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

2016-11-28张天光1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0

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文化民俗

张天光1.中北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51;2.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试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

张天光1,2
1.中北大学, 山西太原030051;
2.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进行分析,认为民俗体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民俗文化有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拓了学校体育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民俗体育高校体育价值

1 前言

民俗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民俗体育由于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完善竞技体育,丰富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民俗体育的本身所具有的广泛的适应性和不受年龄性别、体制条件限制的特点,容易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增强其锻炼的兴趣和信心[2]。诚然,实现民俗体育的繁荣发展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但融入学校体育,却是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3]。

但是,笔者通过对山西省六所高校,即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以及大同大学,随机选取110名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73.5%的学生对于当前学校开展的民俗体育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态度。民俗体育在融入高校体育的进程中理应承担着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却目前发展中屡受阻碍。因此,本文以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存在意义和作用,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

2.1民俗体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其它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增强体质、防病健身、调整身心、陶冶情操等功能。民俗体育项目,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但是,融入高校的话,对于高校师生的心身健康法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体育项目,具有学校体育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参与度比较高,对器材、指导教师的依赖性相对而言较低,民俗体育可以在家族内、社区内以及文化团体中流传[4]。民俗体育在传播上是极为丰富多样的,也有着极大的便利性。这些因素,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学校体育教育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且常常是限制在课堂之中,讲授体育知识的内容或部分比较多,这就使得体育教学尚未切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课之后,学生的体育锻炼常常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或督促措施。这样,学校的体育教育无疑是有很多的不足。

而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体育形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以进行。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锻炼之中,在学校经受一定的民俗体育开展的指导之后,学生课余时间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作为一个自觉的体育锻炼项目。

根据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调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了我国在体育教学上还尚有不足。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为此,就需要进一步拓展体育教育。民俗体育的加入,将民间的传统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体育教育视野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处的尝试。

学生的健康需要体育的锻炼,需要培育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将锻炼贯彻到生活之中。传统的高校体育项目,无疑没有这样强的号召力或贯通性,参与上还是会受到诸多的限制。这就表明,体育的锻炼与学生健康的长远追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强民俗体育,将是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拓展了新的易学、易传的民族传统的形式,从而也就将民俗文化传统的作用发挥出来。确实地身在这一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高校学子服务。

2.2民俗体育对民俗文化有继承和发扬的作用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5]加强高校的民俗文化的教育,不仅利于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极大的意义。反之,对于传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基础与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民俗是一种文化传统,需要传承与发扬,否则就会成为死的文化,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或价值。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建构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不能对自身的民俗传统加以保护和继承,这样的民族或国家就是历史虚伪主义,没有文化的根据的。山西是民俗文化的重地,但是也面临着文化民俗的保护问题。否则,这些民俗文化就会逐渐地消失,成为历史。高校的体育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无疑是极具意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将民俗文化通过民俗体育的形式融入到高校的学生培育之中。这种形式,不是简单的民俗文化的灌输,而是以实际可行的方式,将民俗文化渗透到民俗体育形式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结合传统、发扬传统,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经久不息的保障之一。传承传统,是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的交代,也是当下所应该履行的职责。

山西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民俗体育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还是极为有效的,对于文化的精华逐渐遗忘。这是一种可怕且可悲的现象。民俗体育在展开体育锻炼的维度之后,还展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传承民俗体育,无疑就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保障。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常常被忽视,或者也不是所有学生所必修的课程,而是选修课程。换言之,民俗传统文化并未进入高校的课程视野。因此,通过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这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有着积极意义的[6]。

再者,对民俗体育的重视,也是将历史传承下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不仅从锻炼学角度看到民俗体育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磨炼意志品质,而且还可从教育学角度来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民族凝聚力[7]。另外由诸多民俗体育所锻炼出来的坚毅、沉着、自信与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8]。这种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每一个山西人而言都是极为必要的。山西人的美好品质、良好素质、优良传统,将通过民俗体育的形式传输给在校大学生。

