李治存安徽省巢湖市团结路小学安徽巢湖238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传统武术美育

李治存(安徽省巢湖市团结路小学 安徽巢湖 238000)



武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价值探讨①

李治存
(安徽省巢湖市团结路小学 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实现武术的现代教育价值,该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武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力求认识并实现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美育价值,使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发挥更好作用。

关键词:传统武术 德育 美育 教育价值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武术教育,能让学生在用武术健身的同时,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机敏的尚武精神,形成良好武德,增强民族自豪感。通常从这四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武术,即:从传统体育的角度来看,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和健身方法;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武术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厚重的文化和深邃的思想;从现代体育的角度来看,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竞技运动项目;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武术即武化,是通过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修炼,获得超强的能力。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传统武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价值来理解,又如何呢?该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武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力求认识并实现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美育价值,使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发挥更好作用。

1 研究现状

1.1 武术文化背景分析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远古时代,原始先民为了“以达求生之目的”,出现了最早的技击术,主要是用来与野兽和敌人进行搏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存需要在基本满足以后,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需求,逐渐出现了具有御敌自卫功能及健身和娱乐手段的武术。如果说武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因为武术是集强身健体、攻防自卫、修身养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其主要表现在:它的运动形式可分为格斗、套路和功法三大部分;它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养生学及医学密切相关;它的用武之道体现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它的拳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1.2 研究的紧迫性

学校体育开展武术教育,对于学生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身健体,磨练意志,激发爱国热情,适应社会发展与促进自身的身体、心理和谐发展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武术列为传统体育中的必修内容。这也体现了国家在构建现代基础课程体系中对发扬和保持民族性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但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舶来”体育,如: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受到许多青少年的青睐,而传统武术发展遇到很大的考验。因此,传统武术的现代教育价值,特别是传统武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价值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了。

2 传统武术在现代教育价值的的德育价值

武术在历史的长期延绵中,一向讲道义、重礼仪。“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的传统美德。“精忠报国”的岳飞,燕赵侠义之气的辛弃疾,抗倭南北征战的戚继光,抗英血染沙场的关天培等,都是从武艺中汲取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营养而立功、树德、流芳百世。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在习武过程中,从礼仪举止到行为规范,从培养观念到建立意识等也同样能从中得到启示。总之,通过练武习德不仅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勤俭自强、勇敢创新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还能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树立爱国守法的优良品质。

2.1 尊师重道是“仁”的社会继承

“仁”在道德范畴里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武术界一直有“尊师重道”的美德。古语有云: “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重道”,即崇尚武道,“敬重师长所传之道”,泛指武术技能与品格同步达到的境界。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师承关系的严格约束,武术才有了在民间广泛传播与发展的实现。

2.2 讲礼守信是“礼”和“信”的时代呼唤

“礼”即礼仪,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信”,即讲信义、守承诺,“人无信而不立”“信誉是金”。 “讲礼守信”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衡量武林侠士的一条重要标准。比如:武术中的抱拳礼、持械礼等,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即使在现在也应该严格要求、规范传承。武术的礼仪和信义是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长期提倡和颂扬的传统美德。

2.3 见义勇为是“义”的历史演绎

“义”本指合理、公正而应该做的,“义谓天下合宜之理”。它是武德的重要内容。武林中所倡导的“义”,主要体现为主持和伸张正义。在法治健全的今天,人们所要践行的“义”应该是对凡是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敢说敢管,见义勇为,并主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借传统武术的“义气”,创造建设美好的家园。

2.4 勤俭自强是“勤”的传统回归

“勤”,即做事尽力、不偷懒。“勤”乃习武的基本条件,“拳练千遍,其理自现”,“功到自然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勤,德之共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自强”即奋发图强。要实现自力更生,就必须要同时做到辛勤劳动和俭朴节约,此即为勤俭自强之意。所以,人们的任务就是要虚心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认真钻研,刻苦练功,磨练出智、勇、信、恒的坚强意志,做到“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2.5 勇敢创新是“勇”的自然升华

“勇”,在儒家伦理范畴是指果断、勇敢。要知道,真正的武林高手,基本上都具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气质。 “勇”是成功者的品质,也是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首要条件。创新,是祖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儿女追求的共同目标,要把“勇者不惧”的精神用在创新上。

2.6 爱国守法是“忠”的现实定位

“忠” 是武德的首要内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倡导的“爱国守法”就是“忠”的现实定位,其本质就是一种责任,即每一个中华儿女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伟大祖国紧密联系,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忠于祖国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武林的优良传统,熟知的人物和故事不胜枚举。

3 传统武术的现代教育价值中的美育价值

传统武术是一项独特的表演艺术,这主要体现在武术套路上。武术套路是将许多武术技击动作与艺术动作巧妙地结合。观看武术套路表演,不仅给人有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的“神韵美”感受,而且还有从这些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节奏变化中获得“意境美”的感受,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又能使人的感情得以尽情抒发,从而得到“精神美”的情感体验。现阶段,武术界对武术套路的技术研究比较多,但对传统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研究的比较少。近年来我国武术中的搏击竞技类项目发展比较快,而传统武术套路却关注点不高,有错误地认为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只是花拳秀腿的观点;还有在套路比赛中为取得高分而片面追求动作难度,而忽视了传统武术套路中的“精、气、神”的内在表现,所以忽略了传统武术的美学价值。传统武术套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特点,在传统武术套路中有着集中的反映。

3.1 传统武术套路的“精神美”

早在1987年的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就将武德概况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因此,武德可理解为习武者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伴随着武术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传统武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心意拳的“三传三不传”、武当内家拳的“五不传”、少林功夫的“十不传”和“十戒律”等武德标准,其内涵都体现了武术的“伦理化”“文明化”和“理想化”,突出了“仁、义、礼、智、信、忠”的儒家思想。今天,传统武德已赋予了新的内涵,像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及 “唯师命是从”的师从行为等已不复存在,新的武德观就是对传统武德的继承和发扬。

3.2 传统武术套路的“意境美”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二者统一过程中情理与形神的相互渗透,即“意境”。传统武术套路是按一定的目的取向和审美需求,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然后再与创编者、演练者的情感精神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情理”交融和“形神”交融,具有节奏美、神采美的特征。传统武术套路表演要求运动员在演练过程中做到气概坚韧、气势如虹、气质贯一、气韵生动,将武术套路表现的“意境美”展现出来。

3.3 传统武术套路的“神韵美”

神韵,即自然传神、韵味深远,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传统武术套路运动中应培养“神韵”,使其具有形神和谐、节奏鲜明的美。武术套路演练就是要“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鹊,轻如叶、重如铁,坐如钟、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动如涛、静如岳”,做到“攻守兼备、进退有度、动静结合、徐疾相间、刚柔并济、虚实分明”,充分体现出武术套路的神韵美。

4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精神和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它注重形神兼备,内外整体合一;它强调修德养身,有很强的传统美学教育和民族道德教育的价值。如果说武德是武术的魂,那么武术套路就是武术的形。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是集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武学体系。随着新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武术的科学性正在不断发展,传统武术的现代教育价值会更加凸显。在未来的文明进程中,传统武术的德育价值、美育价值将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11.

[2]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3]李年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5]佟岩.周滨.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的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17-19.

[6]韩爱芳.当代武术价值观解读[J].武术科学,2005(6):13-15.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c)-012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121

作者简介:①李治存(1969,9—),男,汉,安徽巢湖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传统武术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