2.3民俗体育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是高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改革体育课程,仍是学界以及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议题。山西作为民俗资源的重要基地,在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也就成为山西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山西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对民俗体育与高校的融合探索中,走出自身的特色,也将对其他省份的民俗体育发展产生示范性贡献。

对于学校的体育课程而言,民俗体育活动因具有内容丰富、简单实用、易学易开展等特点[9]。例如,太极拳、踢毽子、跳绳、拔河、太极柔力球、扭秧歌、抖空竹、跳皮筋、舞龙舞狮等,学生一看就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等等,这些项目在几乎不需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就能开展。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中,竞技体育项目占有绝对的优势。大学较多的传授田径、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而且重复教学严重,这不但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也不符合学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新世纪对人才需要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逐渐不足的情况下,避免对西来的竞技性体育项目的重复教学,避免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以及完全的西化,加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的探索,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换言之,学生除了学习篮球、足球等项目之外,也可学习自身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学习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学生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课程,在学习中领会民俗文化传统,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本身而言,也是意义重大。因为,实际上,我国的民俗体育资源不仅山西丰富,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为丰富的,我国专家已搜集到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0多条,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70多条[10],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大多是适合大众口味、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不难掌握,授课时难度也不大,而且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教师有多种选择因此,山西高校应该可以做出表率,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率先探索民俗体育的高校化之路,加大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民俗体育来丰富和发展高校的体育教育。

2.4民俗体育开拓了学校体育创新的新思路

学校体育创新一直是学界以及实践界所关注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创新是对既有资源的整合与提升。对于高校体育创新而言,就是要在既有的实践之外寻找到新的资源、新的路径来实现创新。

民俗体育的发展与融入,无疑将是高校体育创新的一次机遇。这是因为,民俗体育在现代的高校体育中仍然处于探索性的阶段,尚未获得实践的检验,实践并未证明民俗体育的融入是错误的道路。因此,深化对民俗体育融入高校的途径以及可能的方式,将促进高校体育的创新与发展。

民俗体育进入高校的体育,就是要促进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结合,为终生体育服务[11]。体育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型课程,而是要将体育人的健康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促进体育锻炼在学生以及群众中的广泛普及,让全民都重视自身身体素质。这是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没有身体素质,其他的素质都将归于零。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授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这并不适合学生毕业之后的情况。如毕业之后,学生忙于工作,往往将体育锻炼置于脑后,忽视身体素质的提升。另外,传统的高校体育项目都对器材、场地有着特别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当下,将传统的高校体育项目作为终生体育项目来发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这种思路在现实中并不可行。

在我国的全民健身规划中,对民俗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5年国务院正式颁发实施的《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中国社会体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2],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各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原有的达标体育项目开始受到健身体育的冲击,一些枯燥无味的竞技体育项目渐渐退出学校体育课堂,取而代之是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民族游戏、踢毽子、跳绳、拔河等等[13]。这些实践成果,对于全民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的。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通过民俗体育课的教学,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奠定基础,将民族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14]。

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必须在价值诉求上,契合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进高校的体育教学将是必然选择。由此,民俗体育也就有着自身的优势,也就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开辟出崭新的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红新.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19.

[2]赵妤,雷世平.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5):104.

[3]陈红新.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19.

[4]于奎龙,吴长稳.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08).

[5]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

[6]章容.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5):56.

[7]郜艳.民俗体育与高校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运动,2015(11):98.

[8]张弘,苗苗.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92-95.

[9]于奎龙,吴长稳.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08).

[10]徐泽民.试论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

[11]张劲松,张淑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3).

[12]赵妤,雷世平.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5):104.

[13]于奎龙,吴长稳.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08).

[1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

On the Value of Folk Sports into College Sports

Zhang Tianguang1,2
(1.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China;2.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3.Shanxi Sport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ananlyzes the value of folk sports into college sports,and finds that folk sports can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health development,can heritage and develop folk sports themselves,can enrich college sports class resources,and provides a new way for colleg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folk sportcollege sportvalue

作者简介:1.张天光(197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126—03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